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周立:谁在控制着我们吃什么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周立:谁在控制着我们吃什么

  

  2008年06月05日  :环球时

  

  2007年9月,我在美国中北部做农场调查时,有一晚住在衣阿华州的农民盖瑞家。盖瑞只耕作2英亩土地,拥有一个小型农场。晚餐中,我们谈起了食物收益的分配结构。他深有感触地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盒早餐燕麦片,问我:“你说,这盒燕麦片我们农民能得到多少钱?”他告诉我,这盒美国人最常见的早餐食品,在超市中至少卖3.5美元,而出售燕麦的农民,只能从中得到5美分,也就是1.43%。实际上,伴随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变迁,消费者在食物上的花费越来越多,农民得到的收入却越来越少。钱被谁赚去了呢?是那些食物巨人———大型食品企业。在认识了食物帝国的粮食武器后(见5月16日国际论坛版“美国为何要当食物帝国”一文),我们还有必要认识食物的商品化,以及食物巨人在食物商品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在美国食物结构巨大变迁的背后,站着为数不多的食物巨人———食品集团   

  从1996年起,美国新的农业法案实行,以农业补贴制度代替了粮食储备制度。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政府减少补贴;市场价格低,则增加补贴。1998年后,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但是这200亿美元的补贴,表面上是进入了农民的口袋。实际上,农民的农场收入,在近些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美国农场的全国净收入,由一度的54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500亿美元。补贴实际上一个子儿不拉地,落入了控制了农业生产上游投入品和下游加工、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的食品集团手里。   

  在美国食物结构巨大变迁的背后,站着为数不多的食物巨人———食品集团。食物的政治化,多是由这样一些食物巨人推动的。这些食品集团,不断地游说政府,对消费者洗脑,对农业生产者施压,去推动食物的商品化,并从每个消费者的嘴里,聚敛着巨额的财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完成之后,他们再进一步通过游说政府,控制市场和更为深入的消费者洗脑,将食物商品化后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充到全地区、全国、全自由贸易区,直至 全球。   

  一个又一个表面自由和自主的消费者,变成了按公司开出的食物配方喂养自己的食物消费机器   

  这些粮食寡头,在得到低价商品粮的补贴后,以此为原材料基础,建立了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食物竞争力———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廉价食物体系。这一强大的资本,不仅扭曲了食物利益的分配结构,还扭曲了食物加工结构和贸易体系,扭曲了消费者营养体系,使得公共健康受到巨大威胁。   

  就食物加工和贸易而言,这些食品集团涵盖了农产品投入、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全球性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使得跨国交易,变成了公司内部贸易。他们有选择地只让农民种少数几种经过基因改造的高糖或高油谷物,使得一两代前还十分自然的食物结构,已经变成了无处不在的人工食物结构。这一食物结构,主要建立在对廉价的人工配置的高糖和高油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利用上。而健康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得不到一分钱的政府补贴,其生产规模相对于需求在萎缩,消费人群越来越集中于中高收入阶层,其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在过去的20年,美国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价格,已经上涨了40%,而软饮料、糖类、油脂类以及饲料家禽等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软饮料价格下降了20%之多。

  

  于是,表面看,美国人的餐桌在丰富,世界上各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的餐桌都在丰富。然而,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怪现象也随之出现,穷人越来越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发达国家后尘,它们的国民也越来越多地患上了肥胖症,而真正的富人,却体态正常或消瘦。这正是农作体系的失衡,带来了食物加工体系的失衡,从而带来了消费者营养结构的失衡。一个又一个表面自由和自主的消费者,变成了按公司开出的食物配方喂养自己的食物消费机器。   

  为了俘获更多的消费者,我们看到,铺天盖地的营养广告、营养专家建议,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饮食潮流,在冲击着人们的胃肠和心灵;一个又一个消费者,削尖了脑袋要迎合被产业资本定义的格调和风尚,却一个又一个地掏空了钱包,落入了不健康、不自然之中。有数据显示,美国农业部3.33亿美元的营养教育预算,与食物与饮料公司的“营养教育”相比,少得可怜,仅是百事可乐(12亿美元)的27.8%,食品集团(66亿美元)的5%。消费者被谁教育、被谁洗脑,由此一目了然。   

