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政治经济学看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共产党必然要利益,其利益必须与无产阶级利益一致,必须通过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获得,必须由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掌握权力,决定一切才能实现。

  从政治经济学看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应用到人类社会生产,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部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阐明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说:“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毛主席在文中讲的是人的认识来源于几种社会活动问题,其生产活动是指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则是指上层建筑。生产活动是一切其它活动的基础,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其他一切活动根本上都为生产活动服务。根据毛主席的论述,我在《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部分阐述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生存得好——都是为了人的吃穿住行,并使其越来越好和精神愈来愈愉快。离开这一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停止,也不会发生。要不断的满足人类的要求,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要发展生产力,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必须形成各种各样的与生产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发展生产力为了获得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便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通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政治经济学的有关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没有生产关系就不会有经济基础,也就不会有上层建筑,所谓的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实际根本上是为生产关系服务,所以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问题。

  为了更好理解生产关系的极其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弄清几个问题。1、生产力中根本要素问题。生产力三要素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其上面,来获得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劳动对象是人类能够生存、发展的自然世界。没有这个自然世界,人类将无法生存、发展。但是人类能否使劳动对象为人类所用,不断的更好的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则是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任务。而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者就不会有劳动工具,也不会有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提高,所以三要素中根本的、重要的要素是劳动者。有了劳动者才会有劳动工具。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低决定着劳动工具改善提高得快慢,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根本上说劳动者——即工农生产积极性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的本质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有公心和私心的本质,由于人的这两个本质所决定,在一定条件之下必然产生以公心为主导或以私心为主导的生产关系。以公心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生产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私心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本质特征是生产工具的水平)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条件下,导致个人占有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私有制及其生产关系。前者的生产关系必然导致人人都积极创造财富,又大家共同享用财富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如果不改变,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使人的本质走向人人积极创造财富,又首先满足别人,然后才是自己的所谓公心。这样生产关系,只会越来越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绝对不会出现私有制、人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现象。可惜这种生产关系在生产力提高,社会产品出现剩余的条件下发生根本变化,出现人人直接为了自己的生产关系,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私有制,出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私有制社会,导致人为的对生产力的阻碍和破坏。所以,从人的本质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上看,唯有公心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私心则根本上阻碍、破坏生产力发展。从人的私人或公心主导下形成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影响看,一切引导人们私心泛滥的生产关系都是错误的,一切引导人们向公心发展的生产关系都是正确的。所以实行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才能使人的自私本质向公心过渡,最后完全换成公心,使人由直接为了自己,变成通过为大家服务来实现为自己的目的,以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不断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才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发展方向。

  3、民心与生产关系。既然人的私心本质主导下的生产关系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那么私心主导下的生产关系怎样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呢?根本上是民心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主导着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产品出现剩余的条件下,出现人人直接为了自己的生产关系,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私有制,导致人为的为了利益的矛盾斗争。其矛盾斗争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二是上层建筑各个统治阶级争夺权力的斗争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这些矛盾斗争,导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或促进的反作用。一般的说上层建筑各个统治阶级争夺权力的斗争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阻碍、破坏生产力发展,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则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因为人民的斗争、新势力的斗争,能够使人民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利益,于是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在三种矛盾斗争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是一切矛盾斗争的基础,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主导决定一切的作用。

  一般的说,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是得民心的结果,反之,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是失民心的必然下场。无论是中国夏商周的更替,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易主,还是世界各国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根本上都是得或失民心的结果,正如古人总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旧朝代的灭亡,都是失民心,于是新兴阶级带领或人民起来革命,将其推翻,新朝代都是获得民心才兴旺、强大。无论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都在使奴隶社会的奴隶处在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象牲畜一样任人宰割,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变成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不再任奴隶主驱使、买卖、屠杀的农民,再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前多的民主、自由和利益的工人,都显示着生产关系是沿着获得民心的方向发展。如何获得民心?就是让人民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利益;如何失去民心?就是使人民获得利益越来越少。所以让人民获得更多利益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

  4、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决定”是一般基础上的、经常起作用的力量,是生产力在一定发展水平内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关系,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存在大约165万年,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存在大约有1500年——4500年,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存在大约1000年——2000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到现在已有200年——400年,当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生产力的提高,绝对不会先后出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问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消极反作用),必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积极反作用)。二是在长期形成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关系本质上不变化基础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前者指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过渡到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后者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朝代更替、权力更迭。前者我们称之为“质”的反作用,后者为“量”的反作用,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毛主席在其文中还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一切的作用。”毛主席说的既指“量”的,也指“质”的反作用。

