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粮价上涨的阴影与能源战略的困境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当前,一场世界性的食品价格上涨正在悄悄到来,并已经逼近30年以来最大年度增幅。  中国的食品价格水平正在以高出其他商品价格两倍多的速度上涨,年上涨幅度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食品价格,特别是粮价上涨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方面,谷物产量的增加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和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的游资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上涨的势头。  

  从中国国内来看,流动性过剩正在转变为通货膨胀。此前笔者曾经撰文指出,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在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固有问题和供需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以食品价格上涨为重要表现的通货膨胀正在发生。

  

  粮价上涨给中国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产,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已经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这些厂家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国都在大量使用乙醇汽油。为促进替代能源发展,中国给予了制造燃料乙醇企业相当大的优惠政策,包括补贴、免税以及对生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等等。

  

  替代能源的发展带来了粮食产品供给紧张以及价格急剧上涨的负面效应。同时,中国内生物燃料乙醇产能严重过剩。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但当前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收效甚微。汽车与人“争夺口粮”的景象愈演愈烈。中国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面临空前的挑战。

  

  食品价格上涨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遏制这一趋势的发展也需要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第一,增加粮食和能源产品的进口,尽可能减轻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走势关乎民生,应当作为首要考虑的政策目标。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如果能部分转化为实物,则既发挥了外汇储备的作用,又解决了燃眉之急。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国内粮食供给,给种粮农民以实惠,保障他们的利益。通过补贴、限价收购和流通体制改革等手段,理顺粮食供需渠道。

  

  第三,重新思考和调整中国替代能源发展的思路。其一,美国等粮食生产大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思路是否适合中国?其二,继续推行节能降耗工作,遏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其三,适度控制燃料乙醇项目,避免人车争“粮”的情况恶化。

  

  能源战略的困境表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考虑清楚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涨的情况下,盲目确定发展替代能源的思路值得商榷。笔者以为,中国的能源战略至少应该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替代能源发展不可回避,要作为长期战略,不可一蹴而就。二是能源战略首先要保障国民福利,导致国民福利下降的能源战略没有意义。

  

  人是第一位的。尽管中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但是粮食安全永远都比能源安全重要。本轮全球性食品价格上涨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亡羊补牢犹未晚。

  

  (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标签:能源   中国   发展   战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