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子老母割肾,因欠费面临停药
在近日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中悲痛地看到,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一位65岁的老母亲王世英,为了救44岁患尿毒症的儿子张茂东,不得已取出了自己的一颗肾,移植到了儿子的身体里面。可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由于家庭困难,欠了医疗费,母子俩刚做完手术,就面临着停药。
笔者在屏幕上看到,小侠女王羲昨日再次走进了重症监护室发现,张大哥精神好多了,说话也有劲了。可张大哥旁边病床上的母亲却换成了别人。刚割完肾的老母亲到哪里去了呢?张大哥说,“我母亲到45病床了。我不让我妈着急出去,现在钱不够了。”
原来,张大哥的母亲为了省钱,昨天离开了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去了。可这么一挪床,老太太刚割完肾的身子更受不了了。“肚子两道口疼得受不了。疼得我揪心。也有点感冒了。什么都不能吃,四天了。”
“睁开眼睛,好好喘气。”“疼!”“那你怎么还笑了呢?”“我高兴的笑。”“你不觉得自己遭罪呀?”“不遭罪。儿子只要好好的,到死我也合眼了。”看着王羲在病房里和老太太的对话,直感到想哭。65岁老人,刚割完肾第四天就搬出了重症监护室,得知自己的儿子面临停药,忍着疼还说要爬起来要在医院当护工,给儿子打工挣钱,实在让人感动,母爱咋为啥这样无私伟大呢?
事实上,如王世英割肾救子的事并不少见。去年4月,湖南的一位朱姓母亲,将肾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同年12月,天津的一位母亲,也将肾脏捐给了15岁的尿毒症儿子。母亲捐肾给儿子,在经济上是最省的,一般肾源要等2-3年,一个肾脏需要20万左右,普通家庭很难承担。想来,为了救儿子,母亲做出割肾的决定并不困难,做娘的都会这样做。
只是,像王世英、张茂东这一家,为了治病已经把房子卖了。还因为欠费随时面临停药的可能。只见张茂东的妹夫孙志安说,“现在治疗吃药这方面,钱都没有。更别说后期治疗了。”就在昨天,因为欠费,母子俩差点停药!幸亏有不少人去医院捐钱。可母子俩术后的治疗费还差得远呢。
看着屏幕上的视频,不禁想起了近年来早就在坊间流传的民谣:“小病拖,大病挨,病危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过去农民病死在医院,现在病死在炕头”……尽管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破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但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公众的普遍感受。“保障无力,有病治不起,治病要变穷”。据统计,在农村需要住院而没有住的,达到41%;农村贫困户中70%是因病致贫。主要原因如卫生部官员所说:“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幅大于居民收入”。事实上,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更严重,是医疗保障最差的时期,甚至比几十年前还差。
何以至此?显然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改革的幌子,将事关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医院医药等部门一股脑推向了市场,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他们自然把救死扶伤放到脑后,“有病没钱别进来,受罪等死是活该”。虽然近年来国家似乎认识到了这种改革的弊端,正在力图予以解决。但犹如已泼出的水,打碎的镜,如何能在短时间收回来?即使把放出去的医院再收归国有,也难以收回认钱不守医德的心。
2006年,济南的千佛山医院就曾上演了一场人伦悲剧,一位患重病的母亲王文荣,被儿子抛弃在病房里,临走时只留下一封信,原因就是他们已经没钱再给母亲治病了。在痛骂儿子无情狠心的同时,也让人觉得,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能力足够强大,还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吗?显然,改变当前这种医疗保障局面,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改革无定式可言,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其最终原则应该是要确确实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切切实实地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救得了命。否则,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是人民的政府?!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