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苏共亡党亡国十五论之十二: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十二论苏共亡党亡国

萧湘延

苏共亡党亡国、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大的事件,社会信仰的崩溃是酿成这一历史悲剧的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沙俄是封建残余非常浓厚的国家。19世纪初期,沙俄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于是出现了各种思潮、政治力量的角逐。先是追求民主政治的西方派打败保守的斯拉夫派;再是普列汉诺夫领导的马克思主义者打败赫尔岑为首的自由主义民粹派了;最后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打败普诺汉诺夫领导的孟什维克。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苏俄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信仰。当时社会主义信仰的确立,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苏共具有廉洁严明的政治纪律,解决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土地、面包和饥饿等问题,树立了崇高威望;二是基于美好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妙前景令人无比神往。其实,在沙俄这样落后的国家,即便是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并不多,全社会马列主义水平不高。苏联的社会主义信仰是脆弱的,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深刻理解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  

列宁之后,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高度集权、高度计划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建立了强大的公有制经济。但由于民主缺乏,无论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主人。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短短十多年内,苏联就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强国,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苏联在工业化、文化和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高度集权、高度计划的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许多弊端,人民群众对生活存在的不平和不公感到烦恼,也许有一些困惑和失望,但并未冲击到对社会主义信仰。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肃反扩大化,杀害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后果。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严重失误,比如大清洗、大批判,是社会主义信仰的灭亡、动摇的时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肃反、大清洗,可能会使少数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感到失望。但整个斯大林时期,是社会主义信仰不断巩固和严重扭曲的时期。  

为什么说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信仰的不断巩固?斯大林模式有严重的失误,但在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这些失误就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忽略了,很少有人去从社会体制机制的弊端去认真思考。斯大林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大清洗。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内幕是鲜为人知的。即便遭到镇压的人自己都弄不清楚,他们真诚地相信这是组织搞错了,一定会还他一个清白。当时很多人被斯大林逮捕,但都是喊着“斯大林万岁”走上刑场的。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就一直处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斯大林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论指导下,大家都在瞪着眼睛寻找阶级敌人,国内发生清除“阶级敌人”的事情也是在情理之中。。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清洗“阶级敌人”不仅不会动摇社会主义信仰,反而更加激起对其他人对“阶级敌人”无比的仇恨。随着大清洗运动的深入推进,参加十月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基本上消失殆尽,工人出身的新党员占到大多数。这些人既没有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使他们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这样就增加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盲从。客观地说,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正常模式。这种不正常的模式,不可能为树立社会主义信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同共产主义信仰所要求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或产品经济)是根本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根本无法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在信仰教育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信仰教育体制使信仰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物,并不能提高人们的信仰水平。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信仰得到巩固,但也是严重扭曲的时期。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必然产生个人价值、自我意识完全丧失的“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个人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螺丝钉,这就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把共产主义理想过于简单化、直接化,陷入极端的理想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产主义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把共产主义看成触手可及的目标。1936年,实现了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后,苏联宪法就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决定在1939年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提出在1980年代实现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这都是把共产主义看成是简单、马上就可能达到的目标。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会对建设社会主义带来宗教式的狂热,人们带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建设社会主义,去达到共产主义,但现实社会主义的弊端,以及经济不发达、社会不富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的现实,久而久之就动摇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共产主义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是科学,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全社会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可能使社会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事实上,苏联社会整体马列主义水平不高,社会主义信仰不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是依靠以情感、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为基础。狂热的崇拜情绪,固执的自大心理,使社会主义信仰建立在不正常、不正确、扭曲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体制机制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现实的严重不满,必然带来社会主义信仰危机。  

