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领袖之子大地之子人民之子--电视剧《毛岸英》树时代新偶像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领袖之子 大地之子 人民之子——电视剧《毛岸英》树时代新偶像

 


原编者按:电视剧《毛岸英》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媒体、网络一时热评如潮,认为这部戏真实感人地再现了毛岸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表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的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极好教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毛岸英,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本报特组织刊发专家评论和对毛岸英妻子刘思齐的专访,以飨读者。

在亲切平易之中展现精神亮色
——《毛岸英》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启示
戴清

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不打明星牌,不走“私密化”名人的演绎路线,却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荧屏,让人们不由自主地一掬感动之泪,其成功的经验颇值得探究。一部作品赢得人们认可,往往是电视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多个创作环节的优势组合,《毛岸英》也不例外。该剧剧本扎实、深厚,影像、节奏把握等都有上乘表现,特别是主演较好地捕捉了传主毛岸英的精神气质。诸多因素都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限于篇幅,在此主要从编剧角度分析该剧对人物传记类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提供的经验启示。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的一生和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他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却多姿多态。幼年时母亲杨开慧烈士的牺牲、少年时在上海的流浪儿生活、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经历、青年时代参加苏联的卫国战争、投身土改运动、献身抗美援朝的民族解放事业直到最后的牺牲。毛岸英的独特身世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优秀青年为理想而献身的代表,他的一生是真正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革命奋斗史。应该说这恰是毛岸英人格气质的精髓所在,不紧紧扣住传主的这一特点展开叙事,就无法如实、全面地去表现人物。由此全剧的立意须高就成为题中必有之义,这种“高”决不是刻意拔高,而是尊重革命史及其人物的精神原貌所必然持有的求实态度。同时,表现人物的生命轨迹又不可让人物悬浮在这些“大”的历史事件和时代符号之中,传主不能居“高”不下,缺少“地气”和人情。这就要求创作者须从人物的身世、经历、命运的细微之处、生动之处去展示他的成长历程,并借此展现他生命的热度与亮色。这种“高”与“低”、“大”与“小”的和谐统一恰恰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剧中,少年岸英岸青在上海的流浪儿生活令人辛酸,哥哥永福(即岸英)小小年纪却分外懂事,不怕吃苦受累,时时护佑着弟弟岸青,他早慧懂事、吃苦耐劳,有爱心、嫉恶如仇……岸英和岸青的兄弟情在全剧中被细致展现,在苏联学习时兄弟俩仍然如影随形,岸青痴迷下棋耽误学习被哥哥批评等细节都表现得入情入理、生动有趣。岸英性格上的率真朴直、坚持真理在土改运动中、在朝鲜战场上都有着逼真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可敬的领袖之子。同时,毛泽东和毛岸英的父子情、岸英和思齐的夫妻情在全剧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岸英牺牲后,对毛泽东痛苦的表现以及他对思齐深沉的父爱和保护都感人至深。由此全剧构织出表现毛岸英的多个层次、多种角度与多样风采,传主毛岸英也就从一个领袖之子逐渐锤炼升华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地之子、人民之子。
《毛岸英》的成功经验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特别是以人物为核心的传记类创作带来丰富的启示。首先,在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的把握上,需要艺术地还原真实的历史环境,处理好革命历史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特定时代氛围和斗争环境的真实再现与准确把握是塑造英雄精神气质的重要背景及叙事元素。如《毛岸英》中围绕主人公的生活历程,即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统治下的湖南斗争生活、大上海繁华下的贫穷和苦难、三四十年代作为世界革命圣地的苏联那激荡人心、青春浪漫的时代氛围以及朝鲜战场的激烈昂扬、战火纷飞……正是在真诚接近、艺术还原曾经的时代环境的努力中,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才得以恰当地展现,人物在环境中所受的历练也被凸显出来。
在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上,人物传记类电视剧对真实性要求更高、更细,革命历史距今较近,很多老革命老战友都健在,人物塑造及真实性首先要经得起他们的审视,大的历史事件、叙事关结固然无法虚构,即使是细节虚构也不能完全地“小事不拘”,比如随意地编造生活细节或人物习惯等,而需要在符合“人”情、“物”理的前提下,尊重传主亲人、战友的情感和记忆。因此,“戴着镣铐跳舞”的一般艺术规律也就变得更为严格细致了。这也使得人物传记类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面对着更高更难的艺术挑战。越是这样,创作者越是要坚守应有的精神向度,不可让历史去俯就当下社会的好奇心乃至低级趣味,这样只能歪曲和矮化原本崇高的英雄。曾几何时,靠挖名人隐私、歪曲或夸大名人私人情感来迎合市场的创作歪风一度流行,似乎不如此就无法“抓”人,不如此就无法表现人性。
其次,传记类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需要处理好传主与周围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塑造既是在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冲突中得以实现,同时更要在人物关系及人物命运中得以一一展现,否则就无法恰当地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心理基础。因此,主人公身边的人物群像对传主形象的塑造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毛岸英》中对毛泽东的塑造,并没有像《延安颂》那样细致地展示领袖的全貌及魅力,该剧只是紧紧围绕父子情来表现毛泽东对儿子胸襟气度及理想追求的影响,人物仍然是亲切生动的,尽管人物造型及表演上略有不足。
再次,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要把握好主要人物形象与当下时代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它要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传达出创作者富于精神超越性的艺术理念,寻找到与当代观众发生审美共鸣的情感契合点。因此,表现历史的同时也潜隐着对当下的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对接,固然需要通过平易亲切的人性情感魅力征服观众,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物的精神向度和理想追求成为观照世俗当下的一盏心灯,让高尚情怀、献身精神成为对当下功利主义的一种启示和净化,透过领袖之子短暂生命刻下的真诚生命足迹,人们会自然地反思当下某些权欲泛滥、缺乏自律的时弊。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时刻面对着“经济时代”与“红色历史”的话语冲突与碰撞,在世俗社会与乌托邦、商业力量与主导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夹缠之中,也或隐或显地透露着内在的尴尬与角力。《毛岸英》的成功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链接一:凤凰涅槃人天共仰
——评电视剧《毛岸英》
毛明华

