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农业新动向
外资进入中国农业新动向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7-03-22)
跨国公司热衷于投资中国农业生产环节,将对国内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组织方式产生诸多冲击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健 董振国 徐旭忠
一向被认为弱质的农业“生产”环节,目前正日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成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农业的最新动向。
现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经过两年多谈判,由朝日啤酒等三家日本顶级跨国公司投资的农场已落户山东莱阳,占地1300亩。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表示将继续这方面的投资,类似的项目今后将在中国“克隆”二三十个。
此外,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全球500强)在重庆忠县和农民合股兴建了15万亩柑橘果园基地;澳门恒河果业(世界第三大果商)在重庆江津市建起1000亩的柑橘种苗基地。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对《了望》新闻周刊说,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中国农业的生产环节,打破了以往外资投资中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农场主”这一新动向,意味着对传统中国农业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等将产生强烈冲击。
“销售商”为何变身“农场主”
对于日本顶级跨国企业青睐在中国兴办农场,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杨鲁勇认为其中透露出一个重大动向:即日本受到国内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制约,开始尝试对外突破。
据介绍,朝日啤酒主席濑户雄三不止一次对日本农业表示过担心,由于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放弃务农,日本农业处于一个衰退期,因此他认为日本的农业只有寻求新的出路才能继续发展。杨鲁勇认为,近年来,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一半多超过65岁。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而到企业就业,农户中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加之城乡居民混居,造成大量的农地荒芜和弃耕。同时,日本也是发达国家中农产品自给率最低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产品自给率继续降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所专家刘红军认为,中国是日本农产品主要供应国,而近年来,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屡屡“碰壁”,日本对中国人生产的农产品不放心。因而,他们要直接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刘红军说,日本人很看重中国的资源,特别是中国的农民一旦培训好,就很老实,严格按说的做,我们反倒没重视到自己的资源优势。
曾到日本考察的秦庆武说,在日本超市,中国蔬菜非常廉价,价格甚至只有日本本国蔬菜价格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日本消费者仍然多购买本国产品,廉价的“中国制造”多是一般消费者的购买对象,原因就在于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蔬菜农药残留太高。此举可能显示出一个信号,日本准备利用中国资源创办自己的农产品基地。
利用中国优质的土地、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也是威望迪公司的想法。国内外市场对柑橘需求旺盛。以浓缩橙汁为例,去年我国总产量不到3000吨,仅汇源集团一家企业就进口5万吨。目前国际市场柑橘价格暴涨,浓缩橙汁由每吨900美元涨到2000美元,期货市场已涨到2500美元。美国、巴西等柑橘大国遭受自然灾害,至少10年才能恢复元气。因此威望迪公司在地处全球最适宜的种植区三峡库区的重庆忠县发展柑橘产业正当其时。
引进外资莫忘维护自身利益
尽管朝日啤酒公司等三家日本顶级跨国公司在山东莱阳市投资办农场这一项目对山东极具吸引力,但在引进外资中,山东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还是最大可能地维护国家利益。双方在土地租赁费上进行了多轮的谈判。
莱阳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李东云介绍说,由于农业项目本身不产生税收,因而政府在经济上并没有多大收益,主要看中了它的科技示范作用。原计划3000亩土地,初步调出1300亩地,主要害怕没经验,先搞一期建设。最终的条件是只给予奶牛场500亩地提供三年免租金,并架设了电力,修建了通往田间的道路。日方其他土地付租赁费,头五年每年每亩800元,此后每五年每亩增加200元,合同期为20年。
据介绍,朝日啤酒主席濑户雄三多次表示,这个“样板”搞成后要在全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所专家刘红军指出,这种项目搞成后,如在全国铺开,应当防止各地为了引资争相降低条件,土地收益流失,甚至零地价也干,口子一开,竞相攀比刹不住,中央政府应对此有所协调。
重庆江津市在引进澳门恒河果业种柑橘时,采取由各村成立专业合作村与企业谈判的办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果农的利益。白沙镇芳阴村第一个“跳起来摘果子”,芳阴村柑橘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黄健棋介绍说,按恒河果业的要求,芳阴村率先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每户交纳66元的公共股金,以每户的柑橘树作为股本。股东们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在与恒河果业签定合同之前,仅收购价格、保底价格、技术要求、品种更新,就开了8次股东讨论会。他说,目前全村3000多亩柑橘全部高头换枝更新了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到全部挂果后预计人均增收3000元,比现在的收入翻一番。
刘红军则指出,一些涉及跨国公司的意图可能还不只是农产品。他们引进一些作物新品种,如果中国人种,就要用他的种子。比如国外过去在中国搞农业交流,弄来西瓜新品种,农民想留种自繁不行,有的甚至是无籽品种。同时,与之配套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都会进来,这个市场的利润更大。
值得国内借鉴学习
专家认为,尽管涉农跨国公司进军中国有自己的经营考虑,但他们的农业运作方式、农业科技以及先进的营销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刊记者看到在这些跨国公司的项目规划书上,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大致相同的分析,他们认为,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的低收入,农业问题主要是低生产率,农村问题主要是疲弱的基础设施。而解决思路是发展组织化农业和循环农业。所谓组织化农业是指将分散的农家、土地组织化,由农业股份公司雇用农民作为职工,进行高效率的技术指导,并引进新型农业机械,使劳动集约型作业自动化。循环农业是将有限土地半永久化利用,重复利用土地。在农业科技上除引进国外最新品种外,还将把一些新的农业设施如新型温室大棚,采用机器人进行气象、防虫管理,大量采用IT技术进行全过程管理。
考察过日本设在莱阳农场项目的秦庆武认为,日方这一农业项目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是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问题,日本由企业来经营土地,其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二是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亟待提高质量。另外,这一项目带有科技示范园性质,我国各地兴办的农业示范园也很多,但往往被当地政府作为形象工程来运作,效益不高,甚至是靠政府财政支撑。而这个项目既搞科技示范,又出经济效益值得借鉴。
充足的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但如何搭建一个通向国际贸易网的“天梯”,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给国内同行上了生动的一堂市场课。恒河果业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香蕉和柑橘进口都排在第一位,在30多个国家有销售网,仅在东南亚就为420多个超市供货,在国内有400多家分销商,时刻掌握全球柑橘市场的供求信息。目前,这家企业的国内外订单应接不暇,发愁的是优质鲜果供应不足。2006年7月,重庆恒河果业与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方圆标志认证机构正式签署了《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PA认证)》的相关协议。此次申请认证是我国柑橘产业申请该项认证的首例方圆标志认证。按欧盟要求,GPA认证是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由于以前缺少这一认证,我国的柑橘难以进入欧洲市场。
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在重庆忠县基地的销售,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利用其他企业以及自己的橙汁加工厂,年加工35万吨原料果;二是日本大型水果经销商三井物业公司和台湾统一集团都有意代理其国际销售。
刘红军指出,我们引进农业外资,要看能否真正带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而不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要像工业项目谈判一样,要求跨国公司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留下来与合作的农民分享,并为中方培训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能只做“打农仔”,只干“体力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