从科学求真派的角度看因饥饿致病而死这个术语
我是左派,同时还自称是科学求真派,所以特别喜欢‘科学发展观’,但如果我们净是用一些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术语来描述客观事实,指导我们的实践,那怎么可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呢?所以,讲科学发展观,就先要从准确运用术语谈起。在这方面,科学求真派就喜欢较真,所以也可以叫做科学较真派。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那么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今天很多人都喜欢拿出来抖落,以此证明改革开放伟大。我其实并不关心那段历史的具体数据,但既然有人反复提到,我这个科学较真派就觉得有必要较一较真,来和大家讨论讨论,怎么描述才是符合科学的。川流网友说他的奶奶在那几年就因为饥饿最后致病而死,我觉得这样的描述是准确科学的。但有人恶意曲解,把后面字抹去,简称为饿死,这就大谬了。当我们说一个人被饿死的时候,通常都是指的活活被饿死,那是怎样一个悲惨的死法?我们今天都不知道了,但还是知道那是极其恐怖的。相反,若说一个人得病死了,那我们就感觉很平常,没什么不良感受了。因此将那时有些人的死亡简称为‘饿死’,隐藏了某些抹黑高手极其恶毒的用心。
还有另外的形容词,如‘非正常死亡’,也有类似效果,留给人遐想的空间,这个词汇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呼吁那些力挺毛泽东时代的网友,不要跟着某些人用这些包含恶意的用语)
因饥饿致病而死,可以简化成为因吃的问题致病而死,那么就可以发现,除了饥饿以外,还会有很多原因,比如吃撑了,比如喝了劣质奶了,比如吃了有问题的米了,等等,等等。从文化和感情上来说,我们一般对因饥饿的问题感受更强烈,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其实没什么不同。要是对因饥饿致病而死表示强烈谴责,那么理应对被喝了劣质奶、被吃了问题米致病而死同样给以强烈谴责才是,尤其是婴幼儿,被喂了什么东西致病而死更应是滔天大罪。诸位以为如何?
那么对那些年的人口数据变动,该怎样科学描述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术语,叫‘非线性变动’,科学性还是差了点儿;我喜欢用更科学的术语:‘人均预期寿命大幅降低’。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因此人均寿命快速提高。但那几年,人均寿命不仅没有提高,而且出现了较大下降。所以用人均寿命大幅降低,是符合事实的科学术语。虽然如此,但比起旧中国还是有了进步,因为如果那样的天灾要是发生在旧中国,情况就要悲惨的多了,就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会被活活饿死了。这只要翻翻老纸,找找当年那些外国记者的记录就会明白了。
说到人均预期寿命,毛泽东时代的成绩真是大大的,它把中国人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旧中国不到40岁,提高到1978年的68岁(到现在,我国的预期寿命大概是75岁,这个成绩不知该如何评价),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科学地看人口数字,毛泽东时代的成绩远远大于它的失误。我们固然不能因为成绩而掩盖曾经犯过的错误,但更不能因为错误而抹杀巨大的成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