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热播以来,很多人“定”在了电视机前,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思绪仿佛回到了风云激荡中的岁月,情感随着剧中人物而起伏,经常沉浸于刀光剑影的历史中难于自拔。终于我按捺不住,到网上把最后几集看完,面对屏幕,热泪难禁,为我们的国家,为毛泽东,更为我们时代的英雄——毛岸英。
电视剧《毛岸英》的创作者们,成功再现了毛岸英短暂而光荣的一生,给了人们一个鲜活生动的毛岸英。
首先,电视剧让人们感到精神上无比的震撼。毛岸英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电视剧充分表现了毛岸英美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鲜明的充满阳光的性格特征。他谦虚,从不以领袖之子的身份自居,而且还要刻意去隐瞒,对自己的要求比一般人都要严格,想的是绝不能给父亲抹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尤其是面对危险,面对生死考验时,他的坚定、无畏,不能不令人敬佩;他努力,不怕吃苦,精力充沛,工作态度极为认真。他为人热情,性格坚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勇敢的面对,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他坚持,决不放弃,他的为人,充满信心,乐观,积极。电视剧最成功的是展示了他重情的一面,他爱父亲、母亲,爱妻子,爱弟弟,爱老百姓,他可以脱下自己的鞋送给老百姓。他为父亲洗脚,为妻子梳头,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才华横溢,能文能武,外语好,字写得好,马骑得好,跳舞唱歌,样样精通,假如生活在今天,那也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正是因为电视剧多角度的展示了毛岸英的优秀,让人们对他产生深深的喜爱,他的牺牲才更让人感到那种彻骨的悲痛和惋惜。
电视剧《毛岸英》的另一成功之处是表现了人性中纯真美好的一面。从领袖到普通人,没有脸谱化的描述,而是直接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当毛岸英生病时,毛泽东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急得捶胸顿足,晚上亲自看护儿子;毛岸英要和刘思齐结婚而毛泽东不许时,也像普通的父子一样,和父亲大吵;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毛泽东那悲痛欲绝的神情,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听者无不动容,夜里,毛泽东背着人为岸英点燃蜡烛,老泪纵横、痛哭失声的情景,对刘思齐的关怀爱护,把装有岸英遗物的皮箱始终放在身边,等等细节,感人至深。这些对毛泽东、毛岸英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以往的电视剧中是不多见的,而这也正是《毛岸英》的成功之处。
电视剧《毛岸英》忠实于毛岸英真实的一生,帮助人们走近历史,了解历史,牢记先烈们英勇献身的伟绩。抗美援朝的历史离我们并不远,但长期的和平生活,现实中的安逸舒适,转型期多元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不愿回忆战火硝烟,在这样的背景下,《毛岸英》的播出就显得更有价值。

