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按手印也能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有标志性的东西就应该是小岗村那按了十八个手印的那张纸。为何不说那按了十八个手印儿的人,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机缘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大戏中充当了一个角色。就如同世界级张导,群众艺人的本色表演也完全是按照剧本的进行的。群众成功的本色表演是在导演的充分调动和指挥下完成的。最佳故事片奖、最佳表演奖都是建立在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的前提下的。当然获奖之后很多本色演员会误以为自己有表演天赋,甚至忘记了很多的豪言壮语并非是自己的真实语言而都是按台词背诵的。只不过是溶入角色说的太动情再加上一次次的重复,把戏中的自己当成了现实中的自己,已经分不清到底那句话是真言,那句话是话是台词。忘记是谁说的了,港台一个好演员是把角色变成自己,而内此一个好演员就是把自己变成角色。


两年前曾写过《按手印和编故事》所以关于故事就不再说了,只是说说新的想法。不过也要声明一句,小岗村那嘎嗒儿咱没去过,按手印的事咱既不是策划人也不是参与者,只是对他们说的和媒体上登的那些东西产生了想法,因此不排除是错觉或误判。但是,只要媒体还继续关注这事,对个人来说新东西新想法兴许还会继续有。用那句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对小岗村的认识和评价也完全是人和想法的差别,千万别认为现在有那个想法反映事实代表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分析能力结论自己去找去下。但是所有都已是完成时成为了历史,是非功过最后还是要由后人说(记住哦,当代人可以说但左右不了后人说)。


当下在解释小岗村为啥会按手印,一是说穷怕了,再一说是农民创造。由于那时小岗村的农民太穷,穷则思变。这句话有点意思,不过那时的农民更有意思,思了半天也就是把集体生产变成包产到户。却想不出去偷去抢去骗去卖身。不知会不会有人说之所以当时没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那时限制了农民自由行动的权力,他们没有其他选择权。当然小岗村的农民不会这样说。有个1946年出生,按手印那年他也就是个32岁的男孩(别笑,现在三十大几的人大多也用男孩女孩的自称),他说从小跟母亲一起讨饭,他爹他娘就是六十年代被饿死那三千多万中的其中的俩,自那时起他便成了孤儿,要饭这职业一干就干到三十多。可见当时的小岗村绝对不象30年来主流们众口一词所说的,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只能从事集体劳动,人人都吃大锅饭。其实还是可以讨饭的,而讨饭既不能是集体劳动,也不能是大锅饭。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一按手印粮食就能大幅增产,无怪乎要说制度决定一切。可也怪,新中国之前地都是自己的,那会儿咋就整出了穷人造反的事儿,莫非是吃的太多撑着了。如果说当时小岗村打不下粮食社员饿肚子,也不能说是制度的事儿,你说三十多岁的人不在生产队干活都跑外面去要饭了,田谁耕地谁种,如果那样能收粮食那才叫怪。不过话又说回来要饭也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那个时代要饭的不多见,按当下说法那时的人都穷,城里人兜里也没多少钱,买粮还要粮票呢,哪有多余的给你。因此即便去要也未必要的着,更何况年轻力壮想都崩想。如果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要饭,自然就不会再把心思放在种田上。真以为种田不是技术活啊,即便是有了把集体的土地分给个人的好政策,会要饭的他也未必会种地。现在不少农村的孩子或跑到城里上大学或跑到城里当民工,你给他块儿地让他种种,看他知道不知道啥时播种啥时灌水啥时施肥啥时收获?问别人咋,都单干了谁顾得上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教你种田?那还单干做啥。

我常说本人记性不强忘性强,但是对于这个安徽凤阳还是有点印象,手头没资料,网上即便有也肯定都被过滤掉了,因此搜也是搜不着的。记忆中可能有错,但大概是七十年代的事儿(不是底下传而是报纸上说的噢),讨饭是安徽凤阳那块儿祖祖辈辈的传统,讨饭不仅仅是技术还升华出了凤阳花鼓的艺术,从皇上那会儿就讨甚至冲出安徽走向全国,而新中国之后尤其是人民公社那里的人都去参加集体生产用不着去讨饭了。说到穷则思变过去也是有,但都和小岗村的不一样。最初是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拿起枪杆子闹革命,后来翻了身的农民是三条驴腿组织起来搞生产,最后让那些家有大骡子大马的富户流哈喇子,最终选择和穷棒子一堆儿干。至于说当年战天斗地荒山上造田的大寨,还成了全国农业的红旗。改革开放出了个能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小岗村,国家也把所有支持大寨的一切政策和利益都转给了小岗村,小的终于战胜了大的,而且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包产到户好政策超过了艰苦奋斗搞建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最有名的有俩村儿,一个是小岗另一个是南街。这两村我都没去过,谁比谁富也整不大明白,因此甭管说啥都别太当真。前不久有传言说南街村资不抵债了,若按能抓耗子是好猫的标准,既然是资不抵债当然就不是个好猫。若按小岗村那么个干法最多也就是个人整个资不抵债,无论咋整也整不到一个村儿。照目前投资理财的扫盲说法这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好处。然而如果说到投资,创新才有活力。目前最大的创新应该就是允许将自己没有所有权的东西作为个人投资去入股。如果都能这么做该多好,用租来的东西去抵押贷款,把别人的钱拿去投资,这是多大的便宜,这才真正体现出效益最大化。近段时间媒体的导向是农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搞啥子集约化生产。不过如果小岗村也这么集约,未来就有发生资不抵债风险的那天。美国有实力不,这不现在正忙着处理资不抵债的事呢?可见当时所说的30年不变、50年不变并不算数。据网传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将要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啥内容不清楚。只能根据网传瞎分析。这次胡总去小岗村后不久就有网传承包土地能买卖(当然他用的词儿是流转。之所以说买卖是现在哪有肯白流白转的人),大概全会上真会涉及到土地问题。30年前小岗村偷偷的把田包给个人,经过30年发展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农民跑到城里当了民工,若打算让更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的到城里打工,自然就要解决掉包给他们的土地。但是土地不私有就不能合法买卖,不能合法买卖到城里的人被那块儿地勾着就不安心呆在城里,而土地被集约到的那些人也不踏实总会变着法把心思放在突破上而不是放在经营土地上。如此一来既限制了城市化进程,又限制了大农业的建立。改革开放最伟大的一个成果就是突破,就是创新。虽然没有所有权就无法合法买卖,但可以通过流转通过政策,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入股,这就跨越了法的限制,通过法律解决土地私有实在不如先创造出私有的事实再来实事求是的改变法律来的安全。至于永久性承包当然也是暗度陈仓瞒天过海的谋略展现。小岗村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次他们大概可以不需要按手印就能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当然,这样一来南街村的做法自然也有了保障。

标签:土地   农民   一个   城里   自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