  (3)、从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看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就是明确提出为无产阶级服务,另外实践出真知中的一个观点是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所谓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则能获得预期效果,否则便不能。所谓的主观符合客观,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客观事物在新的条件或环境下发展变化。生产力同于客观,生产关系同于主观。我们知道体现生产力水平的是劳动工具,唯有劳动工具才具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没有劳动工具根本谈不上征服和改造,只能是适应自然。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创造的,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就不会有劳动工具,劳动是人使用手和脚从自然获得财富的手段,人的手和脚的劳动当然是人脑指挥下进行的,但人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则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客观外界事物所致,而人的手和脚的劳动——接触劳动对象,则是形成劳动方面的思维丰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人的手和脚的劳动能力则是最原始的生产力。而人脑最初思维的形成也是随着类人猿在一定条件下离开树林,在陆地上活动,导致直立,手脚作用分离,形成人的过程而完成的。所以人的手和脚的劳动能力是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产物,而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工具更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所以生产力属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生产关系是人为了生产而形成的一定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最初源于类人猿的群居生活、集体行动,这种群居生活、集体行动伴随从类人猿变化成人的整个过程。生产关系伴随人的劳动,如影随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所以生产关系,根本上说是人类主观主动适应生产力水平形成的关系,根本上属于人的主观行为。所以生产关系(人的主观主动形成的关系),只有符合生产力(这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达到人的主观愿望——促进生产力发展,获得更多物质财富,反之则抑制生产力发展,达不到人的主观愿望。人民是根本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主观唯有符合人民的要求,才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要从根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让人民获得更多利益,然后再使私心变成公心,才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来说,就是人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条件或环境,就是创造条件或环境,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是根本的生产力,实际就是创造更适合于人民积极生产和幸福生活的条件或环境。一般常识,本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和人的本质发展方向,本来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的公心发展,又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决定人的公心发生变化,即私心产生、发展,决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形成。而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则又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环境或条件,即有利于民心发展,有利于人民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有利于私心萎缩、公心发展的环境或条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从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角度说,唯有创造出更新、更好的生产关系——使人民获得更多利益,使私心变成公心的条件或环境,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发展方向。

  我们从人民是生产力的根本要素、人的本质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民心与生产关系、从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等方面,得出结论:人民是根本的生产力,要使生产力获得尽可能快发展,必须给与人民尽可能多的利益,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形成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让人民获得更多利益,然后使私心变成公心,才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导致各个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各种矛盾斗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极大的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要解决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存在的问题,唯有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实行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利益一致,让人民在生产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进而实现私心向公心转变,才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所以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既然如此,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几乎都失败了呢?根本原因是实行公有制违反历史发展规律,还是本身存在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通过对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各自特点的分析,阐述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原始、封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弄清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必须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加以回顾,作为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的依据。

