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彭真怀的“真话”是加速死亡的偏方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彭真怀的“真话”是加速死亡的偏方

  

  :雪文 原创  

  在网上看到彭真怀的《我向中央政治局常委讲真话》的文章和一些评论,感慨很多。敢向党中央的政治局常委们讲“真话”,可见底气十足,很吸引眼球。看了“真话”以后,又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支持吧,觉得于心不忍。这不是把共产党往悬崖下推吗!私有化搞了这么多年,就差土地私有化这一最后的一道底线了,早就有人鼓噪多年了,要最后冲刺了?反对吧,又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你不得不承认彭真怀对城镇化问题的观点比那些照搬西方城市化理论的头脑简单的学者们要深入的多,甚至比有些左派的同志们更接近实际。鉴于此,忍不住还要说几句。  

  

  首先表示,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即从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看,我赞同彭真怀的一些观点并评述如下:  

  

  彭真怀说:“2010年一号文件对于城镇化制度创新的表述,仍然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列,这就给了中等城市(主要是地级城市)一个机会,他们会从中找到加快自身发展的政策依据。”  

  

  同意这一看法。我也多年研究农村城镇化问题,小城镇应该主要指县城(城关镇)及以下的重点乡镇,他们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与一般意义的城市化概念不同,在政策上要区别对待。这一点很重要。农村城镇化与地市级以上城市发展带动的城市化进程的不同在于:城镇化是与农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直接相连的一个整体,是传统农村和农民的城镇化、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体制支撑。而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或资本主导下的城市化,则是城市剥夺农村、资本消灭小农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在中国只能强化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不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将两者区别开来,支持农民自己的城镇化,政策才能明确和有针对性,才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彭真怀说:“我所向往的“农村—小城镇—城市”之路很有可能中断。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看到,2.5亿外出农民工以及他们身后的8,700万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只有小城镇才能真正托付他们的未来。”  

  

  这个观点也是对的。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或者说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最终的城乡体系格局,就是在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发展出一大批新兴小城镇,有的进一步发展成中小城市城市,形成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的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我也曾经提出由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不太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由二元结构发展成三元结构,即在农村这一元中发展小城镇,靠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再逐渐走向城乡一体化。道理很简单,就是我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简单重复西方的农民破产进城的城市化道路。  

  

  彭真怀说:“小城镇是所有城市的母体,这是我经过反复对比、认真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把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我认为是解决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看,农民通常占总人口的10%以下,农业就业大约只占就业总量的5%以下。但我国国情不同,农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 50%以上。如果农民下降到30%,就要从农村转移5亿多人口;如果农业就业下降到10%,就要从农业转移2亿多劳动力。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的框架内,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解决自身的问题已十分困难,低收入人群和边缘人群需要更为充足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只有小城镇才能容纳未来2/3的农村转移人口。”  

  

  这里的分析也是对的。特别是“把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的观点非常重要。但现实中真正做到的不多见,原因是什么?这里没有分析,我和彭真怀的分歧可能从这里产生。因为我认为农村城镇化之所以很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根本原因是简单化地解散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和农村乡镇集体企业私有化的结果,农村已经是户自为战、村自为战,成了没有体制和利益连接的一盘散沙。而彭真怀则认为是因为土地没有私有化和资本不能下乡。  

  

  彭真怀说:“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这句话很难说不对,但到底怎么结合?为什么结合不起来?土地私有化了就能结合起来了吗?  

  

  彭真怀说:“从户籍制度创新看,要放宽落户条件,允许有稳定住所和收入的青壮年农民及其子女首先成为县城和小城镇人口,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居住和就业机会,做好由土地保障向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最终全面完成人口城镇化。”  

  

  这里的问题仍然需要研究。进入大中城市和进入小城镇的户籍政策仍应加以区别。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民,意味着退出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权益,真正实现市民化(不是农民工化)的转移,这需要一定的政策衔接,如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政策的衔接;进入本地小城镇的,则完全可以放弃(也可以不放弃)土地的实际经营权但保留土地承包权益,也不存在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户籍上仍然保留农业户籍;但如果愿意放弃农业户籍及农村集体的相关权益,当然也可以转为市民但居住、工作在小城镇。  

  

  彭真怀说:“从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看,对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城和小城镇,应该进行县辖市性质的强镇扩权试点,赋予这些镇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我相信,这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必然因此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也是我国所拥有的一个长远优势,寄托着9亿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世代梦想。”  

  