苏联社会开始出现社会信仰危机,是在二战后。二战中,苏联红军士兵走出了国门,见到了西方的“花花世界”,发现帝国主义国家人民并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在社会富裕程度、生活水平上比苏联还高。许多参战士兵甚至这样认为:“哪里也没有比我们国家生活更糟的地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下去”,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信仰危机。苏联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鼓动局长称这是“十二月党人”思潮。发生思想震荡、信仰动摇的,还有思想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矛头直指现行社会制度和苏共领导。二战以后,苏联国势如日中天,再加之斯大林的政治高压,使这股思潮不得不潜藏于地下。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宣布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抛出《个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的秘密报告,把苏联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简单草率地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引起了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巨大的思想混乱,掀起了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在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并未深刻认识到苏联的弊病所在,改革举措失当、步骤杂乱,造成了社会政治局面的混乱。赫鲁晓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造就“60年代人”。后来正是这个群体执政时上演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戈尔巴乔夫、雅可夫列夫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2001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俄罗斯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是苏共二十大的孩子,苏联60年代的历史对我们影响很大,年轻时我们是怀着对党的信任和忠诚入党的,但苏共20大以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正是这帮“二十大的孩子”,毁掉了苏联。  

苏联社会主义信仰的严重恶化,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调整了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又回到了斯大林的传统思路,整个社会“又悄悄地斯大林化了”。在他统治时期,苏联腐败严重,社会空气空前败坏,整个社会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气氛之中,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一、青年学生厌弃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消极抵制官方安排的社会政治活动。马克思列主义理论、党史、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20世纪60年代末,曾有个大学生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撰文倡议研读《资本论》,结果不仅没有人响应,反而引来社会的一片讥笑。事实上,这类书籍已基本上无人问津。大学生普遍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没有兴趣,认为社会科学课程,特别是马列主义课程全是废话,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是没有用的废物。他们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比作玄奥的宗教经典,嘲讽其为根本看不懂的“天书”。同时,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对政治冷漠,逃避各类政治活动。20世纪60、70年代,几乎很少有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形势感兴趣。他们想方设法逃避“星期日义务劳动”,拒绝参加各种节日游行,甚至连学校组织的纪念十月革命游行都不愿参加,学校不得不以取消奖学金、给予行政处分等强制措施来组织游行。学生们即使勉强参加了,也多消极抵抗,不愿意抬标语和领袖像。  

二、怀疑甚至敌视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早在苏共二十大后,在苏联部分大学里就出现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和反苏共的政治活动,当时,一位英国记者通过对莫斯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人主张苏联应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有学生说:“我们要真正的民主,全体劳动者都应该可以自由地组织自己的政治组织,应该允许他们组织自己的、为其自身利益着想的政党。”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大学生在思想上距离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要求越来越远。其时,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递交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大学生在许多方面把自己看作和党是对立的;1/3以上的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该报告还指出,在苏联文科大学生中,34%的人有“发表政治上有害言论、书写和散发诽谤性文章、口头或书面威胁党的积极分子、向国外传递诽谤性材料、制作和悬挂民族主义旗帜、参与破坏社会秩序的团伙行动”等“不良表现”。根据掌握的材料,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无忧虑地报告说:“对大学生来说,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与党格格不入的状况却是共同的。党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最光明、最先进的东西的化身。”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阶段的党是升官发财方便的跳板,绝不是按照思想观点而联合起来最优秀分子的组织。”很多学生不愿入党,“在青年一代的心目中,苏共是脱离群众、背离时代发展方向的官僚集团,只有想在党政方面飞黄腾达的人才入党。”  

三、向往西方自由主义生活方式。苏联国门有限度的打开之后,苏联社会逐渐被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倾向所吸引。怪异的发式、时髦的服装、疯狂的音乐、迥然不同生活方式,成为青年关注和追求的对象。青年人不再愿意像他们的先辈那样,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些此时此刻的现实感受:跳什么样的舞,穿什么样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轻视的态度。他们中的一些人抛弃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极力强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正式形象,故意把自己装扮成怪诞的“阿飞”。许多大学生公开声称自己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们提出“赶快生活”的口号,把自己置于党和政府提出的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计划”的对立面。  

四、放弃历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转向信仰宗教放弃历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信仰。一些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不顾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关于政教分离的严令,频繁邀请东正教神职人员来学校讲座,到宿舍、教室进交谈和辩论。不少大学生与宗教神职人员过从甚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就不断有大学生因为公开捍卫宗教信仰,积极宣传宗教而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即便这样,信仰宗教的人还是绵绵不绝。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大家盼望中死去。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又迎来了两位年迈老朽、病入膏肓的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不到两年又都死掉了。不到三年,苏联连丧三位最高领导人,政坛上积满阴霾之气,社会主义信仰严重受损。  

