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马英九急速走近李登辉凸现台湾政治未来走向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马英九急速走近李登辉凸现台湾政治未来走向

  

  铃兰台

  

  马英九与萧万长3月27日拜访了李登辉,马营定调这是“礼貌性请益”。画面在台北繁华街头作电视直播时,很多行人驻足观看,又普遍表示看不明白。台湾媒体对马、李急速走近以及会谈可能触及的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不过事后并未给出实质性评价。大陆媒体只提供了简,而海外媒体则似乎全然没有关注。大多数人对此既感到好奇、又表现出理解,认为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不值得过多关注。

  

  “马李会”只是走走场面、还是有着深层次的意味?想必记得,李登辉最后一次牵马英九的手,是以“总统”身份辅选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不久连萧配大败,国民党和群众要求李登辉辞去国民党主席下台,李登辉气得要死,怒指马英九带头逼宫,二人从此分道扬镳;现如今李登辉不过一介平民,是什么驱使马英九在即将“柄政”之际、迫不及待地跑去牵当年的“罪魁和敌人”李登辉的手呢?个中意味,我们断不可淡然待之。我认为,“马李会”很有可能成为左右未来台湾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载入历史,值得重视和细加分析。

  

  如所周知,李登辉是一个极富政治智慧和有着相当政治资源的人,在台湾有“台独教父”和“绿营盟主”的地位,政治行为也相当多元化:他曾经掀起国民党主流、非主流的斗争,也扶植过民进党、在与之分道扬镳后最后毁掉民进党,这次李登辉则与马英九阵营暗通款曲、建立热线沟通,“这半年来……互动良好”(中新网)。卸任八年以来,李登辉这条变色龙以在野之身、无时不在对台湾政治施加重要的影响。

  

  
一、扁李从合流到分道扬镳

  

  2000年李登辉卸任后,陈水扁亟需依靠他的政治资源来稳住权力根基并谋求连任;李登辉也需要获得陈的庇护以延续其政治生命、免遭清算,两人一拍即合,互相挟持,成为所谓“生命共同体”共赴“制宪、正名、建国”之路。尔后,因现实因素的制约,加之为了维护各自利益与声名而明争暗斗,陈水扁与李登辉渐行渐远。2005年“扁宋会”后,二人的关系跌落到了谷底。尤其在扁宋会达成的“十点结论”中陈水扁明确宣示了“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要推动全面三通”的承诺,受到李登辉及深绿阵营的激烈批判;陈水扁对此直陈委曲:“台独过去做不到的,现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这更惹恼了李登辉,扁李关系从此画上句号。

  

  
二、李登辉重构台湾政治蓝图

  

  之后,陈水扁招架不住李登辉的批评和来自深绿阵营的反弹声浪,很快否决了“扁宋会”达成的结论,退回到绿营主张。为了重申其“台独”立场,陈水扁又回头去抢占李登辉“深绿教主”的地位。李登辉从陈的反复无常中看出其人不可靠,既然各走各的路已经是既成事实,老谋深算的李登辉只得重新构思他所期望的台湾政治发展的蓝图。

  

  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王昆义教授的文章说:“在李登辉的构思里,台湾的统独竞争是两个不可靠、也不相容的政治图腾,更是引发中国对台湾政治发展充满疑虑的根源,所以如何改造统独这两个政治图腾,应该是台湾走向完全政治的重要步骤。为了这个目的,如何「去统、去独」,营造两个「本土化政党」的良性竞争,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由此看出李登辉重新设想的所谓台湾政治蓝图的核心,是淡化台湾政党间无休无止的“统独之争”,全力改造和扶助出两个“去统去独”了的“本土化”政党。这个构想与民进党提出的“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无疑是针锋相对的。

  

  王教授说:“为了这个目标,李登辉原先就寄望民进党的谢长廷,以及国民党的王金平扮演这个中流砥柱的角色。但后来的发展却呈现谢长廷虽然贵为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却一直遭到阿扁的「绑架」;王金平在国民党内也缺少一根「反骨」的筋,战不过马英九,所以他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台联党与马英九影响之下的国民党的转型之上。如果台联党和国民党能够自动转化成两个本土化的政党,那么台湾政治的良性竞争将可顺利完成。”

  

  
三、马英九实践李氏蓝图的“本土化三部曲”

  

  2007年3月后,马英九阵营抛出“三不”(“不统、不独、不武”)政纲,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呼应李登辉“本土化”政治的一个实施策略。台湾《中国时》2007年5月道说:“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启动‘本土化实践三部曲’,先修党章通过‘去统加台湾’文字,再推出包括以台湾或‘中华民国’名义在内重返联合国的公投;最后将由马英九、萧万长伺机正式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让国民党完全转型为本土政党。”

  

  “去统”、“返联”、“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这就是马英九实践李氏蓝图的“本土化三部曲”。