  1、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为了生存,获取食物,必须大家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获得的食物又必须“平均分配”,全体成员人人都能得到食物。如果有人独占或多占,极可能有人得不到食物而饿死,使“整体”人数减少,这又必然影响食物的获得,而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当然也由于其成员都是血缘亲属关系所致,即由于群婚,母系社会,孩子都由母亲抚养。氏族公社内部,每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都视为所有母亲的孩子,孩子将所有“母亲”都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孩子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生身父亲,又都将所有“父亲”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所有“父亲”也都将所有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这样父亲与父亲之间、母亲与母亲之间、父亲与母亲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都是最亲近的亲属的关系,必然要互相爱护和帮助,不会出现厚此薄彼、亲疏远近的现象。所以,(1)、原始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2)、这种公有制社会,决定了其生产关系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必须与集体利益紧紧的联系起来,若破坏“整体”利益,必然损害每个人的利益,要保护个人利益,必须维护“整体”利益。谁要破坏“整体”利益、要 “独占”,全体社会成员是绝对不能答应的。(3)、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人有矛盾大家帮助解决,绝不允许任何人“袖手旁观”。(4)、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全体社会成员说了算的经济基础。(5)、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指各级权力机构。这种真正民主选举产生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否则 “全体成员”一定会将其撤换掉,让真正为他们服务的人掌管各级权力。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公社,几个氏族联合起来成为胞族,几个氏族或胞族联合起来形成部落,几个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或氏族酋长组成,负责讨论和决定有关联盟的一切重大事务。如选举联盟的首领、处理联盟间的关系、决定战争与媾和等。这种“全体成员民主选举形式是有证据佐证的。在古代有一个“马尔克”的经济组织形式,即古代日耳曼人从氏族公社向土地所有制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该组织在管理制度上还保留许多原来的特点,公社成员经常在露天集会,讨论和决定共同事务,公社大会推选管理共同事务的人员,处理争讼等。据说汉代察举制就来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礼记·礼运》记述原始社会民主选举的状况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选贤与能” 是我国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即酋长公选、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史称“禅让”,也就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尚书》和《史记》中也都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民主选举状况的记载。总之,原始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全体社会成会员”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其经济基础为“全体社会成会员”说了算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解决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问题。原始社会“全体社会成会员”说了算的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2、奴隶社会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为可能,于是占有出现了。这与父系社会的出现也有密切关系。随着男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原始社会由母系为主导的社会,过渡到以父系为主导的社会。这样以母系为主导的两厢情愿的男女组成的临时家庭(先是多偶婚,后是单偶婚)的形式过渡到以父系为主的一夫一妻制固定家庭形式。在这种条件下,谁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很清楚,这无疑为私心的产生,“占有”、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社会产生提供了条件。于是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1)、极少数人——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奴隶;奴隶这个绝大多数的群体处在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象牲畜一样任人宰割,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地位。(2)、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紧紧的联系起来,在生产关系中,奴隶主阶级处于主导、说了算的地位,主宰一切生产,逼迫奴隶劳动,创造的财富完全归奴隶主自己享用。谁要反对或破坏其生产关系,奴隶主阶级坚决不答应!(3)、由于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以奴隶主个人有什么困难或矛盾等,根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尤其奴隶就是牲畜,根本谈不上自己解决自己的困难和矛盾。(4)、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经济基础。(5)、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诸如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也必然是为奴隶主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总之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为奴隶主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其经济基础为奴隶主阶级说了算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中奴隶主阶级主宰一切,剥削压迫奴隶,逼迫奴隶发展生产力,满足奴隶主阶级的生活需要。

  3、封建社会的形成,是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更是奴隶反抗斗争的结果。他们怠工、破坏工具、逃亡,最后转为武装起义,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奴隶的反抗,迫使新的统治阶级对奴隶实行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奴隶主由封建地主所代替,奴隶由农民所代替。奴隶由原来毫无人身自由、象牲畜一样任奴隶主驱使、买卖、屠杀,变成有一定的自由,不在任奴隶主驱使、买卖、屠杀的农民;由原来的一无所有,变成有一定数量(或领用、租用)的土地自耕自获,有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资料。因此农民有了比以前多一些的生产积极性,于是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所发展。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是:(1)、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和农奴。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寺院主)通过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农民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或封建制度上,不同程度的依附于封建地主。(2)、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紧紧联系起来,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地位。剥削压迫农民为他们劳动,创造的财富归他们享用。谁要反对、破坏其生产关系,地主阶级绝对不答应!(3)、这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也必然导致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各自有了困难或矛盾,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4)、这样的生产关系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也必然是封建地主阶级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经济基础。(5)、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政权、法律、道德等必然是为地主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总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完全为其地主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其经济基础为地主阶级说了算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中,地主阶级说了算,剥削压迫农民,逼迫农民发展生产力,满足地主阶级的生活需要。

  4、随着生产力的再提高,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动力能源的出现,使手工工业迅速向机器工业过渡。这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土地,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可以雇佣大量工人进行大规模生产。当然更有资产阶级带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使农民变成比以前多的民主、自由和利益的工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代替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1)、资本家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资本,工人阶级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有向资本家出卖劳动,才能生存。(2)、资本家阶级的利益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紧紧的联系起来,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的地位。剥削压迫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财富,归他们享用。谁要反对、破坏其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也是坚决不答应的!(3)、这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也决定了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有什么困难或矛盾,也只有依靠个人力量解决。(4)、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完全是资本家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5)、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政权、军队、法律、道德等必然是要为资产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完全是为资本家阶级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资本家阶级说了算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阶级主导一切,剥削压迫工人,逼迫工人发展生产力,满足资产阶级的生活需要。

  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加以回顾,我们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利益都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紧紧联系起来,无论是谁反对、破坏其生产关系,他们都会坚决反对,绝不答应。其决定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为生产关系中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地位的群体服务。这一点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体现明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则不够明显。但是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怎样改朝换代,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和性质根本上不会改变,根本原因都是其生产关系决定的。没有其生产关系,就不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根本上也都是为其生产关系服务的关系。如果说生产关系是经济问题,上层建筑是政治问题,那么无论是经济权力,还是政治权力都掌握在生产资料占有者手里,即生产资料占有者掌握、决定一切。不同点是全体占有生产资料者,个人的困难、矛盾等是大家帮助解决,而个人占有生产资料者,根本上则是依靠个人解决。

