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帝国》:这里政变静悄悄
《高盛帝国》(上、下)[美]查尔斯·埃利斯著卢青张玲束宇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从外表上看,高盛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坚强集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其实,高盛内部充满阴谋和背叛,云谲波诡,杀机四伏,领导班子更替时更是如此,比雍正王朝还要雍正王朝。查尔斯·埃利斯所著《高盛帝国》(又名《合伙制》)一书,专门有一章介绍高盛的王朝更迭,标题就是“政变”。
“还有你,勃鲁托斯”
“还有你,勃鲁托斯”这是莎士比亚《凯撒大帝》中的名句。凯撒遇刺时发现杀手中有自己的亲密战友勃鲁托斯,不禁失声哀叹。恺撒的哀叹已经成为西方痛斥倒戈政敌的名句,相当于中国的“叛徒、内奸、工贼”———我们的说法比较阴损。
高盛前第一把手乔恩·科尔律突遇自己亲密战友约翰·赛恩反叛的时候,想必也有恺撒临终前的感觉。科尔律是被保罗·保尔森赶下台的,但如果不是赛恩的出卖,保尔森决不可能得逞。
高盛当时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一个五人委员会。按照高盛内部规则,要想把科尔律赶下台,委员会中必须有80%的票数支持换马。委员会五个成员,科尔律占了一席,他的一票便是20%。委员会再有一人在他这边,对手便拿他奈何不得。塞恩是科尔律的死党,两人私交甚好。科尔律立过遗嘱,如果他有不测,其子女未成年之前,财产将由塞恩作为托管人代管。换在中国,这就相当于桃园结义,至少有那么一点意思。所以科尔律颇有高枕无忧的感觉,决没有想到塞恩会背后一刀。
最残酷的是,阴谋者得手之后,由塞恩代表“组织”找科尔律谈话,通知他已被拿下,但暂时不得辞职,必须等到高盛顺利上市后他才能走人。如果科尔律不肯就范,委员会将减少他的高盛股份。科尔律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但还是答应按塞恩他们的意思办。高盛内部的权力斗争如此残酷,除了没有肉体上的痛苦之外,不亚于斯大林的大清洗。
不过,生于剑者也死于剑。日后塞恩坐上美林第一把交椅,也是遭人暗算被拉下马来。金融危机之中,赛恩当机立断,将美林卖给美国银行,躲过一劫。塞恩自以为立下奇功,准备以后再战,却很快被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撤职。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不朽的作品,原因之一就是莎士比亚以生动的文字再现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凯撒大帝》提到,所有政变均有前兆:“命运之神还像往常那样发出了警告;用人们起初并不留意、后来才回忆起来的那种微弱的、仿佛是漫不经心的声音发出了警告。”高盛内的政变也一样。政变之前不久,英国的《周日太阳》有道,说是高盛的塞恩和约翰·索顿阴谋废黜科尔律。科尔律恰好在伦敦,身边一位盟友进言,请他火速返回美国,并立刻宣布塞恩和索顿为叛逆,夺去两人在高盛内的领导职位,以正视听、以儆效尤。但科尔律不听苦劝,坐失良机。
保尔森上台,下面有人不服怎么办科尔律的党羽能否善罢甘休高盛的许多中层领导都是由科尔律提拔的。但高盛易主之后,下面臣服的很快,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保尔森。正应了《凯撒大帝》的一句台词:“至于民众吗,都按群众的方式行事,谁得势就向谁欢呼”。
美国公司法下有什么董事和独立董事,煞有介事,装神弄鬼。但从金融危机暴露的情况看,从高盛内部的人事斗争看,所谓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完全是形同虚设,只不过是多浪费些资源而已。美国公司的统治方式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正好完全相反: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和政府民选的民主制度,而公司内部则完全是少数人说了算,甚至是第一把手独裁。公司内部的人拿其奈何不得,美国总统也拿其奈何不得。金融危机之后,高盛的那些主要领导继续稳坐台上,继续大规模开展其高风险、高负债的证券交易。
科尔律其人
科尔律是个很会搞政治的领导,仅用了五年时间即成为高盛的合伙人,而保尔森当上合伙人用了八年时间。从高盛出来之后,科尔律先后成功竞选美国参议员和新泽西州州长,充分展示了其政治才能。有的人把科尔律吹得很高,说他从来不对失手的操盘手发火,非常重视人才,而且通知坏消息也能让人心情舒畅。