  如果你不接受某个食品集团所说的收购价,你就只能拿这些玉米去喂你的猪   

  食品集团的手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即使到了食物的销售环节,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在全球十大食物零售商中,美国就占了一半。   

  以孟山都(Monsanto)和嘉吉(Cargill)两个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为例,他们控制了种子、化肥、农药、农场信贷、谷物收购、谷物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宰杀,以及许多著名的产业化食品品牌。对于一个种植玉米的农民来说,他别无选择。想购买种子?嘉吉公司是方圆一百英里范围内的唯一的农资和储运公司,他又只卖几种孟山都生产的,专用于其压榨、储运或饲料加工的玉米种子。你如果不种孟山都的种子,你就找不到一个能卖出你玉米的市场。需要种子贷款?你得去嘉吉拥有的银行,你得告诉他们你用贷款来的钱买孟山都的种子和嘉吉的化肥。一旦玉米成熟,如果你不接受嘉吉所说的收购价,你就只能拿这些玉米去喂你的猪了!即使喂了猪,你想卖高一点儿的肉价,对不起,只有嘉吉的Excel公司买你的猪肉。你若要躲开嘉吉,脱离伤心的乡村生活,移民到城市去,你就成为了那60%的破产或被兼并的失败农民中的一员。但即使你逃难到城市里,仍然摆脱不了他们的控制:你买的玉米片,是嘉吉提供的面粉生产的,其他的食物,都与嘉吉有关,因为本地不接受嘉吉指定生产方式的农民,都像你一样破产移民了,你吃不到本地的粗燕麦了,你只能买工业化玉米片,而主要的工业化玉米片都是由嘉吉生产或供货的。货架上的大品牌玉米片价格似乎都是那么高,因为这些公司总可以让市场供不应求。   

  由大公司控制的各个食物环节,不断对农业生产者形成合围包抄,致使食物利益的分配结构越来越不利于农业生产者,也不利于消费者。最终,形成了资本化农业对食物链条的全过程控制。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农业生产者的组织化是相对分散的。食物消费者由一个个小家庭和个人组成,更谈不上有效的组织化。可是,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的食品集团,却是高度组织化的。在美国以及少数农业大国,他们与另外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强势机构———政府,实现了强强联合,于是,就出现了强者的盛宴和弱者的眼泪。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如何考虑安排市场交易者的对等地位,可能是避免美国故事在中国上演的关键。但要应对食物帝国的扩张,则远远不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超出了一国的能力范围,可能需要国家间更多的协调,来制衡食品集团的跨国贸易。(周 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美国为何要当食物帝国

  

  周立

  

  当食物逐渐脱离其人类生存必需品性质,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后,美国正逐渐成为一个食物帝国。这一帝国以粮食对外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单一食品体系的扩展,将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是这一帝国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与发达国家的财政部竞争

  

  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不能从粮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却面临着破产的命运。原因何在?

  

  表面看,这是自由贸易体系下,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产业化农场的失败,背后原因却是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美国的财政部。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在1995-2002年间,美国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142.5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还通过了一个新的农业法案,该法案将美国基本农业补贴体系再延长10年,预计补贴总额高达1900亿美元。以补贴支持的产业化商品粮生产体系,将本来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小农经济挤压到了生存危机的边缘。可以说,世界上最穷的农民正被迫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竞争。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的一大背景。

  

  美国产业化农场通常有几千英亩的土地,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土地面积狭小,比如中国,一个农户的家庭农场,平均6到7亩地,合成英亩,只有1亩,而美国通常是一个农民经营整个农场。如何跟美国竞争?同时,美国加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又几乎都是机械化的养殖场,猪肉、牛肉、羊肉、所有奶制品的价格,因为上游的谷物和饲料价格低,生产成本自然又比发展中国家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都赔钱。可以说,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框架下,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被绑上了同一辆战车:要么各国比拼财力,看谁补贴得多;要么让出农产品市场,由那些高补贴国家提供低价格粮食和一整套食物体系。

  

  美国为何要强行补贴全世界?