  三、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推断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其特点应该是:(1)、人民占有生产资料。(2)人民的利益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紧紧的联系起来,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地位。人民劳动,创造的财富,根本上归全社会享用。谁要反对、破坏其生产关系,人民是坚决不答应的!(3)、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民有什么困难或矛盾,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4)、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完全是人民说了算的经济基础。(5)、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政权、军队、法律、道德等必然是要为人民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总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完全是为人民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人民说了算的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中人民主导一切,发展生产力,满足全社会的生活需要。如果说生产关系是经济问题,上层建筑是政治问题,那么无论是经济权力,还是政治权力都掌握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人民手里,即生产资料占有者——人民掌握、决定一切。

  为了是大家更加清楚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做以比较。(1)、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的利益与他占有的工厂、企业紧紧联系在一切的。谁要破坏他的生产资料、工厂、企业,其绝对要与你拼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占有生产资料,人民的利益不也必须与集体企业、工厂紧紧联系在一起,谁要破坏人民的生产资料、工厂、企业,人民也绝对要与你拼命吗?(2)、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人的困难、矛盾等根本上都是依靠个人力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的困难、矛盾等,根本上不是必须由集体、国家来解决吗?(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地位,由此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根本上由资本家阶级决定,无论何人执政,都必须为资本家阶级服务,否则资本家阶级一定会将其撤换掉,换上为其服务的人执政。即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党首执政,根本上都必须资本家阶级服务,否则资本家阶级一定会将其撤换掉,让为他们更好服务的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人民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地位,由此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根本上都必须为人民服务,无论共产党谁做党的主席,根本上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否则人民绝对将其撤换掉,让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资本家阶级都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地位;一切权力根本上掌握在资本家阶级手里,资本家阶级决定一切。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人民都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地位;一切权力根本上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决定一切。

  为什么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创造的财富要全社会共同享用呢?因为人民,主要是工农处在社会最底层,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群体,别的阶级都处在人民阶级的上层,其没有办法剥削压迫别的阶级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供人民享用,只能是要求别的阶级通过为人民服务去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剥削压迫人民去获得利益而已。所以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创造的物质财富,必然是全社会享用。

  怎样使人民的利益与公有制紧紧联系起来呢?建立各种法律、制度,确立起来。做到越维护集体、国营利益,越为集体、国营做贡献(实际就是维护大家利益,为大家做贡献),越多给与利益,反之越少给与,甚至不给与,使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最后完全通过集体、国营来获得,别的渠道所获很少甚至根本不能获得。如何实现无论是谁危害、破坏集体国家利益,人民坚决反对,与其做坚决斗争呢?做到越是维护集体、国家利益,越是敢于与危害、破坏集体、国家利益者做坚决斗争的,越多给与利益,反之越少给与甚至惩罚。

  如何做到集体、国家解决人民中的个人的各种困难和各种矛盾呢?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体、国营单位必须成立“关心人民生活”和“解决人民之间矛盾”委员会,将人民的各种困难解决得越来越好,将人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好的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人没有朋友不行,这是为了生产获得财富的需要,更是有困难、矛盾时帮助解决的需要。如果困难、矛盾都由集体、国家给与解决,而且越来越好的获得解决,尤其越是敢于维护集体、国家利益,越为集体、国家多做贡献的人,越解决得更好,使集体、国营组织成为人民中每一个人的最可靠、最忠实的朋友。有了这个朋友,再也不需要、也不必费时间去交任何别的朋友了。而且人们交朋友,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但是依然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都见桃园三结义,那个相交到白头”。造成这样的结果根本上都是认为别人对不住自己,而不是自己对不住别人,所以极少长期可靠的朋友。人们平时言行小心谨慎,根本上害怕得罪人,对自己不利。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就是害怕得罪人的形象总结。而人们只要积极为集体、国家做贡献,坚决维护集体、国家利益,,不但会获得更多利益,而且集体、国家这个朋友最可靠,永远不会变心,这样既会获得更多利益,又根本不费心、省去太多小心谨慎,又能获得永远最忠诚的朋友,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生产关系会使集体、国营越来越给人民带来更多利益,越来越好解决其后顾之忧的生产关系,不是一定会使人民越来越关心集体、国营,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吗!这样的生产关系,请问人民还会允许任何有害于集体、国营的行为存在吗!不是越来越坚决与其做最坚决的斗争吗!这样生产关系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不一定是真正人民说了算的经济基础吗?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是必须为人民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吗?如果其违背人民意愿,人民不是一定将其撤换掉,然后让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吗?这不就实现真正人民当家作主了吗?这样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真正而且越来越得民心,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决定主观学说——真正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个客观环境保证得民心能够长期乃至永远延续下去。

