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豆,发改委行动迟缓,力度不够
限制大豆进口能否修补粮食安全短板?
邱林
一场拯救大豆安全的行动正在紧急展开。 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在2008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政府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最薄弱的链条上,开始施以政策援手。在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中,大豆是我国自给率最低的品种。现在大豆加工行业已被纳入政府政策视野,并保证大豆进口60%红线。(4月18日《21世纪经济道》)
当前,在我国粮食保卫战中,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国家出台征收粮食出口暂定关税,限制大米、小麦等粮食出口;另一方面,国家又设定进口60%的红线,限制大豆进口。究其原因,大豆在我国粮食四大品种中,目前是自给率最低的品种。然而,十多年前,我国还是大豆的生产大国,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自从1996年进口美国、巴西的大豆开始,我国便由历史上的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连年猛增。
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出现逆转,首次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从那之后这个数字就再没低过,其进口依存度逐渐升至80%以上。问题是,我国进口量连年猛增,却使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200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比上一年又下降了6.25%,我国大豆2007年总产量减产247万吨。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由1993年的4600多万亩下降至目前的3000多万亩。
关于我国大豆加工业被跨国公司所把持,是否危及产业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曾在业内有广泛的争论。纵观我国大豆产业遭遇跨国公司“控盘”危机,有关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已成为现实。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不同,冲击我国农业的并不是国外农产品的质优价廉,而是美国对豆农的巨额补贴以及跨国公司在全面控制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环节,向我国大量倾销大豆等农产品。
有一种观点说,我国大豆的榨油率低于美国大豆,有关专家对此回击认为,我国大豆的出油率与美国大豆的相差无几,而相反我国大豆的蛋白含量却优于其他大豆。我国大豆之所以欠缺价格优势,是受了国内运输条件的限制,尽管黑龙江生产大豆的生产成本要比美国低40 %左右,但从产地到销地不计流通过程中的商业利润,仅运费一项就使大豆批发价格高出农民出售价格20 %。
值得注意的是,5 年前美国人从低价位上把大豆大量倾销给我国,让国内大豆价格连续下跌了5年,跌得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大萎缩了。现在美国人又趁势拉高,再逼我国高位吃进。可以设想,当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大豆时,我们将完全被跨国公司所左右,人家怎么说我们就得怎么办,而自己却毫无办法。其实,早在2005年就有外电道称,跨国公司已经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产业,我国大豆产业将面临崩溃。
2006年7至8月,国家有关部委为此展开了拯救大豆的行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也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光打雷不打雨,近两年来,我国大豆产业被跨国公司控制的局面依然没有任何改变。造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某些部门缺位不作为,还不如说是一些部门在解决大豆进口上采取的是“重洋轻内”的进出口管理方式,这不但对国产大豆的发展是一种危险,同时对市场规律也是一种扭曲。
从表面上看, 大豆危机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行业危机,但它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极高进口依存度、质量方面的转基因隐患和在产业结构上被跨国公司高度垄断三管齐下,从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现在,政府有关部门设定大豆进口60%红线,能否修补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一“短板”,保障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逐步增加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
但针对大豆危机,政府有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而应采取有效措施,其一、加强控制流通环节,尽快对部分榨油企业实行国有化,从战略角度出发,民族企业应该掌控70%以上的榨油能力。其二、目前,美国、巴西等国的进口大豆已对我国大豆产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害,如果我们具备了反倾销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此立案。其三、应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更多豆农种植大豆,并保障他们的利益。
发改委修补粮食安全“短板”
2008-04-16 : 21世纪经济道 : 滕晓萌
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出
修补粮食安全“短板” 发改委出击大豆60%进口红线
一场拯救大豆安全的行动正在紧急展开。
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在“2008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主要有三:一、今后几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新的加工企业;二、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一批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三、鉴于外资企业在目前大豆加工行业的主导趋势日益明显,此后将“加强对外商投资的规范和管理”。
尽管贺燕丽强调,这些都是她个人和课题组的意见,不代表发改委。但是国内外市场立刻对此做出反应——4月15日,大连大豆期货跳高开盘,开盘后快速大幅上冲,受阻后振荡回落整理,盘终小幅收阳。
在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中,大豆是我国自给率最低的品种——60%以上依赖进口。政府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最薄弱的链条上,开始施以政策援手。
保证大豆60%红线
对粮食企业来说,贺燕丽这次是“二度重来”。
一年前,她组织研究《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当年中国玉米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之际,该年9月份文件紧急出台,叫停、清理、取消了近百个在建、拟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通过抑制玉米的工业需求来稳定国内玉米价格。
这一次是大豆。
大豆加工行业被纳入政府政策视野,显然也与2007年以来的食用油的强势上涨有关。按贺燕丽的说法,目前中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她个人认为,中国进口大豆的依存度不宜于继续升高。
关于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和进口大豆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问题,黑龙江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深有体会。
田仁礼向记者描述,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一条“大量兼并国内企业——全部使用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受到冲击产量下跌——外资粮商全面掌握大豆市场定价权”的道路。
现在这一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国产大豆受到更加便宜的进口大豆冲击,农民种植效益下滑,2007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比上一年下降了6.25%,再加上天气因素,中国大豆2007年总产量减产247万吨。
