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国务院并卫生部的信》——对中国现行医疗卫生制度的批判
《致:中国国务院并卫生部的信》
——对中国现行医疗卫生制度的批判
国务院并卫生部:
“日前,央视调查发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不过0.6元,在北京中标价却为11元,最后卖到患者手中超过12元。据销售代理公司负责人称,他们以每支4元价格,将克林霉素磷酸酯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以上问题在此不做赘述。归根到底,是我们“现行医疗卫生制度”存在着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从制度开始,构建新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
此致
敬礼
附件:《中国医疗卫生制度问题》
——对中国现行医疗卫生制度的批判
马格宁思 2011.8.3
马格宁思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中国制度论·子篇(之四)
《中国医疗卫生制度问题》
——对中国现行医疗卫生制度的批判
马格宁思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
前言——“警世钟”
曾经被评为世界上100位最顶尖的思想家之一的、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雅克·阿塔利,在其所著的《国家的破产》一书中指出:“月入不足1000欧元的中国人,却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着收入10倍于己的美国人”。
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其余额高达3万亿美元。但是,我们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让美国人享受;我们卖给美国人价廉商品赚得血汗钱,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烧着中国人的钱,开着航空母舰到黄海威胁中国吗?让美国人烧着中国人的钱,生产出F 16C /D战机,卖给台湾来干涉中国内政吗?
中国人,却承受着比美国人高的“物价”;没有能让老百姓“买得起的住房”;没有能让老百姓都能够“看得起病的医疗”;没有能让老百姓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学校”;没有能让老百姓“得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该“警醒”啦!如何用3万亿美元(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1:6.5)折算成人民币为19.5万亿元,可以建造以人民币10亿元/单位的,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共计19500个。
“外向型经济”不是个好经济,该到实施“内向型经济”满足内需的时候了!该到了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外汇储备,用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时候了!
正 文
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问题,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之大事,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就中国目前的医疗卫生制度而言,用“卫生部”自己的话说: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基本上不成功。
一、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之弊端
1、医疗卫生机构定性摇摆
医疗卫生机构,在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定性问题上,摇摆不定。曾经有一些省份,将乡镇一级的卫生院拍卖,或者私有化的情况,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
2、医疗卫生体制混乱重叠
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部、卫生厅所属的、有各个部门行业所属的、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有军队武警所属的等,条块分割,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统筹利用。
3、医疗机构分布极不合理
医疗卫生机构,在分布上极不合理。北京、上海等就各有5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高等级医疗卫生机构,多数集中在大城市。
4、医疗体制改革无序无章
在“卫生部”承认了:“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基本上不成功”以后,至今好像还没有看到“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
5、医疗运行市场商业模式
“以药养医”,是一种“商业性的恶魔化”的医疗制度。“医药代表”满天飞,医生通过“处方”拿“回扣”,通过“救治”拿“红包”,已经成为明目张胆的行为,由“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在这种制度下,医院和医生,将“患者”作为“就医的”“商品”;将“病人”作为“盈利的”“载体”;将“病症”作为“费用的”“标的”;将“处方”作为“回扣的”“价码”;将“救治”作为“红包的”“价值”。
在这种制度下,“医院”与“病人”的关系:不是看着你的“病”来“下药”,而是看着你的“钱”来“下药”。医生在开药方之前,比文的一句话:“你是自费,还是公费?”,以此,来决定医生开“多大的处方”。
在这种制度下,医院里的“病人”,一般分三种花钱的程度,有一类共同的死法:一是、没有钱的“病人”,因为没有钱可花,交不起钱,而“病人”死了;二是、有些钱的“病人”,因为有点钱可花,花光了钱,而“病人”死了;三是、不缺钱的“病人”,因为钱多随便花,在能花多少花多少后,“病人”还是死了。
6、医患关系紧张事故频发
近些年来,医患矛盾冲突有上升的趋势,其事件亦时常见诸于媒体。一件事刻骨铭心,一家医院,将一个要做“心脏”手术,另一个要做“扁桃体”手术的两个孩子,搞错了,并实施了完全相反的手术,当原本做“扁桃体”手术的孩子,被打开胸腔时,医生才发现搞错了。且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患者往往是弱势的。