  这样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一定会使集体、国营财富越来越多。这些财富根本上做什么用?除了用于再生产、国防、环保等外,就是不断的逐步的实现各种免费。具体如免费住、医疗、上学,进而免费养老、育幼,再接着是婚姻用品、吃穿、家具等,其趋势一定会走向按需分配。这样的生产关系会使人人都与集体、国家利益越来越紧密联系起来,是共同利益将人们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利益的一致性,不断铲除私有制造成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纷争不断,使人与人之间原来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少、利益矛盾越来越少,形成成了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前所未有的同志式新型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大家进行公与私辩证关系的教育,即从道理上讲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公与私关系,就是如何为自己的问题,是自私对自己有利,还是为公对自己有利的问题。也就是越是自私——直接为自己,往远看,越是伤害自己;而越是为大家(集体、国家根本上是大家的,为集体、国家,根本上就是为大家)——通过为大家服务来实现为自己,往远看,越最有利于自己。

  随着免费越来越多,人们的困难以及矛盾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和谐,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私心真正是害自己,而为公、为大家,才是真正为自己,这样人心一定会慢慢由私心向公心转变,最后完全换成公心。既实现按需分配,又实现人心都换成公心,这就彻底消灭了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当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还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里不加详述。)

  通过上述分析,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通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生产关系的特点,推论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实行之,能不能使人民的利益与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紧紧联系起来?能不能使人民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能不能越来越好的解决人民的困难和矛盾?能不能使人民越来越坚决维护公有制的生产资料?能不能使上层建筑越来越好的为人民服务?能不能越来越好的解决私有制无法解决的由利益导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能不能实现利益的越来越一致,形成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同志关系?能不能通过免费,走向按需分配?能不能是共产党员越来越为人民服务?能不能越来越获得民心?能不能使私心变成公心?都能够解决和做到的!我们只要解决了按需分配和私心完全变成公心问题,也就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实现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实行真正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解决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一切利益矛盾,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原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原来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应该具有的特点加以区别,就会发现原来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除了生产资料公有或以公有制为主体外,其余都不符合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1、无产阶级或人民的利益没有与集体、全民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做到谁破坏集体、全民企业的利益,无产阶级或人民坚决不答应。毛主席时代,可以说越往后来(即使有了文革,也如此。)越明显的出现: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对于集体国家财富,则是不甚关心。偷个人家的东西,则是让人痛恨的;而偷集体的东西,比如集体庄稼地里的玉米,大家则不以为然;工厂的一些东西,工人也将其拿回自己家里。这种情况越往后来,越明显、越普遍。就是现在绝大多数的集体形式的单位,其工作人员依然普遍没有积极性,总的说绝对不象对待自己企业或自己的家那样积极、有责任心。如果企业是自己的,或是自己的家,绝大多数人谁会不积极工作呢?谁要偷自己企业或家的东西,谁又会不坚决阻止呢?

  在原来公有制里,真关心集体、国家利益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他们为了集体、国家利益,敢字当头,不怕得罪领导,不怕得罪群众。严于律己,不损害集体、国家利益,为一些人谋求好处,来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这样的人虽然为集体、国家利益,做出了一般人不愿、不敢做出的贡献,领导、群众也承认他们是真正的好人,但是他们所为,触到了一些领导、群众的私利,于是背后诋毁、打击他们。这些人非但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利益,反而不如“老好人”、出力不多,但人缘好的获得得多。家人、亲属也因其得罪人,受到牵连,强烈反对其行为。这些人的结果都不怎么样,有的因在集体劳累过度、百病缠身而亡,有的死后,连亲属都没有送行,有的退休死后单位没有任何举动,有的死在沟里无人知晓·····。这样的人有领导、共产党员、普通工人、农民,这些人,真正维护集体、国家利益、真正维护无产阶级或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怕得罪人,多付出不能多获得,又遭人们乃至家人、亲属强烈反对、结果都很惨,请问谁还能向他们学习呢?

