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两极分化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两极分化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   

  

   当下的上海,进入了一个较为困难的阶段: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承受了GDP增长速度从波峰到波谷困境的上海,其GDP在全国的比重逐年下滑。在2009年一次上海市内部研讨时,一位专家悲观地指出,“上海人均GDP已经到了1万多美元,上不来了。”在这位专家眼里,这样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12月9 日《21世纪经济道》)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按一些专家的解释,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它所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这些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停滞或徘徊阶段,难以出现质的提升。按这一说法,上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遭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实际上,上海只是个案,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都面临这一问题,只是承程度不同而已。近段时间,许多官员和经济学界人士不断发出呼吁,要尽快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困扰。有分析认为,当前摆在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应对得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二条是转变增长方式,由发展重化工转移到发展服务业上来。   

  

   在上述两条中,后一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当前紧迫的任务是调结构的压力,即如何在保GDP增速的同时,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缩小社会两极分化。发展服务业可以大量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人口。   

  

   人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奇迹”的背后,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一些城市职工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以上海为例,从2007年上海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高收入行业诸如金融行业、电力邮政等公共事业垄断性企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卫生教育等政府事业单位的工资性收入涨幅远高于上海市平均工资性收入涨幅57%,其中金融行业涨幅达到138%。一些高收入行业的职工人数增幅远远高于全市平均职工人数增幅46%,比如信息行业职工人数增幅为142%。   

  

   从上海职工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快速上升,高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内部不断分化,基尼系数由0.2165上升到0.3081。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伴随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国际化、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收入分配逐步分化,中高收入阶层快速形成,收入不平等逐渐显现。   

  

   与上海相比,珠三角地区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9019.9美元,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人均GDP更超过1万美元大关。如果按常住人口计算,深圳的人均生产总值最高,达到人均1.31万美元。   

  

   然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广东目前同时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广东21个城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7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而粤北山区7市和东西两翼7市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统计数据显示,2003至2008年广东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由0.2647上升到0.3057,扩大0.041,显示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逐渐加深。   

  

   这些数字的对比无疑是十分惊人的。可以说,社会两极分化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可怕。因为社会两极分化的结果,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极少人手中,相反,一部分居民工作和生活却没有保障,变成新一代的城市贫困家庭。就社会稳定来说,贫困人口的相对增加是一个很大的不安因素。他们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加,很多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走上犯罪的道路,作出危害公共秩序的事。   

  

   由此可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固然重要,但是,各级政府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消除贫困,缩小社会两极分化上来。着力点是“恢复经济平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方向,重心是缩减收入差距,贫富不均。这包括给予下岗工人以及待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向他们提供教育、房屋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标签:收入   社会   三角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