  

  可见从去年3月开始,国民党马英九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从“去统”、“误删”九二共识、提出“返联公投”、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到最后马英九本人明白无误地宣示他要选的是“台湾总统”(而非“中华民国总统”)。这一连串的转型动作表明,与李登辉的“本土化”战略相呼应,马英九国民党本土化的大方向已经成型。

  

  马氏这一系列的动作并非没有受到党内的反弹。例如,马英九主持下国民党中常会突然莫名其妙的在年度“中心任务”的文件中,删除了“在国统纲领及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文字。此举立即引起国民党内连战等“深蓝”的反弹,连战甚至发表“错愕、荒谬、不解”的声明,将与国民党合并的亲民党也对此提出严厉批评,马英九等只好以“误删”敷衍了事。外界评测,这实际上是马英九等在“趋绿”的步伐上试探蓝营内部的承受能力。

  

  策略上,马英九还提出“长住”计划,这使得国民党在本属绿营票仓的中南部产生出效应。台湾南部的耳语都在传说:“既然马、谢选的都是台湾总统,那就换人做做看吧”(王昆义)。路线决定一切。马英九这次胜出,无疑与绿营倒戈有着很大关系,亦即与李登辉路线有着很大关系。两相呼应,可以说李氏台湾政治蓝图得到了初步实现,并且台湾的朝野势力可能沿着这个方向盘整;在这个过程中,李登辉充当皮条客角色,利用马英九的“趋绿”和“本土化”意识做大台联党,形成“国民联三足鼎立”局面,左右此后的台湾政治走向。

  

  
四、“马李会”是?

  

  从这样的角度看“马李会”,就会发现,事情远不是某些台湾媒体解释的“一泯八年前国民党败选恩怨”(东森新闻)那样简单,也不是象一些大陆网友那样单纯地简单套用“拜访汉奸的会成为汉奸”的逻辑就能看清,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李登辉的谋略、看到了国民党的转型、也看出了马阵营和李阵营的合流关系:即李登辉提出“本土化”通过马英九来身体力行,共同实现了国民党的转型。这就解释了,为何马英九会在“请益之旅”的第一站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谢李登辉 —— 因为两者至少在有关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的思路上已经合流了。

  

  至于会谈过程中两人是否心照不宣、还是直陈心曲,或者干脆订立了灯下之盟,暂时无从得知。从大陆的根本利益出发,需要发问:马英九会是第二个李登辉吗?倘若80年前“宁汉合流”的故事在未来台湾重演,那只能说明马英九的胜出根本不是什么幸事,而是灾星的降临。

  

  
铃兰台 2008/03/31

  

  
从“马李会”看台湾政治走向

  

  铃兰台

  

  马英九与萧万长3月27日拜访了李登辉,马营定调这是“礼貌性请益”。画面在台北繁华街头作电视直播时,很多行人驻足观看,又普遍表示看不明白。台湾媒体对马、李急速走近以及会谈可能触及的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不过事后并未给出实质性评价。大陆媒体只提供了简,而海外媒体则似乎全然没有关注这件事,能够看出。大多数人对此既感到好奇、又表现出理解,认为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不值得过多关注。

  

  “马李会”只是走走场面、还是有着深层次的意味?想必记得,李登辉最后一次牵马英九的手,是以“总统”身份辅选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可如今李登辉不过一介平民,是什么驱使马英九在即将“柄政”之际、迫不及待地跑去牵当年的“罪魁和敌人”李登辉的手呢?个中意味,我们断不可淡然待之。我认为,“马李会”很有可能成为左右未来台湾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载入历史,值得重视和细加分析。

  

  如所周知,李登辉是一个极富政治智慧和有着相当政治资源的人,在台湾有着“台独教父”和“绿营盟主”的地位,政治行为相当多元化:他曾经掀起国民党主流、非主流的斗争,也扶植过民进党、与之分道扬镳并最后毁掉民进党,再到与马英九阵营暗通款曲、建立热线沟通“这半年来……互动良好”(中新网)。卸任八年来,李登辉这条变色龙以在野之身、无时不在对台湾政治施加重要的影响。

  

  
从扁李合流到扁李分道扬镳

  

  2000年李登辉卸任后,陈水扁亟需依靠李登辉的政治资源来稳住权力根基并谋求连任;李登辉也需要获得陈的庇护以延续其政治生命、免遭清算,两人一拍即合,互相挟持,成为所谓“生命共同体”共赴“制宪、正名、建国”之路。尔后,因现实因素的制约,加之为了维护各自利益与名声而明争暗斗,陈水扁与李登辉渐行渐远。2005年“扁宋会”后,二人的关系跌落到了谷底。尤其是陈水扁在扁宋会达成的“十点结论”中明确宣示“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要推动全面三通”的承诺,受到李登辉及深绿阵营的激烈批判;陈水扁对此直陈委曲:“台独过去做不到的,现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这更惹恼了李登辉,扁李关系从此画上句号。