  2、集体、国营企事业单位没有解决人民的困难和矛盾。如果将集体、国家看做一个朋友,他们坚决维护这个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却换不来对方利益上、生活上的困难、矛盾等方面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决支持,请问这个朋友还值得真心交往吗?还会有人真心交这个朋友吗?由于人民的困难和矛盾,根本上不是依靠集体、国家来解决,而是依靠个人亲属或朋友解决,或者虽然形式上是集体等解决的,但人们根本上不是感谢集体,而是某些握有权力的个人,不是为集体做贡献所致,而是通过私交使然。这必然又极大减少集体的凝聚力。

  3、人民的利益不能与集体、国家紧紧联系起来,集体、国家又不能解决人民的困难和矛盾,这样的生产关系,人民怎么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呢?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经济基础服务。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为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生产关系服务,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的生产关系必然导致人民不会积极生产,发展生产力,所以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由于人民的利益不能与集体、国家紧紧联系起来,集体、国家又不能解决人民的困难和矛盾,必然导致生产关系中人民不会积极说了算、主导一切。所以虽然形式上无产阶级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选举各级人民代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表达人民的意愿,但实际上都是各级的共产党代表人民,操纵选举,造成共产党自己选举自己,共产党掌握各级权力。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根本上是共产党领导一切。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根本上由他们来计划、组织生产——共产党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说了算、决定一切的作用。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共产党说了算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共产党说了算的上层建筑。共产党说了算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为共产党说了算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由他们为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主体——“人民”服务,主导计划、组织“全民”或“集体”生产,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5、共产党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作用,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中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共产党的利益必须与占有的生产关系紧紧联系起来,或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生产资料是人民的,不是共产党个人的,所以共产党的利益不可能与生产资料紧紧联系起来,由于共产党的思想也必然由客观决定,必然由客观存在的阶级地位决定,阶级地位变化,必然导致其思想变化。所以共产党自从夺取政权后,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由为人民服务,向为自己服务变化。关于这一点,已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部分阐明清楚。

  由于共产党既不是自己独占生产资料,为人民服务思想又变化成为自己服务的思想,所以从前者看,既然生产资料不是自己的(实际只有极少部分是自己的,绝大部分是别人的,所以多劳则不会多得),不能通过生产资料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从后者说,既然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为人民服务了,不想积极工作,甘愿自己获得极少,创造财富让人民享用,又何来生产积极性?于是生产关系中处于说了算、主导一切的各级共产党不积极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共产党不积极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也是不积极发展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这样的上层建筑为不积极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这样的经济基础为不积极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服务,这样的生产关系不积极发展生产力,请问生产力怎能发展?社会财富怎能尽快增加?历史怎能尽快前进?

  就是因为共产党的利益没有与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紧紧联系起来,没有积极性,又为人民服务思想变化成为自己服务的思想,不想象民主革命时期那样继续带头为人民服务,积极发展生产力,于是从根本上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力被抑制,从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正是这两点原因,导致共产党既不想尽力发展生产力,又要将已有的财富千方百计攫为己有,才根本上导致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越来越小。老百姓对此总结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家看家,户看户,社员看干部”。他们不再起模范带头作用,还“黑手挣钱白手花”,请问人民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呢?怎么可能不学习干部也尽力将集体、国家的财物攫为己有呢?于是出现越来越越普遍的工人农民等也尽可能的将集体、国营工厂企业的东西攫为己有,才出现了“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

  时至今日,一切非私有的带公有性质的单位、企业、工厂等的一切人员,有谁在积极工作,不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哪个领导对其单位、企业、工厂有一个短期与长期结合的发展规划,前后届的领导紧密衔接,按其整体规划进行下去?不都是我这届我说了算,谁管下届领导怎么干,其单位、企业、工厂怎么发展?有的领导更是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挥霍、贪污、腐败,直至将企业搞垮、倒闭,却又什么责任也没有!他们上下串通一气,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鬼把戏,在一个单位贪得差不多了,再换一个单位继续贪,以免在一个单位待时间长了,拔不出腿,陷在那里。而且经常换单位,更给调查者造成极大麻烦而极有利于逃脱制裁。即使贪污、腐败被发现,甚至被撤职,也会异地升迁,越腐败越升迁。而一般职员呢,都是越清闲,工资越高越好,谁也不愿做又苦又累的工作,有谁象维护自己家庭一样,坚决维护其单位、企业、工厂?请问这样的集体、全民公有制单位,怎么可能搞好呢?社会财富怎能尽快增加,人民生活怎能会尽快提高?生产力怎能尽快发展,社会怎能尽快进步,历史怎能尽快前进?