戈尔巴乔夫是打着改革的旗帜走上了历史舞台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经过了漫长的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社会主义必须改革,苏联人民渴望改革。戈尔巴乔夫宣布改革,是合乎历史潮流的。苏联人民对这位能言善辩、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领导人给予厚望。  

戈尔巴乔夫首先宣布“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反酗酒运动。改革两年,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戈尔巴乔夫未认真反思改革的措施,而是认为苏联的政治体制成为改革的巨大障碍。1988年,在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把改革的主要目标转向政治体制,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照抄照搬西方所谓的“多党制”、“总统制”,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使苏联的改革走上了邪路。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掀起黑浪滔天的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和资产阶级及自由化思潮的大泛滥,使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社会主义信仰遭到了崩溃的程度。当时,苏联全社会政治情绪明显激进化,并波及到各个社会阶层。1989年,对提交苏共28大纲领草案,79%的工人、76%的专家和71%的干部,表示“完全不拥护”。1991年秋末,对苏共的支持率只有2.3%,对马列主义的支持率下降到2%。普通党员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退党人数不断增多,入党人数急剧减少。据统计,1988年退党人数为1.8万、1989年为14万人,1990年6月为37万人。与此同时,非正式组织急剧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政治反对派。据估计,1990年全苏非正式政治组织高达9万个。《莫斯科新闻》估计,当时苏联有2000—3000个政党,其中全国性的政党有20多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有500个。这些政党大多公开反对反共反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迫使共产党交权。当时无论是社会的下层,还是社会的上层,社会主义信仰严重动摇。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60年代人”本来就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既得利益的代表,当改革遇到困难,受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苏共领导层就背叛了社会主义的信仰。领导集团抛弃社会主义信仰,是苏共的自我否定。抛弃了社会主义信仰,按照这种信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就失去了正当性、合法性。而领导集团政治信仰的变化,必然采取措施改变现行的社会制度,苏联剧变就不可避免了。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宏伟壮丽的理想,是最高尚的信仰。正是这个理想,吸引了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终身。保尔在烈士墓前的一段话,曾经了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严重缺陷,的体制机制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体质弊端和错误的改革方向制造了社会主义信仰危机。苏联剧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建立普遍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马列主义水平。只有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规律;只有具有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区分真假社会主义;只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坎坷曲折。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上。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提高全民族马列主义水平,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全体人民的骨髓,用马列主义塑造民族的灵魂。要通过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水平,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准确区分真假社会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  

二要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后,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主要的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让人民群众真信社会主义,真正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让人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需要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在劳动过程中享受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真正当家作主人,上比资本主义好得多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要从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选择正确的建设道路,既要反对落后形势的“右倾”思想,又要反对脱离现实的“左倾”冒进主义。要从实际出发,左不得,也右不得。  

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过程,只有两个特征,那就是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民主。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改造上层建筑,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就是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只能是两个结果,一是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强大,二是人民群众享受的民主权利越来越多。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建立真正的人民大众的民主,让人民群众过上比资本主义更健全、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要切实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增强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建设,是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载体。无论是党的干部,还是党员,都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成为工作中的先进分子,生活中的道德楷模,要以每个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整个党的先进性。在历史上,苏共就堕落成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贪污腐败,安享官僚特权,致使全社会社会主义信仰的崩溃,导致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要从体制、机制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防成为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永葆党的先进性。  

五要有科学的教育机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必须靠高尚的远大的理想和光明的现实才能确定起来。优秀的建设者是不可能靠利益的收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不是靠灌输就能建立起来。苏联一方面是贪污腐败、民主严重缺失、令人不足称道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教条式的马列主义的灌输。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现实严重脱节,不光是青年学生不相信,就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自己也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最后酿成社会主义信仰的危机。进行社会主义信仰教育,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马列主义,树立社会主义信仰;要坦白地承认在社会主义阶段在物质财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要通过经济发展、内政修明,让人民群众处处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自觉自愿地、更加科学理性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标签:社会主义   信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