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理性和良知何在?
学校、教师
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理性和良知何在?
——评从早七点到晚八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前冲刺教育
范正美/ 2009-11-2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哈尔滨不少地方,一些名牌重点初中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进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从暑假就开始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考前的冲刺教育,学生没有周六休息,周日名为放假、实际上守着成堆的作业,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也是作业缠身、不能轻松少许;平时每天从早七点到晚八点在校学习。早七点开始准时自习,晚五点半搞些简单“补食”,然后就是2个小时的晚自习。白天为上课和加强训练的时间,连午饭也唯恐学生跑食堂耽误时间,而将饭菜送到教室,“饭来张口”好了。可以算一算,学生该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路上要不要时间,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稍息?由于省城重点校的如此这般“殷切示范”,榜样在前,于是广大小学应届毕业生也在学校指领下,开启了特别快车,时间的利用度几乎不亚于中学大哥大姐们。
“自有晚风推楚浪”,“九江应共五湖连”,于是,各地中小学生就是这样被全面地卷入到升学、择校的海潮大浪的拼搏之中,没白天黑夜、没节假日、没休止地挣命向前,身心俱疲地奋搏向上,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亲还嫌不够,又给孩子美以各种名目的“增素质、上能力”的特殊加餐或补课。学各种特技,准备升学加分;预先学新课,准备提高名次;等等。他们自知精力不支,就动员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下一齐助阵,从而,形成了席卷社会的“忙孩子”的热潮。这还不是全部,我们的幼儿园幼儿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啊。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是否也是这样,也许就是我们这里风景独好。
这种“惜时如金”“片时不让孩子”的教育现状,似乎正演变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制度,形成一种不能遏制的巨大冲浪。它好吗?
我曾经就此事,请教过几位资深的留洋教育博士毕业生、现任教育部门要职的先生。他们说,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正常现象,解决不了。况且,这里链接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果真如此,真是一种悲哀,巨大的悲哀,我国教育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首先,它严重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稍有生理和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器也还需要检修、休整,何况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开智慧、塑灵魂的时期。人们看到,孩子因为睡眠、休息严重不足,起居和饮食周期被搞紊乱了,脸黄了、体瘦了、笑容不见了,近视眼、胃病、神经衰弱,甚至抑郁症渐渐多了。有些家长也因此得了胃病和神经方面的疾病。我叩问周围的人们,他们中,既有资深的老教员、老教育家,也有名牌高校德高望重的毕业生,几乎异口同声:“这不是教育,这是摧残人才!”那些工农同志则感叹说:“实在理解不了,有什么办法啊!”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普及性、基础性、阶段性、激励性、寓乐性、渐进性、开发性、身心助长性、全面发展性。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现代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把普及中小学教育作为国家必须实行的义务教育,一般不要或很少要居民掏腰包。在我国,特别是城市,也正在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青少年学生分成三流九等,又有什么理由,把我们的青少年都赶向一条升重点校、择重点校的独木桥,有什么理由把学生关起来,一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所谓摧残,不为偏激。这种摧残,既有上述可见的现实部分,还有那些具有潜力的人才很可能因为重点分流的做法,而被扼杀在幼芽状态之下。不是要以人为本吗?不是要科教兴国吗?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身心受到摧残,如果那些可能大器晚成的人才被扼杀,那么,本在哪里,国由何兴?
其次,它严重违背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中小学教育属于阶基性教育(即阶段性基本教育或阶段性基础教育),具有严格的年龄时段性和知识范围性。现在盛行题海战术,怪异奇难弄潮,同类同题花样翻新,异地异校试题交叉重复练习,严重地超过学生学习的年龄时段性和知识范围性,弄得学生,成天沉溺于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作业之中。不但没有休息,而且几乎一点自主权利也没有。学生忍辱负重,有苦不敢声言;家长心痛落泪,旁观者感觉不解。这样做的结果,致使许多学生不看基本教材、也没时间读基本教材,本来是课本上表明十分清楚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竟然因为烦琐的练习,反而使他(她)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再次,它严重违背中小学生的人权和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生有受教育的义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基本人格,有依法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力和权利,即平等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被尊重权、受保护权、休息权、寒暑假权、娱乐权、按照年龄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建议权、知情权、批评权等。这些在我国民法通则、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如前所述,现在我们的许多中小学生,却在某些地方在事实上被取消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被剥夺了休息权、寒暑假权、娱乐权、按照年龄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建议权、知情权、批评权等。学生不能对教学和学校提出批评及建议,否则就要遭受老师无以复加的严重复。应该坐在前面的,就被调到后面,或者被撤销班干等,课中找岔子嗑学生,至于此后评奖、其他好事,就更没他(她)的份儿了。
最后,它助长了社会歪风邪气,与建设和谐社会相悖。这种“惜时如金”“片时不让孩子”的教育现状,是与教育行业的潜规则分不开的。这里确实链接着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这一点,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因为他们(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明明可见可闻。一天十几小时的打拼,许多学生振不起精神,一个班级很难有不动摇的“完人”。放眼便见,有耳即听:有睡觉的,唠嗑的,玩手机的,打情卖俏的,什么都有。不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已。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教学,真那么勤勤恳恳,锲而不舍,对学生备加爱护,一心一意为学生升学着想吗?否!全否!全没有那么回事呢!对他们起劲的、来潮的,只是那五点半以后的特殊的可观的丰厚的“人民币”,有望分肥。所以,红眼了、来劲了。悲哀正在这里!
我们的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肩负人民教育事业,具有塑造青少年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不禁要问:你们的理性和良知何在?违旨、违德、违法、违背人心的做法,何时叫停?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