链接二:电视剧《毛岸英》反响强烈
李春利

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央视一套近期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全国各大报刊和网站都给予了充分报道。网友纷纷在网络上跟帖,认为电视剧《毛岸英》的播出打开了历史之门,触动了时代的神经,让人们看到了毛岸英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为当今观众树立了坚强、勇敢、充满人性美的新偶像,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有着深远的意义。
截止到11月20日的初步统计:在国内某搜索引擎上,关于电视剧《毛岸英》的网页,已有164万页,点击率过亿。
全球最大搜索引擎谷歌上关于电视剧《毛岸英》的网页在播出一半时已有90万篇,点击率几千万。各大网站上,电视剧《毛岸英》也成为关注热点,人民网发表66.3万篇文章和发帖;新华网发表56万篇文章和发帖;央视网发表6.36万篇文章和发帖;光明网发表2.38万篇文章和发帖;新浪网发表18.2万篇文章和发帖;搜狐网发表34.1万篇文章和发帖;腾讯网发表88.4万篇文章和发帖;人人网发表22.2万篇文章和发帖;凤凰网发表2008篇文章和发帖。
观众强烈要求央视重播《毛岸英》,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他们总结说:这部电视剧使得全国人民再一次认识到毛主席和他的家人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用真实的故事表现出人民领袖的博大情怀;这部电视剧使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得以继续。人们可以从这个电视剧中感受到毛泽东时代革命文艺作品的影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非常鲜明,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感动的同时还感到振奋和鼓舞……

