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戈尔:一个地道的美国黑领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本月15日,美国前副总统、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在哥本哈根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呼吁全世界行动起来,从而为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最终达成协议而做出努力。”这则新闻还称,“他的演讲数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与会人士普遍认为,这也为两周来颇显沉闷的会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戈尔于2006年制作了反映气候变化影响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不但为其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金像奖,也为其树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领袖的地位。  

  

  除了在环球暖化问题付出巨大贡献之外,戈尔现今亦是美国电视台Current TV公司主席、世代投资管理合伙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主席、苹果公司董事会成员、Google高级管理层非官方顾问及美国气候保护联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创始人兼主席。此外,他最近也加入了风险投资行列,并负责有关公司的气候变化解决工作。  

  

  2009年美国政府宣布政策将管制温室气体排放,因应气候变迁所造成对未来全球环境生态影响,而有必要限制企业造成温室气体的排增,该限制引起企业界反弹。戈尔对此评论:“这不是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他支持美国政府在对抗气候影响的政策。  

  

  就在戈尔全球奔走,大声疾呼全球过热,要节约能源时,他老家的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在一份告中说,戈尔是“假环保”,说一套,做一套。这份告在戈尔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第二天公布。该告指出:从2006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足一年时间内,戈尔一家共计用掉19.1万度电。  

  

  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在查了他家的电费单后发现,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超过全美平均水平20倍。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主席德鲁·约翰逊表示,他对那些每月花费3万美元在电费和天然气费上的人并没有异议,但是戈尔不同。“面对一个告诉我们该买什么样灯泡和冰箱才更节能的人,我不能接受他的做法。这太虚伪了,我很骄傲能够披露这个真相。”  

  

  该告还指出,戈尔坐私人飞机四处演讲环保,更是耗费大量燃料。因此,2008年《芝加哥论坛》把戈尔评选为“八大不环保名人”之一。

  

  《纽约时》的道说,戈尔对绿色产业广泛投资,包括碳交易市场、太阳能电池、免冲水式小便器等。戈尔还跟高盛投资银行前执行长共同成立“世代投资管理公司”。他担任苹果、谷歌公司的顾问,过去八年领到不少分红。从投资,拍环保片,四处演讲等,戈尔迅速积累了财富。2001年初卸任副总统时,戈尔的申财产不到200万美元,现在则有数亿美元身价。戈尔一方面大声疾呼全球过热,一方面又大举投资和环保有关的产业,从支持政府花大钱的绿色产业政策中获利。  

  

  有人曾经写过一篇,他在文章里面提出一个“黑领”的概念。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黑领阶层,便是那些“由民众的仆从变成‘民主’——民众的主子,由公共利益的正义仲裁者演化为自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从国家和社会的守夜人退化为自私卑鄙的盗窃者。”  

  

  按照郎咸平的这个阐述,戈尔大概就是个“美国黑领”了。其实,戈尔追求的,无非还是个人的成功。大多数人追求的也是个人的成功。通常,追求个人的成功,就是为了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战争是为了和平,环保是为了享受。大约这就是美国政府,以及前美国副总统艾伯特·阿诺·戈尔所信奉的教义。  

  

  本月3日的一条道称:在哥本哈根与美国前副总统、环保“明星”戈尔交谈几句,将需要花费1209美元。  

  

  该道说,丹麦旅游委员会日前打出广告,“你曾与哪位美国前副总统握过手吗?如果没有,那么现在机会来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在哥本哈根与阿尔·戈尔见面吧。” 丹麦旅游委员会目前正在帮戈尔推广其新著《我们的选择:解决气候危机的方案》一书,将于12月16日在哥本哈根举办他的演讲和签名售书活动。  

  

  该广告称:“此次活动的门票价格分成几档,各档均有供应。你可以买VIP票,这样就能有机会与戈尔握手、合影,并得到一本《我们的选择》。VIP票售价5999丹麦克朗,包含了饮料和简餐。”“普通票的价格为199~1499丹麦克朗。”  

  

  5999丹麦克朗约合1209美元。

相关文章 马也:第三世界的声音,终审判决--从里约到德班(4-5)郎咸平:气候问题大骗局---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德班世界气候大会:资本主义富国判贫困国家人民气候死刑!福斯特:《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丁一凡: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气候政策和行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南美召开“世界人民气候大会”受关注从里约走来--哥本哈根思考之一西南赤地千里,华北沙暴肆虐--亟需计划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王中宇:哥本哈根:闹剧后的沉思哥本哈根会议检讨刘仰:哥本哈根之后中国的“低碳危局”
标签:美国   气候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