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新安晚□ 本记者 方伟阳 本首席记者 章玉政

  

  
从凤阳县城往东,过临淮关,东南行至小溪河镇,小岗村很快出现在眼前。
30年前,18位勇敢的农民正是在这里摁下鲜红的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后,小岗人再次走到一个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整合土地、走集体之路,重新摆在他们的面前。
30年,一个婴孩已经成年;30年,一个大国已经崛起。30年来,一切都在变化,惟一永恒的或许正是改革本身。
小岗村处处是工地
2008年3月13日中午,50多岁的杨明吉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
友谊大道南北两边,好多人家正在将老屋拆除,修建新房,有的两层小楼已经初具雏形。
洋溢在春风当中的小岗村俨然成了一处大工地。“一百来户人家差不多有五六十户都在翻修或新建楼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告诉记者。
今年60岁的关友江年轻时讨过饭,是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十八户”之一。如今,他不仅是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
“家家户户都打算盖房子。”杨明吉告诉记者:“国家正在建设新农村,我们这里盖一栋小楼补贴两万块。”
杨明吉的家在友谊大道的南侧,那是一层楼的平房,“上面再垛一层,就成了两层小楼。”
这项工程大约花费三四万元钱,杨明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不过一下子拿出三四万元绝非易事,“去年儿子才结婚,年底又添了一个孙子,都是喜事啊,花了好几万块钱。”
条件好了,不住草房了。杨明吉颇生感叹。
眼前的小岗村仿佛成了一个集镇。不仅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垃圾填埋场,装上路灯的水泥路上还三三两两停泊着小轿车。不过,村东头满目的葡萄架、村西头黑压压的蘑菇大棚,告诉记者这里依旧是江淮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单干已经搞到头了
今年虚岁60的严宏昌永远忘不了30年前的那个冬天。
眼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严宏昌非常健谈,“那时候,想找18个人一起开会,非常难。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只能单线联系。”
“譬如说,我和你关系好,我就偷偷地动员你。你然后偷偷地动员和你关系好的人,无论如何不能将我暴露。”
就这样,1978年12月,“十八户”的当家人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摁下生死手印,分田到户。
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大获丰收,率先“摁手印”的严宏昌也处在了风口浪尖。“当时就给我定了性。说我拉社会主义的倒车,挖社会主义的墙脚。”
严宏昌不服气。他和公社干部说:“我一个农民,交售了粮食,对国家有贡献,就是光荣的。难道年年吃回销粮反而光荣?”
关键时刻,万里视察了小岗。万里说:“我支持你们!”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讲话,对小岗大包干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大包干从此走向全国。
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青年如今年近花甲。5个子女成家立业,“大儿子开了公司,小儿子出国读博士。”严宏昌感到很满足:“比3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不过,严宏昌也颇有遗憾:“过去这么多年,小岗村错失了好多发展致富的机会。”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分田单干的黄金时期,一家人起早贪黑一年就成了万元户。严宏昌说,“1989年,我家花了10万块钱盖了这个大瓦房。”后来就不行了,小岗走慢了。种地赚不到几个钱,顶多落点口粮。
单干搞生产是搞到头了,青年人开始外出打工。“全村大约七八十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关友江说。
“分田到户”还能一直沿袭下去吗?多少年后,很多小岗人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2008年3月12日,植树节。在小岗村西头的一片葡萄园里,全村老少聚在一起开了个会。
“除了外出打工的,差不多全来了。”关友江告诉记者,人很多,没地方坐,有人只好站着。
这次村民会议只讨论了一个话题:土地流转。
村里想得很清楚,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
在这次村民会议上,村里拿出一个方案: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统一平整,对外招租。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起厂子,村里人可以进厂打工,获得额外收入。
“至少80%的人同意这个方案。”关友江说。
小岗村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招商引资。关友江告诉记者,目前小岗村有一个养猪厂、一个钢结构厂,还有一个面粉厂今年也要投产。
这些工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小岗村让周边村庄很是羡慕,然而头顶着“中国十大名村”光环的小岗村,和全国其他名村相比,不论是产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不小差距。
种种迹象显示,在“分田到户”30年后,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小岗的未来在何方
“风正一帆悬!小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信手拈来一句唐诗。
在沈浩看来,小岗村走到了蓄势待发的节点上。最近几年来,小岗村不断改良葡萄品种,有600亩土地种上了葡萄;村里还发展养殖业,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沈浩介绍说,农村居住环境、基础建设已大为改善,“不仅摩托车、冰箱、洗衣机走进了小岗家庭,还有3户人家买上了小轿车。”同时,沈浩透露:“两年后,村民收入将达到1万元。”
这位从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支部书记的“城里人”告诉记者,2004年他第一次来到小岗时,路非常难走。虽然有过心理准备,一看到实际情况,沈浩心里还是非常落寞,“这些年下来,有时也很委屈,也流过几次泪”,不过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挂职3年期满的沈浩,本来可以回到合肥,却被村民们挽留下来了。“村民们再次按下手印,派代表到省里要求把我留下来。”
这一次摁手印,就像30年前“大包干”一样,小岗人又抱成了团一条心。
“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沈浩说,现在是小岗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候,小岗人有条件有信心通过集体合作之路,让腰包鼓起来。
小岗村的标本意义
2008年3月1日,小岗和周边的石马、严岗正式合并,“人口从4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
关友江说,小岗村现在谋划的集体合作之路,只是在原先的小岗村进行。“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考虑全面推广。”
从这个角度来看,“分田到户”30年后的小岗村,再次扮演着一块改革试验田、一个标本的角色。
而实际上,农村土地流转、走集体合作之路,正是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当前不断探索的一个宏大命题。
沈浩表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富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
当年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2000年担任过村委会主任,他也曾尝试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葡萄,发展农业,“土地流转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不过,严宏昌表示,走上集体合作之路,一定要妥善解决两个难题,否则就是回到30年前改革的原点,“一是集体化必须能产生更多的收益,二是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这不仅是小岗村再次改革必须面临的两大考验,同时也是中国千百万个和小岗村一样没有多少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广大农村,必须正视的问题。
采访结束路过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时,小溪河镇的一对新人正在纪念馆里拍摄婚礼外景。新郎邢正军说,“大包干不仅是小岗人的骄傲,也是凤阳人、安徽人的骄傲。”
新娘手捧红色鲜花,和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格外惹眼。这里,不仅记录着中国农村改革的30年历史,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农村的未来……

标签:一个   集体   合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