7、医生职业道德水准剧降
全社会公认的,当前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急剧下降。救死扶伤
的白求恩精神,白衣天使的南丁格尔精神,被淡忘了。
8、看病就医问药艰难困苦
目前,我国的“大医院”或可称为“三级甲等医院”,多集中在省会及以上的大城市,人们不得不跑到大城市来看病,以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号不好挂、病不好看、院不好住,另外,还有陪同人员的住宿、吃饭、陪护、交通、请假、误工等一系列问题。
9、医药医疗费用高额昂贵
目前,医药医疗费用昂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动辄以都以万、十数万、几十万计。在此不做赘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于那些尚处于温饱的家庭来说,或因一人得病,而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在城市低收入阶层,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比较普遍地现象。这将是一个严重的“民生问题”。
10、医院管理水平低下低能
医院的管理水平,在社会公共部门中,可谓是不高的。特别是,医学专家,在其医学领域是专家,但是,在对医院的全方位各项管理中,往往并非如此。例如:医院病房像似“骡马客栈”,住院病人、陪护家属、临时护工等不分性别“混居一房”,折叠椅/床“横七竖八”,医院将其“医疗和护理”的职责中的“护理”职责,绝大部分交给了“陪护家属、临时护工”。再例如:医院的各种“流”,或可称为“人流”、“诊疗流”、“财流”、“信息流”等等,似乎总是不畅的,使病人和家属,在医院内外,在科室之间,在楼上地下,在挂号、交费、就诊、检查、住院的等等奔忙,总归是个“乱”“累”了得。
二、创新架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及体制与机制
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概括起来为“十六句”原则话:“民生保障性质、公益非营利性、国有公办方式、国家全额拨款、三级甲等医院、星罗棋布布局、医疗重心下移、公务员之待遇、人才培养定向、垂直两级领导、统一医药调配、医疗保障体系、非市场化模式、收支两条线路、医保承担大部、患者负担得起”。具体内容如下:
1、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性质定位”
“性质定位”,即“民生保障性质、公益非营利性、国有公办方式”的原则。医疗卫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之“民生问题”,必须由政府来办。任何“市场化”趋向的改革,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当然,不否定为高收入者服务的“市场化”的医疗机构。但是,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性质定位”,则是民生保障性质、公益非营利性的。
2、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核心架构”
“核心架构”,即“三级甲等医院、星罗棋布布局、医疗重心下移”的原则。将医疗重心由原来的大城市,向下移到“县级(含县级市)”行政区。尽可能地,在具备条件的(人口、地理、环境、交通、经济等),全国两千多个“县级”政府所在地,建立建设县域“三级甲等医院”,形成星罗棋布的布局。为架构起,中国“高水平、广覆盖”的医疗机构之布局,奠定一个扎实的物质基础。
3、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保障体制”
“保障体制”,即“公务员之待遇、人才培养定向、国家全额拨款”的原则。医疗机构均是国家全额拨款。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均为国家公务员的编制和待遇,设立在县级的县域“三级甲等医院”,其院长为“正处级”,与其所在地的“县长”同样级别待遇,医院其他人员以此类推。对于在县域三级甲等医院服务的医生,实行“人才培养定向”方式,免费教育并发放补助津贴等。从医学本科、硕士、博士既在“定向医院”实习、见习。医科学生与定向医院、培训院校签订“三方协议”,为定向医院服务10或15年以上,违约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等责任。切实做到经费留人、待遇留人、教育留人。
4、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即“垂直两级领导、统一医药调配、医疗保障体系” 的原则。建立中央卫生部、省级卫生厅对所有“三级甲等医院”,特别是县域“三级甲等医院”的垂直两级领导体系。建立由卫生部统一监管的,又省级卫生厅操作实施的“统一医药调配”中心,负责本省级区域的医药的采购供应,医院不再负责医药的采购,彻底切断“医药代表满天飞、医院以药养医”的途径。以各个县域“三级甲等医院”为依托建立完善县域的“医疗保障体系”,开通完善县域的“120急救中心”,将高等级的医疗服务覆盖到整个县域区域。
5、中国医疗卫生制度之“负担得起”
“负担得起”即“医保承担大部、患者负担得起”的原则。医疗费用的高低,以及由谁来支付,是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性问题,在“民生保障性质、公益非营利性”的原则性,医疗费用,的大部分、绝大部分应由“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小部分由患者负担,使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对于低收入群体,逐步做到不降低医疗标准的免费医疗。
6、中国医疗机构模式之“去市场化”
“去市场化”即“非市场化模式、收支两条线路”的原则。全部公立医院,均为“国家全额拨款”,彻底废除终止“以药养医”,这种“商业性的恶魔化”的医疗制度。医院的合理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路”的财务制度,上交政府财政。
三、对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之艰巨性的充分认识
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性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金保障、人才保证、制度健全、法律保障”。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病有所医”、“病不致贫”的医疗服务,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