但也有说坏话的。科尔律前妻就公开告诉《纽约时》,“科尔律让家人失望,肯定也会让新泽西州的人失望。”这两个人是青梅竹马,一起上的幼儿园和高中,结婚33年后两人反目。
离婚后科尔律有位红颜知己,但没有多久又不欢而散。不过,这位女士倒是没有跳出来诋毁科尔律。也是,科尔律出手极大方,给了女朋友600万美元作为补偿,其中一套公寓便价值110万美元。反正科有钱,有的是钱。据估计,2006年他个人的财富达到7亿美元。或许有人觉得,科尔律7亿美元的家产,600万美元便打发了前女友,也不能算是大方。但我们要知道,打发的是一位同居的女友,而不是明媒正娶的结发夫人。同居女友不受法律保护。600万美元是封口费,不是财产分割,应该算是不少了,也只有券商出身的大枭拿得出来。
科尔律被赶下台,也是因为得罪了人,侵犯了其他人的重大利益。科尔律至少在两件事上树敌太多。一是长期资本基金的事上出钱太多。高盛的主要合伙人只授权他承诺出2.5亿美元,但他临时答应要投3亿美元,许多合伙人对此耿耿于怀。华尔街券商共同援手长期资本基金,但从中得益的主要是美林而不是高盛。
在提拔新人的问题上,科尔律也得罪了高盛的其他高层领导。高盛上市前是合伙制,每两年选拔一次新的合伙人。其挑选过程长达数月,候选人和他们的后台争斗得非常厉害。科尔律有的时候是到了最后一刻才把自己的人硬塞进来,科尔律的理由是他先前忘掉了。临时加人的做法很不严肃,尽管其他合伙人敢怒不敢言,但也留下了积怨。
从夺取王位到巩固王位
推翻科尔律的时候,阴谋者之间的默契是:保尔森上台后干两年便让贤。但当上第一把手保尔森就不肯下来了。权力这个东西太重要。有了权力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钱可以有钱。反之,如果丢失了权力,有钱也会丢失,至少在高盛高层是这样。当然,话是不会这么明说的。保尔森自认:“原以为有两年我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了。现在看来是过于天真了。”
保尔森要在第一把手的位置上干下去,有两个人是让他不舒服的。塞恩和索顿当初支持保尔森夺权,是因为他们希望两年后自己也有机会问鼎第一把交椅。现在保尔森食言,不肯退下来,昔日的两位战友心中肯定会有怨恨。保尔森想必也是芒刺在背。
索顿识相,落荒而走,自我流放到中国,在清华落草教书。但到了《合伙制》一书埃利斯有神来之笔,索顿的远遁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按照《合伙制》一书的说法,“中国的正教授必须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其过程相当于美国联邦法官的核准过程。”不知道埃利斯是哪里得来的信息,以讹传讹。美国联邦法官是不得了的荣誉,全美国也只有数千名联邦法官,都是些德才兼备的法律工。中国教授的社会地位远没有这么高。埃利斯还煞有介事地说,正教授“核准过程历时六个月。索顿是非华人者中第一位有此殊誉者”。当然,这么说对高盛也有好处。一般美国人看了都会觉得高盛在中国的势力很大。高盛在中国的势力确实很大,但恐怕不是因为索顿在清华大学教书的缘故。
索顿既去,塞恩便成为矛盾中心。塞恩忙于内部组织工作建设的时候,一位强劲的对手布兰菲克恩迅速崛起。布兰菲克恩是抓业务的,主管创收的几个主要部门,高盛80%的利润由其直接或间接创造的。高盛与其他投资银行相同,公司内谁赚的钱多,谁就掌权。当然,布兰菲克恩的蹿升,与保尔森的扶植不会没有关系。拉一批、打一批是领导艺术中的基本功。
眼看接班无望,塞恩负气离开高盛去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尽管薪酬少了许多,但毕竟是当第一把手。
很奇怪,高盛高层内斗不断,有的时候还非常残酷,但高盛这支队伍却似乎无比坚强,好像真的是斗则进,不斗则退。其实也不奇怪,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的前苏联也是内斗不断,但这两个国家也曾经一度非常强大。黑帮内斗并不影响一致对外。“流氓吵架就是这样的,碰到有机会一起去劫掠老实人,他们就很快和好了。”(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文/朱伟一
相关文章 高盛最后的疯狂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高盛:欧洲的新主人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就是出卖同胞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