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李友华: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李友华

  

  政策历来是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性因素。无论是土地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牵动着地产市场的神经。如果说业界对2007年的楼市态势表现为谨慎乐观、有惊无险;那么2007年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明确信号意义的金融信贷新政,给中国楼市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和冲击,人们已经分明感到了楼市寒冬的气息。2007年我国一线城

  

  市土地市场是一个“前半期地王频出、后半期流拍不断”的市场,开发商明显感觉到来自市场的丝丝凉意,“炒房”投机者对市场的信心开始动摇,所有这一切,为2008年的楼市平添几分凝重、几分诡异。

  

  四年来,中国房地产新政频出,从实际效果看,全国一线城市地价屡创新高、房价暴涨、房价收入比不断攀升。如果客观审慎地评判中国房地产经济,严格地说是政策经济,好的政策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好的政策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犹如高明的医生为病人治病,只有开对药才能治好病。而反观我国四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则恰恰相反。“限小令”演变成“母子房”、“限转令”演变成“反价”由买方买单、“炒房”演变成“内部认购”。近年来城市年轻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房奴”;政策研究和设计者使用最多的结论是“当前的房价与中低收入群体无关”,而“住房难”已成了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心头的难抑之痛。这次的房产新政似乎摸对了一些脉络,是不是有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反思东亚金融危机这一历史事件,或许给人些许警醒。一般的看法是,东亚金融危机不是房地产出了问题,我们也极不情愿将东亚金融危机与房地产本不相关的问题扯到一起。但事实上,东亚金融危机与房地产的某些政策确是难脱干系。

  

  如果人们能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事先有所预测,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挽狂澜于即倒,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最为可悲、最为可怕的是,当风险悄然走近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开发商、我们的民众还全然不知。1997年东亚发生的金融狂飚,犹如一场金融浩劫,使曾创造了亚洲奇迹的“四小龙”全都不堪一击、纷纷中箭落马,世界经济体系撕裂了一个个“黑洞”。风暴掠过,“奇迹”不再,“悲剧”宛然。对于这场危机的起因,已有不少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结。一般的看法是,巨额国际游资对东南亚各国货币的冲击是触发危机的外因;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在自身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是发生危机的内在因素。有学者认为,日美两个经济强国发展的不平衡是本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绝非几个岛国孤立刮起的金融“龙卷风”,而是太平洋经济的“厄尔尼诺”现象。1997年以前的十年中,亚洲不少国家在高储蓄、高外债、高出口、高投资和高增长的“五高”中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此被誉为“四小龙”或“四小虎”。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银行发表了东亚经济奇迹告,认为该地区“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为东亚经济前景抹上了一层玫瑰色,造成人们盲目乐观情绪。其实早在1996年底,东亚经济过热现象已经开始产生副作用。当时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曾向有关国家发出了警告。如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尚可“挽狂澜于即倒”,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陶醉于经济繁荣的人们没有被“狼来了”的惊呼所唤醒。9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受乐观情绪的驱使,实行一种高增长政策,都以不同形式大量引进外资。金融领域出现大借大贷现象,各路商家纷纷进军非生产性的房地产。然而东亚国家在实行开放性经济政策和促进资金流动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金融市场进行限制,更没有制定严格的法规和管理手段。政府对资金流向和审查很弱,结果钱投向了哪里无人过问。一些国家的监管制度还是70年代制定的,既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也缺乏透明度。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后成了危机爆发的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它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1998年—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产阶级居住社区“太古城”,楼价就从最高时的1.3万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从表面上看东南亚金融风暴表现为银行呆帐、坏帐多,银行支付发生困难,短期外债多,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外汇输入减少。如从深层看,为什么银行呆帐、坏帐会这么多,为什么短期外债会借得这么多,为什么出口竞争能力会下降呢?这必须从80年代谈起。

  

  从80年代初,这些国家充满着一个高涨繁荣的局面,东南亚出现了第五个小龙、第六个小龙等等。其实那是虚假的现象。当时这些国家主要是把大量资金投资房地产业,错误地估计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情况,以为肯定会有收益、会有回。建设房地产项目的费用从哪里来?从银行贷款借来的。银行为什么会给他们贷款呢?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官商勾结。政府让银行给那些与政府有关系的商人贷款。其结果适得其反,自然不会达到原来所想的效果。很多建设项目没有效益,必然造成借钱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银行呆帐、坏帐增多。这样,外商投资开始止步。借钱人想用新债还旧债,外商不愿意借,而到期外债又无法偿还,这样使外债问题暴露出来。有人说,东南亚经济危机是美国资本搞阴谋的结果,这个看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鸡蛋如果没有缝,苍蝇是不会叮的,就因为你内部有问题。内部有问题就出现了一些外商认为有机可趁。于是国际炒家的刺激起了作用,根源在于内部,简单地说:就是泡沫经济加腐败。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能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那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这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双城记》开卷第一段的名句,它诉说着一切巨变年代的特性、巨变年代的欢乐和巨变年代的悲歌。巨变是好和坏之间的悬疑不定,也是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待建过程中的动荡不安。

  

  预测未来是有风险的,这也是国内许多大牌学者三缄其口的原因。但有一点,历史上的三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征兆,即地价高、房价高、投机炒房的人多、海外热钱大规模进入,在我国一线城市已经出现。可以预见,2008年,地王很难再出现,房价大涨绝不可能,房价在下半年回落不是没有可能。2008年之后,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还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作综合判断。从鉴古知今的角度看,历史的悲剧不应再重演了。在上个世纪的历次经济波动中,在亚洲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下一个是不是中国?因为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这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经济学家错判、误判中国的原因。问题在于当风险悄然走近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开发商、我们的民众是否还是全然不知。但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没有风险,作为决策者在政策设计时防患于未然则是非常必要且当务之急的。

  

  系集美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所所长

标签:房地产   香港   国家   经济   政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