  

  于是问题产生了:一个经济体愿意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销售其产品,对于购买者本来应该是个福音。出售者愿意补贴全世界,让他去补贴好了!世界各国为何不去感恩,反而要用“倾销”的字眼儿声讨呢?美国为何要通过WTO的强制机制,硬把自己的廉价货品“补贴”给全世界呢?

  

  实际上,农业产品的自由贸易带来的是世界各国对美国更多的依附,从糊口的粮食,到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整个农业产业体系,都变成了美国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给自足的食品体系,则换成了昂贵的、由美国提供的产业化食品体系。比如,通过电视广告,大食品公司成功地从发展中国家夺去了他们传统的、廉价的、营养丰富的本地化食品,代之以现代的、昂贵的、缺乏营养的工业化食品。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营养。曾有人这样论述:在肯尼亚,消费者用一个肯尼亚先令可以购买到900-3630卡的热量,条件是他们食用当地的玉米或面粉。而在当地购买经加工的早餐食品时,他将只得到40至176卡。大盒装的早餐麦片,需要肯尼亚最富裕地区一个劳动力两天的工作收入。

  

  美国兜售其廉价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系统,最终形成了中心外围型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体系。这一单一食物系统,使得第三世界的食物系统变得与他们相似(在市场化和食物消费结构方面),也与其形成互补(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多数被控制国家,既没有驱逐那些统治国家,也没有发明自己的解决办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国家的粮食生产系统与食物产供销体系。在美国产业资本的宣传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盲目学习下,美国的食物系统被塑造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系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瓦解,而食物集团的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由此,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成为了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比如,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从而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1994年以来,朝鲜连续几年歉收,国内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美国联合日本、韩国对朝鲜提供粮食援助,但条件是,朝鲜必须放弃核计划,并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方面与西方合作。

  

  粮食援助的另一侧面,则不仅仅限于这样的短期事件,而是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奥秘。曾是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部长的约翰•布洛克在一次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地说:“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他们就不愿给我们捣乱。”假如,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建立了一个立足自主的食物体系,这当然不符合食物集团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于是,食物集团的商人和美国政客们一起,致力于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地将其纳入GATT和WTO体系。

  

  食物帝国已经迫近中国

  

  如同在储备石油一样,美国一样在储备粮食产能。美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和食物生产能力,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面包篮子”都成为多余。近20年来,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耕作面积,一直在15亿中国亩左右,由于政府补贴休耕,美国还有大约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而且,美国的农作,历来只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术也远远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利用。所以,保守估计,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期内提高30%-50%的粮食产量。而从10年以上的长期看,提高100%的粮食产量也并非难事。目前情况下,美国早已经拥有了摧垮绝大多数国家粮食生产体系的实力,如果再加大产量,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已在WTO规制之下的传统农业大国,亦将无法幸免。对于食物帝国的营造者而言:鱼已经进了网了,何时收网,只是一个等待时机的问题了。一个单一食品体系的形成,一个食品帝国的崛起,伴随着食物商品化和政治化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当单一食物帝国奠定基础后,谁还能不听凭食物帝国的调遣?

  

  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只是食物帝国新一轮的洗牌过程。当中国、印度等各国的农民,又一次在政府和市场鼓动下,纷纷投入粮食生产,而在收获时,迎接他们的是连续几年的低价格时,类似大多数亚非拉小农国家的命运,就将在未来的三五年内上演了。摆脱单纯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粮食,就简单的供求失衡谈粮食的讨论模式,才能进一步挖掘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表象的背后逻辑。

  

  在食物帝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时候,想要逃脱被其控制的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我们能以局部的、改良性的替代方案,来延缓这一进程的实现。比如,可以像美国反对产业化食品体系的实践者那样,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为实际行动,来实现三个替代:以消费天然食品替代消费人工(产业化)食品;以公平贸易方式替代自由贸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环球时/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温铁军等:粮食金融化挑战蒋高明:中国粮食危机严重 转基因不是出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手握种子主权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白益民:中国粮食安全与隐忧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根源李昌平:未来粮食危机并非因粮食不够人吃郑风田:入世十年农业挑战巨大,后十年能否保住难讲中国玉米保卫战:美国“先玉335”侵占东北种子过半市场份额警惕中国未来粮荒郭生祥:美国用粮食危机拯救美元?
标签:食物   美国   粮食   体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