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陈甬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产业发展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陈甬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产业发展

  

  日前,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后的主题是“自主创新奠产业根基、民族产业谋国运昌盛”。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陈甬军教授的发言实录:

  

  首先欢迎各位专家、代表到人民大学开会。我们商学院很愿意参加这个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大学商学院是新中国管理学科最早的发祥地,有三个学科——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校领导一再强调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和现实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在学院的科研工作当中我们也强调,不但要研究现在所谓的蓝海战略,也要懂得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不但要研究外资的进入,更要关注民族产业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科研中强调了这个思路。

  

  我发言的题目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现在讨论民族产业的发展有个大背景,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这跟20年前的大背景不同。现在的世界经济和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有的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美国化。比较中性的定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人员的流动和市场的流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当中广泛地应用。这两个特征对现在的中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民族产业发展,构成了外部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要研究民族产业本身的发展,关注这两个特征很重要。就这个题目谈四点看法。

  

  第一,信息化和全球化对民族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有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舆论吹得很响,我2000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就看过他99年写的前面那一本。他强调从柏林墙倒塌以来,信息化、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平坦。我认为他只讲对了一半。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产业发展,跨国领域活动的范围大大加剧,更加便利是事实。但是另一半没有提到,或者不愿意提。实际上现在世界是更加曲折了,更加崎岖不平了。主要表现在由于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在文化价值层面上的冲突更加加剧,这从多哈回合谈判的终结、西雅图会议的抗议等中都可以看到。另外,由于信息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基本的基层单位,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更加容易推进到世界各国的市场,并和各个国家本身的民族产业在经济上和政治层面上发生利益冲突。因此,信息化和全球化,既使世界平坦,又使世界更不平坦。

  

  第二,由于这个特征,所以我认为全球化和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我们要肯定它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通过全球化和信息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吉利汽车能够在六年的时间内比较好地完成技术的跨越,当然是利用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有后发的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崛起,有利于管理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从而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壮大民族产业。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全球化和信息化会对民族产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打压,除了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产业安全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由于全球化推进,导致大量的外资涌入对进入国主要的工业和流通产业造成了全面的资本和技术控制的格局。以中国为例,现在这个格局正在形成,否认这方面的危险是非常错误的。外资通过各种形式的购并,使民族产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民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有行和无形的优势,挟全球化和信息化之力,已经在我国若干行业,如装备制造业、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比如装备制造业,已经收购的民族产业有西北轴承、京西化机,正在收购的有徐工集团、厦门工程机械集团、杭州前进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计算机控制系统已经收购的有上海新华,正在收购的集大、北京合力士。流通企业有外资控股企业,易初莲花、家乐福、沃尔玛等等。计算机,英特尔、微软、IBM占据了主要的市场机构。在审计服务业,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外资所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其它还有饮料、啤酒等等行业。由于外国产品大量进入,导致中国产品传统品牌的急剧下降,我国对核心产业和相应的核心技术逐步失去控制的格局,导致了国家产业安全的风险。这从长远来和深层次上都会对我国政治和社会安定带来比较重大的影响。

  

  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全面分析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民族产业发展的影响。应该看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对民族产业的促进作用和打压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肯定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的存在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只看到打压作用而质疑和否认对外开放的作用,重新闭关锁国,使用保护政策来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因为世界经济史表明,开放带来的适度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往往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推行闭关锁国的产业安全观来保护民族产业,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的落后。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只看到促进作用,一味地强调竞争,不愿意看到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对民族产业的损害。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跨国公司对我国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恶意的收购,导致民族产业的急剧地不正常衰败,破坏了正常产业的市场结构的市场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巨大障碍。我们要看到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倾向在论坛上,在理论界、产业界都存在,前面一种倾向和后面一种倾向都有各自的表现,但是我现在觉得更多的倾向就是一味地强调开放,否认外资进入的负作用,对民族企业的打压,这是主要方面。今年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大量刊上的主导倾向就是这样的,包括一些知名的WTO谈判的首席代表、知名经济学家等的观点,需要我们认真、科学地分析,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对民族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政策进行适当地调整。

  

  第四,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我的基本看法是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政府、社会和企业这些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中国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宏观上,政府要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外资进入的行为进行规范,最主要的现在要尽快通过和实施《反垄断法》,并且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外资购并的安全港政策。国外发达国家都有严格的对产业购并、兼并的管制政策。其中有安全港政策,就是对已有市场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购并,如果达到比较高位集中度的兼并,政府管理机构会出台很多限制政策。如果市场集中度不太高,就可能比较容易通过这个项目,这就是安全港政策。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政策。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制定对外资购并相配套的产业政策和指南,区分各种情况,规定外资购并的审批程序和外资进入程度,并对民族产业给予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现在很多产业对外资开放,WTO五年过渡期过去了,开放的程度更大,但是跟外资进入相对应的民族产业在很多行业内还并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它还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政府采购等,也是政府要给民族产业支持的重要落脚点。 从微观上看,我们的民族产业要在真正取得发言权,真正赢得市场主动权,首先要做强、做大,不断地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研发能力的提高,造就在市场竞争中的环境,用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赢得话语权,赢得全国人民的尊敬。高质量的国产货出来,政府的宣传,大家再去用,这两方面是结合的,缺了一个方面,这个事情就做不成,还是让外资产品垄断中国市场。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提倡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的舆论和风尚,要通过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播,使民族产业的发展,民族产业的产品达到与外资一样的认可程度,甚至很高的程度。媒体和这个研讨会在这方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谢谢大家。

标签:产业   民族   发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