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深圳--穷途挣命,末路的纪念!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深圳特区今成立30周年,据称最为令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学者担忧的,是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经济特区,近年来明显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是否“深圳精神”弱化现象仅为北京、广州、深圳的所谓学者担忧?我以为担忧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人的担忧,那些身居高位利用三十年私有化资改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的人;那些对洋主子私下许过愿的,披着共产党外衣行资本主义之实,但展望前景却发觉不大妙的人;那些以盘剥人民为能事,以卖国巴结洋主子做“投名状”的人……他们都在“隐忧”着。但或许拥有的身份使得他们不便公然表示隐忧,于是就假借这些号称“学者”的狗们的表示以表示自己的态度。

  

  
当此之时,他们仍然忘记不了表演。不便自己公开“隐忧”是否为照顾国内人民的激愤情绪?但不表示“隐忧”又似乎不大好向洋主子做个交代?于是某些见利忘义、有奶便是娘的狗们便被推至前台。而他们还要继续演戏的,要演给国内人民看,还要演给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之类看的,是角色的需要使然,也累啊。

  

  
文载:“三十年前,谁也没有料想过,一个人口和自然资源都极其匮乏的小小县城,竟会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崛起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然而,在建立三十周年的这一刻,在辉煌成就背后的深圳却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和忧心忡忡的情绪,这是来自北京、广州和深圳的经济专家的一致判断。”

  

  
为什么创造人类奇迹的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在建立三十周年的这一刻,却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和忧心忡忡的情绪?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表示,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看,由于经济特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独特窗口,中央为此给深圳等经济特区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优惠政策,因此深圳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在制度、资本、劳动力乃至土地开发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当中国经济向世界全面开放之时,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政策优势已经逐渐荡然无存。”原来如此。所谓的人类奇迹不过是国家政策倾斜的结果,当不具备了这种优势,近年来“深圳的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大概是11%左右”,而“天津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率每年均在 16%以上”,那么所谓的“特区”究竟“特”在哪里?对此,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坦言,“一个经济特区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那么特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这不免让人们又想起了小岗村。那使出天下独步、惊世骇俗“血手印”的安徽凤阳“十八条好汉”今尚安在否?那个作为中国农村私有化改革龙头的小岗今天是以一种怎样的潦倒姿态苟活于世呢?为了某些人脸上的遮羞布不被完全撕下,上至凤阳、安徽直到再高层曾经做了多少的“助力”,直到上面委派的书记都被累死,小岗至今还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深圳作为“全球瞩目”的特区,是中国工业改革的过河卒。它当初之“特”不光是私有化资改派进行的试点,可能更是以此来试探中国人的耐受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共存于特色中国,说是特区试点,其实是慢慢的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资本主义渗透,此亦即“滚水煮青蛙”式的所谓发展。于是,人们看到,资本越来越肆无忌惮,而工人越来越水深火热。私有化资改对资本的所有者(无论原始积累、第一桶金的合发否)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金钥匙,而对普通的工人却如同紧箍咒,一旦被套上,会越来越紧。

  

  
针对深圳,有人还这样设想:钟坚认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相比传统制造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减轻自然环境损害、减少自然资源依赖、发展循环经济。无论如何,从数据上看,深圳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已经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实现经济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不是黔驴技穷了,又准备发展现代服务业?什么是所谓的“现代服务业”?既然是“特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的,那么现在“焦躁不安和忧心忡忡”之后却悟出了这样的一条新路?要带动特色中国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子?都知道所谓的“深圳速度”,据说“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它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但三十年来中国式的发展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环境的极度污染恶化,是资源的大量贱卖,是无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失去的才是最可贵的。是否现在证明这一模式不甚适用,就又准备向“现代服务业”转行了?

  

  
我想不到若干年后的后人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眼光来审视所谓的中国“特色”?又会怎样嘲笑、诅咒我们这一代人?

  

  
说一句题外的话,为什么毛泽东时代人才大量从国外回归?而特色几十年中国的人才却大量外流?为什么大量的大学生现在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其原因就是中国在国际化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别听那些无良无耻之辈的吹嘘,什么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国际化分工中中国的定位即是制造业。完整的说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它由许多环节构成,比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计划、经营运输再到批发零售,而最后的环节才是制造。与前述的许多因素相比,制造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剥削劳工的弊病。而既然制造有这么多缺点,只有中国能接受了。但是制造是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的,只要熟练工艺即可。所以中国的大量人才外流,大学生没工作,他们是学无用武之地。再结合深圳的计划发展转型看,都如此浪费、污染、剥削了还不理想,是否要全国、全民都改发展“现代服务业”才是出路?

  

  
所谓的纪念深圳特区今成立30周年,不过是将死之前回光返照的祭奠吧。或者是表演的需要,再或是表明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姿态?

  

  
有网友这样说:“深圳特区只不过是国家用优惠政策扶持起来怪胎,一旦失去这些优惠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也就成为死胎。”

  

  
纪念一个“死胎”,关于“死胎”的纪念,是可悲还是搞笑?

标签:深圳   中国   发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