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市场真的能换来技术吗?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市场真的能换来技术吗?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最早的 “市场换技术”是始自80年代后期少数中外轿车合资企业建立,直至中国加入WTO,允许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出现了如“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以市场换技术”、“靓女先嫁”等等声音,而且实实在在地指导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战略。如今,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建立创新型国家,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回头看,当初这些看起来很前卫、很新颖、很革新的思想,现在反思,是多么的荒谬、荒唐与荒诞。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再次印证“以市场换技术”某种意义上只是一厢情愿。30年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向中国转移了一些二、三流技术,但随着中国竞争对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控制当今和未来的技术市场,使得中国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一、中国的航空线路没有一架标明“中国制造”的航空机群  

  

   2007年6月24日 电,中国首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线飞机——ARJ21飞机,将于2008年首飞,2009年首架飞机将交付使用。分析人士认为,这应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为国家拟定的“大飞机”重大研究专项所做的技术和人才准备。目前,在中国内地进行民用航空运营的1100多架飞机中,波音占55%,空客占30%,其余的支线客机同样还是欧美各国所生产。近乎与欧洲空客同时启动的我国的“运十”大飞机前后只制造了两架样机,在1980年9月成功试飞后,在“以市场换技术”思想的指导下匆匆下马,以至于今在中国的日益庞大的机群中,竟然没有一架“中国制造”的标记。“以市场换技术”这个曾令多少有识之士扼腕长叹的决策,使我们坐失良机,错过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如今,我们终于有勇气从头再来,以试图圆航空大国、强国之梦,可喜可贺。但是,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数千亿元资金的投入,而且要面临诸多不测。  

  

  二、汽车业换来的是二三流的技术  

  

  如,早在1978年就在欧洲淘汰的桑塔纳汽车技术,中国当宝贝买过来生产,一度还占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当然,早期以各类手段“换来”的技术的确使中国生产力获得跃进,从而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我们所换取二三流的技术,使中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处境,当然得不偿失。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90%,中国在乘用型汽车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品牌,没有一个世界级的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几乎都集中在中低排量和经济车型领域。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中,中国的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难有用武之地,昔日的“千里马”、“小马驹”因此而碌碌无为,长此以往也就有了“中国无马”的慨叹。相反,中国在自主开发的卡车领域,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使卡车制造成为今天中国汽车工业中不必依赖合资模式的主要领域。可见,所谓“市场换技术”不是振兴中国工业的灵丹妙药。  

  

  三、电子行业得不到核心技术拼的是劳动密集  

  

  典型式中国电子行业“仿造”产品所带来的利润极其微薄,很多知名企业长期处在破产边缘。如:我们生产出全世界绝大部分的DVD,但是DVD的核心技术均从国外进口,跨国公司利用“DVD专利使用联盟”,迫使中国的DVD碟机生产企业每年交十几亿美元的专利费。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已使国内生产企业被迫退出这一生产领域,或沦为外资的贴牌生产企业。  

  

  四、高铁领域的技术成功并非归功于“市场换技术”  

  

  中国自2004年以后,积极引入了西门子(德国)、川崎重工(日本)、阿尔斯顿(法国)等先进的高速列车制造商。由于中国每年200多亿美元市场的“诱惑”,给他们提供了70%的市场。有些人认为,这些西方企业们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得不“不情愿”地向中国这个合作伙伴转移技术,而中国也很快地消化并吸收了这些技术。这种认识其实犯下一个大的错误:忽视了中国市场与中国国情的实际。中国高铁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正确的政策措施,即坚持必须使用中国品牌,并建立了以铁道部为主导、以铁路关联企业联盟为主体,注重发挥中国铁路产业与财团的集成优势开拓海外市场。  

  

  重新思考“市场换技术”战略,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做作业。一是充分评估外国对核心技术垄断的风险。在市场面换技术的过程中,外国有很多核心技术长期处于垄断状态而没有松动。如:中国整个民用航空电子调度系统、中国银行业的电子结算系统等都是成套引进的,据说连系统升级、维护与维修都是外国人,这里存在的安全隐患的确需要评估。二是必须组建中国的行业同盟,这是高铁技术发展成功的经验,也是中国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三是彻底放弃依赖西方国家开放技术的梦想,坚决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实际上,新中国的如卫星、核弹等一些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完成。四是要坚决打破西方世界主导的游戏规则,什么知识产权保护、什么碳排放权、什么人民币汇率、什么经济制裁与军事禁售都是西方遏制中国的  

标签:中国   技术   市场   企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