  

  
李登辉重构台湾政治蓝图

  

  之后,陈水扁招架不住李登辉的批评和来自深绿阵营的反弹声浪,很快否决了“扁宋会”达成的结论,退回到绿营主张。为了重申其“台独”立场,陈水扁又回头去抢占李登辉“深绿教主”的地位。李登辉从陈的反复无常中看出其人不可靠,既然各走各的路已经是既成事实,老谋深算的李登辉只得重新构思他所期望的台湾政治发展的蓝图。

  

  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王昆义教授指出:“在李登辉的构思里,台湾的统独竞争是两个不可靠、也不相容的政治图腾,更是引发中国对台湾政治发展充满疑虑的根源,所以如何改造统独这两个政治图腾,应该是台湾走向完全政治的重要步骤。为了这个目的,如何「去统、去独」,营造两个「本土化政党」的良性竞争,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由此看出李登辉重新设想的所谓台湾政治蓝图的核心,是淡化台湾政党间无休无止的“统独之争”,极力扶助出两个“去统去独”的“本土化”政党。显然,这个构想与民进党提出的“四要一没有”主张(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是针锋相对的。

  

  王教授说:“为了这个目标,李登辉原先就寄望民进党的谢长廷,以及国民党的王金平扮演这个中流砥柱的角色。但后来的发展却呈现谢长廷虽然贵为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却一直遭到阿扁的「绑架」;王金平在国民党内也缺少一根「反骨」的筋,战不过马英九,所以他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台联党与马英九影响之下的国民党的转型之上。如果台联党和国民党能够自动转化成两个本土化的政党,那么台湾政治的良性竞争将可顺利完成。”

  

  
马英九的“本土化实践三部曲”

  

  2007年3月后,马英九阵营抛出“三不”(“不统、不独、不武”)政纲,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呼应李登辉“本土化”政治蓝图的一个实施策略。台湾《中国时》2007年5月道说:“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启动‘本土化实践三部曲’,先修党章通过‘去统加台湾’文字,再推出包括以台湾或‘中华民国’名义在内重返联合国的公投;最后将由马英九、萧万长伺机正式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让国民党完全转型为本土政党。”

  

  “去统”不独、“返联”、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这就是马英九的“本土化实践三部曲”。

  

  可见,从去年3月开始,国民党马英九走上了转型之路:从“去统”、“误删”九二共识、提出“返联公投”、宣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到最后马英九本人明白无误地宣示他要选的是“台湾总统”(而非“中华民国总统”)。这一连串的转型动作表明,与李登辉的“本土化”战略相呼应,马英九国民党本土化的大方向已经成型。

  

  马氏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并非没有受到党内的反弹。例如,马英九主持下国民党中常会突然莫名其妙的在年度“中心任务”的文件中,删除了“在国统纲领及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文字。此举立即引起国民党内连战等“深蓝”的反弹,连战甚至发表“错愕、荒谬、不解”的声明,将与国民党合并的亲民党也对此提出严厉批评,马英九等只好以“误删”敷衍了事。外界评测,这实际上是马英九等在趋绿的步伐上试探蓝营内部的承受能力。

  

  策略上,马英九还提出“长住”计划,这使得国民党在本属绿营票仓的中南部产生出效应。台湾南部的耳语都在传说:“既然马、谢选的都是台湾总统,那就换人做做看吧”(王昆义)。路线决定一切,马英九这次胜出,无疑与绿营倒戈有着很大关系,亦即与李登辉路线有着很大关系。两相呼应,标志李氏台湾政治蓝图得到了初步实现。

  

  
“马李会”是?

  

  从这样的角度看“马李会”,就会发现,事情远不是某些台湾媒体解释的“一泯八年前国民党败选恩怨”(东森新闻)那样简单,也不是象一些大陆网友简单套用“拜访汉奸的会成为汉奸”的逻辑那样就能看清,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看到了李登辉的谋略、看到了国民党的转型、也看出了马阵营和李阵营的合流关系:即李登辉提出“本土化”通过马英九来身体力行,共同实现了国民党的转型。这就解释了,为何马英九会在“请益之旅”的第一站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谢李登辉,因为,两者至少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的思路上已经合流了。

  

  至于马李会的过程中两人是心照不宣、还是直陈心曲,或者干脆订立灯下之盟,这些都是我们暂时无法确切得知的。从大陆的根本利益出发,需要发问:马英九会是第二个李登辉吗?倘若80年前“宁汉合流”的故事在未来台湾重演,那只能说明马英九的胜出根本不是什么幸事,而是灾星的降临。

  

  
2008-3-31

标签:台湾   政治   国民党   本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