  (二)、共产党人的利益问题。

  共产党党章里明确规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谋自己利益的权力,一切谋求自己利益的就不是共产党员。这种要求是违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是不符合客观存在事物的性质的,在阶级社会的今天,绝大多数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是绝对错误的。

  (1)、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文中已经阐述过,共产党这个组织是由人组成,人的思想由客观决定,马克思说:“······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的各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不同。”毛主席说:“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阶级地位就是经济地位,就是获得利益的方式和多少的地位,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必然造成“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不同”,一句话,利益决定思想、行动。共产党人也是人,其思想也必然由阶级地位决定。马克思、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共产党人的思想不受阶级地位和“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不同”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中说:“他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说共产党人没有利益,只是共产党人的利益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罢了。

  (2)、夺取政权之前,不存在共产党人要利益的条件。就中国而言,首先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是工农出身或接近工农地位的人,都是受剥削压迫的人群,其利益诉求与工农一致,唯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才能过上好生活。其次共产党人只有带领工农起来革命,唯有做其革命先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危险在前,安全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与工农看得见的利益,工农才能坚决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形成强大力量,最后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才能过上好生活。其三因为受剥削压迫,生活困苦才革命,要想通过“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危险在前,安全在后”来获得更多利益,人民根本没有“利益”给与;而且你要利益,也不可能获得工农真正信任,工农不会坚决跟随你革命,也就很难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不能夺取政权,也就绝对不可能过上好生活。其四、因为上面三个原因,决定共产党不要利益,坚决与工农同甘共苦,坚决带领工农革命,以达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的目的。

  (3)、条件具备了,共产党人也必然要利益。革命成功了,夺取政权了,共产党人要利益、过幸福生活的条件具备了,于是必然向利益伸手。但是毛主席要求共产党人“要立新功”,要象夺取政权之前那样,继续革命,继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仍然象夺取政权之前那样,“不要利益,与工农同甘共苦,带领工农建设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当然不干。所以毛主席要他们继续革命,他们不干,他们要为自己服务,这就是他们坚决反对毛主席的根本原因。由于共产党人的利益不能与公有制——集体、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不能通过越为集体、国家多做贡献来获得更多利益,他们当然对公有制——集体、国家利益不感兴趣,必然寻找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渠道。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他们当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一方面对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建设,越来越不积极,一方面想方设法将集体国家财富攫为己有,更希望走私有制道路。这就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越往后来越搞不好,越不为人民服务,和出现复辟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

  (4)、实践证明共产党也要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复辟资本主义,苏联、东欧一切共产党垮台,复辟资本主义就是明证。夺取政权后,毛主席为了阻止共产党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左一个“三反五反”(老三反),右一个“三反五反”(新三反),又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终是不能阻止这种趋势,于是被迫发动“文革”,结果“赞成得不多,反对的不少”,最后依然没有阻止得了“共产党人坚决为自己服务”的趋势,才出现今天的复辟资本主义。苏联、东欧共产党的情形根本上与中国共产党没有本质区别。共产党不但坚决追求利益,而且其利益完全与人民的利益完全相反,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的利益”必须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的论述!

  (5)、复辟资本主义容易,而复辟社会主义极其艰难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人有为私和为公两个方面的性质,这两个性质哪个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则是一定客观环境决定的。自从人类社会产品出现剩余,占有成为可能,于是占有剩余产品现象出现了,由此导致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阶级社会。自从人的自私性质占据人性质的主导地位以来,就一直继续、发展着。所以一切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群,都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私有。另一方面,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即没有建立通过为公——为集体、国家做贡献来获得更多利益的生产关系,没有做到谁破坏集体、国家利益,人民将不惜一切与其做最坚决的斗争,更没有建立起公有制生产资料占有者——主要是工农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权力。所以根本上共产党人不关心集体、国家利益,要化公为私,人民管不了,也要这样做。既然从维护公有制那里获得不到自己的利益,既然不维护公有制利益,也没根本力量阻止,既然人心绝大多数都是私心占据人本质的主导地位,所以复辟资本主义容易,而复辟社会主义极其艰难。

  (6)、A、资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政党利益的关系。西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实行多党制,诸如自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等等。其资产阶级与其政党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是什么的呢?a、其党的各级领袖都完全是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然后参加各级政府官员选举。党员为自己领袖四处游说,拉选票,以求更多人选举他们的领袖。b、这些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全心全意为资产阶级服务。不管如何实行民主选举,选举结果完全控制在资本家阶级手里。即违背资产阶级的意愿,资产阶级一定会将其推翻,而选出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走上各级政府领导岗位。所以各政党的领袖虽然必须代表其党员的利益,其党必须给选举的人带来利益,但根本上必须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c、资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是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的。各个政党唯有越为资产阶级服务,才能越获得资产阶级的拥护,才越能从资产阶级哪里获得更多利益。否则资产阶级就抛弃你,你也就获得不到自己要获得的利益!