当年,中国进口了3082万吨大豆、282万吨豆油、510万吨棕榈油、37万吨菜籽油。由于大量依赖进口,导致食用油成为中国唯一随国际粮食市场变化而急速上升的品种。据发改委统计,2007年,中国大豆价格上涨60.3%,豆油价格上涨38.2%,菜籽油价格上涨38.2%,花生油价格上涨55.79%。
进口依存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却没有任何议价权,大豆进口贸易和国内压榨能力,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外资粮商手中。
贺燕丽说,她和她的课题组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也就是国产大豆,建立大豆基地,增加油菜、花生、棉籽、茶油等其他油料作物生产,努力增加国内油料作物产量,以保证60%的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红线不再继续升高。
一位棉籽油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据他了解,国家可能对上规模的新油源企业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给出优惠措施。
好消息是,受到去年食用油价格高企的鼓励,今年中国油菜籽、大豆、花生等主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都有所增加。
不过田仁礼警告说,“政府的政策需要更加有前瞻性,否则今年的多就是明年的少,根本局势还是得不到改变。”
两手并用:限外资、做大内资企业
关于中国大豆加工业被外资企业所把持,是否危及产业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曾在业内有广泛的争论。
这一次,贺燕丽近乎给出了一个一锤定音的判断——“尽管外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培养人才,引入资金方面带动了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外资企业比重偏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以中国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目前外资企业主导进口大豆采购和定价,已经压制了内资企业的成长空间”。贺燕丽说。
多名外资大豆加工企业负责人都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在中国目前大豆加工行业排名靠前企业中,丰益国际(Walmar)、嘉吉、来宝集团(Noble Group)和益海,都为外资企业,中粮下属大豆加工企业也大多有合资背景——以2006年为例,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了大豆加工业的1/3,实际压榨量更是接近一半。
中粮集团油脂部经理邓瑞红则表示,与依仗原料收储和产地运输优势大举兼并的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布局略显滞后,面临进一步的兼并和整合。
尽管贺燕丽表示将鼓励大豆加工行业内资企业兼并做大,并且规范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但她并未透露政府具体的操作规划。
不过,对于内资企业的落后产能问题,贺燕丽吹风说,目前中国每年大豆加工能力达到8400万吨,实际大豆压榨量不到加工能力的一半,在日产1000吨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半数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
对此,课题组除了考虑不再新批新建或扩建项目外,还考虑划出一条界线,对界线以下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一律关停并转。
她同时也表示,指导意见出台之前,肯定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发改委:暂停审批压榨油厂
原则上未来几年内不会批准新建、扩建榨油企业
在整个豆油产业链中,外资企业占据要位,国内企业“受制于人”的现象严重。
需求5000万吨,产能却有8400万吨。因产出已经超过需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国家拟出台大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来制约新增大豆压榨产能。同时,原则上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批准任何新建榨油企业,或现有企业的扩建项目。而今后也将改变当前外资企业在目前大豆加工行业占比过重的局面。
供过于求暂停新建榨油厂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在日前举办的“2008年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表示,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居民生活的提高,今后我国植物油和豆粕需求总量还会呈刚性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植物油需求可能达到2600万吨左右,与2006年相比增长16.3%.另外,豆油和豆粕的需求也会急剧增长。不过,即使到2010年,中国每年也只需要5000万吨大豆,但目前年压榨产能约为8400万吨,实际开工的仅有一半。产能远远超出需求,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因此她表示,原则上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批准任何新建榨油企业,或现有企业的扩建项目,压榨产能将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过,她强调这只是她个人和课题组的看法。
限制外资主导局面扩张
据了解,大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农产品,目前我国大豆市场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大豆的价格波动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大豆价格,使得国内市场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贺燕丽指出,在此背景下,我国应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建设优质、高产的大豆基地,并增加油菜籽、花生等其他品种的产量,开发除了大豆以外的其他油的品种,比如像棉籽油、茶油、菜籽油等新品种,以此稳定大豆的需求量。
除了原料大豆,在整个豆油产业链中,都存在外资企业占据要位,国内企业“受制于人”的现象。“油脂压榨行业存在着外资比重偏高的问题。”贺燕丽指出。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外资大豆油脂加工能力为2570万吨,占全国的将近1/3,但是实际的压榨量已经占到了将近全国的50%.“目前,大豆行业的外资比重过高,使其基本上主导了我国进口大豆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实际上也压缩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生长空间”。贺燕丽表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国应该自己主导整个大豆产业的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于14日发布的4月份《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告》,预计2008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950万公顷,较上年增长9.20%;2008年中国大豆的产量预计为1650万吨,较上年增长22.22%;预计2008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为728万公顷,较上年增长12.38%,产量持平,抵消了恶劣天气的影响。
大豆行业发展规划或出台
贺燕丽的担心不无道理。事实上,在进口大豆依存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却没有议价权,大豆进口贸易和国内压榨能力,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新加坡上市公司丰益国际、美国私人持股企业嘉吉(Cargill)和美国农业集团邦吉(Bunge)等外资粮商手中。对于贺燕丽的观点,相关外资企业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而在去年年底,中国政府也曾作出相关决定,将外资在新大豆压榨厂的股权比例限制在49%.
“因为外资企业采购的都是进口大豆,有些还是自己集团地里产的,因此掌握了较大的市场定价权,又对国产大豆造成了冲击。”一位国内油脂企业人士透露。
除了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兼并小企业来做大外,“国家下一步要在行业准入、产业布局、技术进步、规范市场行为以及引导大豆有序进口的长效机制方面,建立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使整个大豆油脂业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贺燕丽表示。而对于未来的大豆行业发展规划,会参考发改委前期出台的《玉米加工业指导意见》,也会集思广益。
本记者 李亦菲
相关文章:
警惕大豆进口危机撬动中国经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