链接三:毛岸英回来了
——刘思齐访谈
冯抗胜

根据刘思齐的回忆录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毛岸英》,激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泪雨滂沱。一个秋日的下午,我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思齐。
“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冯:电视剧《毛岸英》很轰动。毛岸英的形象清新脱俗,阳光灿烂,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偶像。他是你心中的毛岸英吗?
刘:他就是那个样子。看完这部电视剧,我突出的感觉是,毛岸英又回来了。真实,鲜活,热情,坦诚,以天下为己任,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
冯:你当年,是不是一下子就被毛岸英吸引住了?
刘: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父亲的灰布军装,因为瘦,晃里晃荡的,要不是李讷喊他哥哥,我们就擦肩而过了。他属于那种在人群里找不着的人,接触过几次就感觉与众不同了。他非常纯净热情。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贞是与生俱来的。他告诉我,他从小就看着父亲如何为革命奔波,小时候的印象,就是老搬家,老分离。他亲眼看到母亲如何被叛徒出卖,被严刑拷打,被枪杀。那一年,他才8岁,抱着妈妈的腿不放。他知道,妈妈这一走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小时候也有相同的经历,我父亲刘谦初(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也是被叛徒出卖,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我小时候也跟着母亲(张文秋)和妹妹(少华、少林)一起在新疆坐监狱。每次敌人把妈妈拉去过堂,我的心都揪得紧紧的,生怕妈妈回不来。那种对敌人的仇恨,对革命的忠诚,还用教吗?是铭刻在骨子里的。我常想,正是儿时的相同经历和感受,使我和岸英走到了一起。
冯:这是一种最珍贵的感情,海枯石烂也难变。
刘:对岸英的牺牲,我一直不敢深想。1946年底,我在延安当文化教员时,曾帮一位宣传干事晒照片,有一叠照片是“四?八”遇难烈士的,就是王若飞、叶挺、邓发他们飞机失事后的遗体,烧得无法辨认。我当时都不敢看了。听到岸英是被凝固汽油弹烧死的消息时,我脑子里一下就出现了那些照片,心痛得几乎窒息。在大榆洞岸英牺牲的地方,面对那片曾经燃烧过的土地,我觉得我不应站立着,我应该跪下去,跪下去。这也是我无法写出这段回忆录的原因。提起笔我就流泪,我甚至觉得,不光我流泪,我手中的笔也在流泪。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他们父子俩有一句相同的话,‘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谁叫我是毛泽东的儿子’”
刘:主席是按照他理想中的中国青年培养岸英的。送他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去学习深造;在国家危难时要他回到祖国;回延安后让他到农村务农,参加土改,了解社会……一直要求岸英到社会实践中锻炼。他的人生选择从来都不是享受,而是报效祖国,承受苦难。参加志愿军他第一个报名,在苏联参加卫国战争,反法西斯。当时所有的人都不同意他去,但他义无反顾。
冯:听从祖国的召唤,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是今天许多青年人不具备的。
刘:包括他自己要求下基层,在部队不愿坐机关,当参谋,选择的都是最艰苦,最危险的道路。他们父子俩有一句相同的话:“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谁叫我是毛泽东的儿子!”
“主席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冯: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生动展示了毛泽东毛岸英之间美好的人伦关系。他们是普通父子,有父子之情,又都是共产党员,有着对祖国,对人民之大爱。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温馨美好,感人至深。
刘:那种氛围,我永远不会忘记。主席是国家领袖,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他和岸英之间的关系,跟常人不太一样。我觉得,因为开慧妈妈的牺牲,岸英岸青童年和少年的苦难,主席对两兄弟有一种负疚的感情,一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显得非常凝重。
冯: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很动人,岸英牺牲后,志愿军政治部派人把岸英用过的一只小皮箱送给主席。主席紧紧地抱着这只箱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刘:主席一直把这只小皮箱放在自己的床头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每年夏天,老人家都会把箱子拿到院子里翻晒。这件事,都是老人家亲手做,不要别人帮忙。这只箱子现在放到了韶山的毛泽东遗物馆。
冯:你们经常和主席在一起交谈吗?
刘: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们和父亲交谈没有代沟,是很平等的。当然,父亲很忙,有时很晚了,岸英会拉着我“去看看爸爸,看爸爸睡了没有”。父亲见到岸英,总是很高兴,谈得很热闹。有时我见他们谈兴很浓,就悄悄退出,回自己的房间看书。
岸英牺牲后,为了不影响我学习,主席把消息隐瞒了近三年。后来我每次去看他,他都停下手里的工作,陪我说话,鼓励我要坚强,给我讲家里那些牺牲了的亲人,讲岸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岸英是个好孩子,有思想,能独立思考问题,也有能力。”他很后悔没有在岸英活着的时候告诉岸英。因为他知道,岸英非常在乎父亲对他的看法。岸英牺牲后,我每月的生活费用,包括我住院治疗的费用,去朝鲜为岸英扫墓的费用,都是父亲从自己的稿费里支出的。他还对我说:“如果你的同学中有人遇到难处,需要用钱,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拿。”
我曾经抱怨过父亲:“为什么不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我现在连哭他的地方都没有。”父亲说:“岸英留在朝鲜意义更大。这是组织的决定,我是同意了的。你想哭时就回家来哭吧!”后来,我觉得岸英留在朝鲜是对的。这次拍电视剧,因为片头要拍我给岸英扫墓的镜头,我也去了朝鲜。在平壤商店里买东西,到广场留影时,朝方陪同人员介绍我是毛岸英的妻子,商店里的人和广场上的群众对我都非常热情,亲切地对我说,他们都知道毛岸英,知道岸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泽东为了朝鲜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长子。岸英牺牲了,还在为中朝友谊做贡献。这使我非常感动,也很欣慰。
(《环球视野》第330期,摘自2010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标签:电视剧   人物   毛泽东   父亲   牺牲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