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矿产资源资本化此路不通
盛极一时的矿产资源资本化、价值化和资产化论[1]是近两个世纪前资源“资本化”观念的翻新,是配合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需要的论点。由于它立足于少量特定矿产品的市场现价,不反映量大面广的各种矿藏和矿产品使用价值的差异性,这样的资源资本化概念往往被过度使用,特别是矿产品市场现价迎合国际垄断集团的需要会背离国家利益,奇低的稀土和奇高的铁矿价格就是例证。
某项资源的价格不等于它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前者的经济意义必小于后者,因为不提供超额利润的自然资源仍可能值得开发。以耕地为例:谋求公益的政府为保证粮食供应,可能在化肥和粮价上补助种植贫瘠土地的农民,因为这些耕地上的农产品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收入不足以反映它的经济价值。粮食供应与国计民生攸关,所以必须坚守把足够的耕地用在粮食生产上,不能因为某块耕地不提供厚利就弃耕。相比之下,矿藏的利用程度更加容易被随意取舍。其表现之一就是把矿产品和矿藏的价格错解为它们的经济价值。按净现值也就是超额利润来评价矿藏和做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欧美惯用的做法,其中就包含着这种不该简单与之接轨的原则性缺陷。
- - - - - - - - - - - - - -
[1] 朱学义,张亚杰:矿产资源资本化。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第134-139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