  这里的看法也基本赞同。只是需要指出:这里的因果关系应该倒过来,即城乡差距的缩小应该是结果,而“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才是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说到这里,不是有这么多共同点吗?应该支持才对呀!但是,事情并不时那么简单。原来这一切所谓的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过是为资本下乡圈地,进一步剥夺农民开辟道路而已。而要使这种资本最后的盛宴顺利进行并合法化,就要最终使农村土地私有化。这说明,走农村城镇化这条道路,同样有一个是以资本为主导还是以组织起来的农民为主导的根本问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我却与彭真怀的看法截然相反。  

  

  为了说明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正确性,彭真怀首先从农民贫穷的原因说起。他认为: “农民为什么穷穷就穷在没有稳定、合法的财产收入,不挖这个穷根,用尽补贴、免税等办法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想,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就必须挖穷根,把土地所有权归还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树根不动,树梢白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虚化了产权主体,农民不是自己宅基地和承包地(林地、牧场)的所有者。我去过很多农民家庭,父老乡亲们两手空空,除了简单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外,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贷款抵押物都拿不出来。”“如果不把土地所有权主动归还农民,就有可能被逼到墙角,想还都来不及了。”  

  

  这就成了奇谈怪论了。现在农村土地没有私有化,是农民穷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告诉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真话”。  

  

  中国的农民存在了几千年了,哪个时代不贫穷?真的是穷在没有或缺少以土地为载体的财产上。农民如果要摆脱贫穷,只有取得更多的土地,成为地主、富农,才能摆脱贫穷。然而,都想当地主富农了,哪里还有干活的农民?从一个新朝代的均田到土地兼并再到社会的崩溃,这种历史的周期率不是演义了几千年吗?每个农民都想拥有更大的财产权,但最后总是被极少数人所占有,这难道不是历史事实吗?  

  

  如果彭真怀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农民贫穷的结论就非常简单。农民为什么穷,只有三个字就可以了:私有制。因为,不论是私有制的封建社会也好,还是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好,农民的贫穷是必然的,这是既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怎么“挖这个穷根”?继续私有化?那共产党还搞什么革命?搞什么社会主义?还要共产党干什么?  

  

  今天中国农民的贫穷,完全是私有化倒行逆施的结果。彭真怀回避这一根本问题,却想鼓动和误导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进一步推进土地的私有化,可见其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坚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同样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现在中国农民的贫穷,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即农民只能成为工业化进程中向资本家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并不能分享工业化发展的巨大利益。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消费需求长期培养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造成经济增长过度以来外贸,是国民经济进一步殖民化。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私有化改革的结果。  

  

  但是,这些问题在彭真怀的眼里是不存在的。他的农民的贫穷、农业的困难和农村的危险,都是为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提供的理由。比如,彭真怀说:“我认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  

  

  怪事?分田单干快30年了,功莫大焉,怎么又“根本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了?在需要否定、解散集体经济的时候,家庭经营是何等的光鲜!集体经济时期二十多年没交一粒公粮却闹着单干的改革第一村小岗是多么的伟大!农业生产最适宜家庭经营的理论是多么的深入人心!现在又忽然明白了,反悔了?都不是。是资本要进入小城镇,进入农村了,农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彭真怀说:“十分有必要引进工商资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让工业反哺农业能够真正落地,引工业之水灌农业之田。个别有话语权的人至今还在讲:“我们鼓励工商资本下乡,鼓励他们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但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的直接参与农业经营。”这种模糊的态度确实让人莫名其妙,企业家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长期责任有什么错呢我觉得,对工商资本下乡总拿不定主意,只会造成弱势的农业走不出困境。”“我了解到,下乡的工商资本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他们之所以选择下乡,是因为垄断性行业挤压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对这些企业家应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伤害他们本质上就是伤害农民。”    

  

  这就是明明白白第亮出底牌了,而且是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亮出的底牌。其实,这也是一个完全合乎逻辑的现象。在私有化的道路上走下去,资本最终剥夺农民、改造农业是不可避免的规律。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农业的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已经难以为继,但是,按照邓小平讲的发展高水平的集体化又力不从心,农村公有制的基础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已经岌岌可危,政府似乎也担心农民组织起来不好对付;另一方面,按照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又已经到了资本大量进入农村,结束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的发展阶段;但这种改造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并不难预见到。客观地说,现在社会矛盾这样尖锐化却还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实在是得益于农民手里还有一亩三分地的缘故。  

  

  在这样的背景下,彭真怀向中央政治局常委讲的“真话”,也许很真诚,但我仍然担心会成为加速共产党垮台的催化剂。彭真怀看出生病了,但病根找错了,开出的方子不是治好病,而是加速病人的死亡。这样的真话跟中央政治局常委们讲出来,也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量变快接近质变了。  

标签:农民   农村   农业   小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