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报告沈浩的先进事迹,不应搞成一场滑稽戏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告沈浩的先进事迹,不应搞成一场滑稽戏

  最近两个月以来,国内的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道连篇累牍,不绝于目,不绝于耳。《人民日》、《光明日》、《农民日》还分别专门开辟了《党员干部学沈浩》、《大学生村官看沈浩》、《农村干部话沈浩》的专栏。不仅如此,有关部门除了安排沈浩的家属和亲人在网络上与全国各地的部分网友进行直接的交流外,还于一月十三日,在北京专门组织了由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农民日》驻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等六人组成的沈浩先进事迹告团做了沈浩生前先进事迹的专场告。该告会不仅规格极高,场面宏大,而且告团的阵容也十分强悍,组成的人员均是来自方方面面的精英人士。在告会上,虽然每名讲述人在讲述沈浩生前的先进事迹时,所用的语言无不十分的精彩华丽,声调无不非常的抑扬顿挫,表情无不更加的丰富诱人,但是,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却是非常的空洞干瘪,所讲述的均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赞扬性与结论性的内容居多,缺乏真正的感人之处。空洞干瘪的内容加上他们精彩的表演,难免不使人会有些感到他们不是在讲述先进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在表演一场没有剧情的滑稽戏。如果不是由于在现场上悬挂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告会”的大字横幅,恐怕都有人会误认为这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中的语言类节目在进行彩排或是提前上演。

  

  先进人物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先进,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人,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常人所不能、所不愿做的事;他们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所不愿的付出。而且由于他们做到了常人所不能、所不愿做的事,所以那就必须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所不愿的付出。作为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的沈浩在成为先进人物的过程中,除了极为偶然地付出了他的生命之外,还付出了什么?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在讲述中讲到了沈浩的“三哭”。“一哭”是发生在沈浩为了安心在小岗工作,一心一意地谋小岗村的发展,把九十多岁的老娘从省城合肥送回老家托四哥四嫂赡养的时候。在讲述了沈浩为了工作除了把老娘送回老家,还特地讲述了沈浩由于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于是只好把女儿也送回老家读高中。如果说因为工作不能照顾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母亲,而不得不把母亲从自己所居的条件优裕的省城送到乡镇里的哥嫂家由哥嫂照顾而哭,多少还符合一点生活中的常识的话,那么,把已经到了读高中年龄的女儿,还由于须臾离不开父亲的照顾而不得不送回老家就读高中,那可就有点牵强了。特别是当沈“四哥”讲述沈浩“三哭”中的“第二哭”,竟是因为沈浩由于接待两个招商引来的投资者而耽误了为女儿过生日,那可就不仅仅是牵强,而且纯粹是在煽情了。莎士比亚说过:“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告会上虽然没有介绍沈浩的家庭情况,但是以前的其他新闻媒体都曾经介绍过沈浩并非是单身一人。沈浩从省城合肥到小岗村工作,不能天天回家。可能是由于不信任妻子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老娘而将老娘送回老家交哥嫂照顾。那女儿总归是妻子亲生的吧?亲生母亲照顾女儿难道不如父亲?而且,已经到了读高中年龄的人还真的需要父母须臾不能离身的照顾吗?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有多少失业工人、失地农民的女儿在应该读高中的年龄,可能不仅得不到整日为生活而奔波的父母的照顾,而且恐怕还早已辍学并且自己外出打工去了吧。  

  

  能够体现出一点沈浩实干苦干精神的,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在讲述中讲到的一件事。  

  

  为了给小岗村修一条路,沈浩不仅到上级有关部门跑来了五十万元的工程款,而且为了让小岗村的村民能够挣到这笔施工款,沈浩和村委们还决定由小岗村的村民自己动手修这条路。在讲述中,讲述人特别提到,修这条路,是小岗村人自“大包干”之后,第一次进行集体劳动。施工中,沈浩也亲自参加劳动,有一次,沈浩看到有些水泥散落在工地上,便义无反顾地立即用手将水泥捧了起来。如果散落的水泥量小,用手捧起来,也未尝不可;如果散落的水泥量大,沈浩完全可以用工具将散落的水泥收起来。在施工的工地上,肯定不乏锹铲等施工工具,即便是当时工地上没有人在施工,找不到工具,可那条路是村路,附近必然会有人家,农家可是不缺锹锨等农具的,特别是小岗村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将集体的生产工具和土地偷偷地分割到户了。至于当时是不是遇到了来不及找工具,不用手将水泥搂起来,水泥就会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的刮风下雨的特殊情况,讲述人没有说。所以,单凭讲述人讲述的这个情况看,不知是沈浩在作秀?还是讲述人在作秀?为了寻找先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竟不惜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的挤劲和钻劲,硬要挤出那么一点东西来,你说滑稽不滑稽?  

  

  作为全国的模范党员,优秀公务员这样的先进人物,沈浩的身上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在小岗村工作的六年来,沈浩不仅为小岗村招来了不少的客商,引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沈浩还从来只是到上级有关部门为小岗村跑来大笔的钱,而从来没有为自己跑过一次的官。特别是沈浩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就是他那“勇斗”资本主义的敢于牺牲的精神与忍辱负重的追求和谐的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沈浩发扬共产党员“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牺牲精神,只身勇闯中国当代资本主义发源地的小岗村。而且在勇斗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沈浩还极其讲究战略战术,他在深入地了解了小岗人极端自私自利的特点之后,于是便采取了“重拳”出击的战术,到上级有关部门一次就跑来了五十万元巨款,为小岗村修筑了一条村路。在沈浩的“重拳”打击下,一贯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岗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只好“乖乖的”跟着沈浩,“集体”修筑好了这条村路,把这条坑坑洼洼的村路,变成了“坦途”。  

  

  在小岗村工作的期间,沈浩受过很多的委屈,而且还挨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的那种人的打,受到过他们的威胁。但是沈浩从来没有与打他、威胁他的人发生过冲突,也没有要求行政或司法部门惩治他们,而是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卓越的工作表现以及超强的跑钱能力,为小岗人服务,征服了他们并直至完全融入到了他们之中。沈浩的这种行为,充分地体现出了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追求和谐的精神。因此,才出现了小岗人两次用摁手印的方式来挽留他。乃至当沈浩殉职在小岗村后,小岗人再次用他们摁手印的传统,将他永远地留在了小岗村的土地上。  

  

  当初,小岗村作为中国当代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源地,被一些蓄意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树立成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小岗村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美誉。三十多年来,为了维护小岗村这个典型的形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谎言和虚假的手段不断地为小岗村进行精心的包装,但是,小岗村的真相如何,很多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后来的领导人发现了小岗村的事实真相,才从上面选派了沈浩这样的好干部到小岗村工作,以带领小岗村走上真正地富裕路,使其成为像沈浩这样的真正典型。小岗用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盛名成就了沈浩;沈浩用巨大的个人能量拯救了小岗。所以,对沈浩的宣传,一定要把握必要的尺度,切忌不要使典型个人与典型集体相互矛盾。要知道,言多语必失,越描会越黑,可千万不要干用沈浩戳破小岗,再用告戳破沈浩这样的蠢事。沈浩即使不能成为拯救小岗村的那根救命稻草,也不应该成为压塌小岗村的最后那根稻草。  

标签:讲述   他们   照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