  资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概括起来为:a、资产阶级是主人,其政党是仆人;主人决定仆人,仆人必须为主人服务。资产阶级是经济基础,其政党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总之资产阶级决定其政党性质,是其政党必须服从资产阶级的利益。b、其关系根本上是利益一致的关系。其政党是毛,资产阶级是皮,其政党的毛必须附在资产阶级这张皮上,才能生存、发展;其唯有越为资产阶级服务,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B、通过资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政党利益的关系,无产阶级利益与共产党的利益应该是怎样的呢? a、其党的各级领袖也应该完全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然后参加各级政府官员选举。党员为自己领袖四处游说,拉选票,以求更多人选举他们的领袖。b、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不管如何实行民主选举,选举结果完全控制在无产阶级手里。即违背无产阶级的意愿,无产阶级一定会将其推翻,而选出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走上各级政府领导岗位。所以各政党的领袖虽然必须代表其党员的利益,其党必须给选举的人带来利益,但根本上必须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c、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是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的。各级党的领导唯有越为无产阶级服务,才能越获得无产阶级的拥护,才越能从无产阶级哪里获得更多利益。否则无产阶级就抛弃你,你也就获得不到自己要获得的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概括起来为:a、无产阶级是主人,共产党是仆人;主人决定仆人,仆人必须为主人服务。无产阶级是经济基础,共产党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总之无产阶级决定其政党性质,其政党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利益。b、其关系根本上是利益一致的关系。共产党是毛,无产阶级是皮,其政党的毛必须附在无产阶级这张皮上,才能生存、发展;其唯有越为无产阶级服务,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7)、必须重新定义共产党的宗旨。A、必须清楚实现共产主义的道理,而为之奋斗终身。B、必须时时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必须通过为无产阶级服务获得利益。C、无产阶级没有夺取政权之前,坚决带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夺取政权后,必须将权力交给无产阶级。D、必须落实真正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共产党员。而不要个人利益的,则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当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能够做到时,再根据具体情况,提高共产党员标准。

  从上面的“阶级地位与思想的关系、共产党走向人民反面的现实、夺取政权之前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要自己的利益、条件具备了,共产党人也必然要利益、为什么复辟资本主义容易,而复辟社会主义极其艰难、阶级利益与政党利益”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然要利益,其利益必须与无产阶级利益一致,必须通过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获得,必须由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掌握权力,决定一切才能实现。

  (三)、生产关系与人的觉悟的关系。

  有人说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没有搞好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觉悟还没有提高一定程度所致,即人们的觉悟没有提高一定程度,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是搞不好的。我们不禁要问,人活着,生活得好离不开物质财富,要将其财富归为自己占有是人的本能,这也要先觉悟了,才知道占有、争夺吗?需先教育他,提高他的觉悟,才知道占有、争夺,否则根本不会这样做吗?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十分清晰的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与获得物质财富紧紧联系的。为了获得物质财富,人与人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结成这样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原始社会的状况,决定必须结成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的生产关系,否则谁也活不成或活不好。后来人类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社会财富有所剩余,占有剩余产品和别人劳动成为可能,于是占有剩余产品和别人劳动出现了。请问这是教育、提高觉悟的结果,还是有了占有的条件必然出现的结果?请问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积极维护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极其残暴的剥削压迫奴隶、农民、工人,最大限度的为他们自己攫取最大利益,这也要先教育、提高觉悟,才会如此,还是有了奴隶主、地主、资本家残暴的剥削压迫奴隶、农民、工人的条件的必然结果呢?所以说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要什么觉悟,实在太荒唐可笑了!既然如此,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无产阶级维护属于他们自己的生产关系和属于自己的财富,必须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不也是太荒唐可笑了吗?我们只要实行真正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使人民的利益与集体、国家紧紧联系起来,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越获得利益,反之则越少或不给与,又越来越好的解决其各种后顾之忧,创造唯有公有制才能使人民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幸福的条件,人民不是必然会越来越拥护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吗?如果说非要教育才行的话,那就是将其道理讲清楚即可,让人民认识到唯有公有制才是人民的天堂即可。

  通过对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原始、封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原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分析阐述,我们应该得出没有实行真正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标签:生产关系   利益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