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建1000万套保障房,中低阶层能否摆脱房奴厄运
中国拟建1000万套保障房,中低阶层能否摆脱房奴厄运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发展理性。楼价与收入比率的疯狂拉大,只能让更多的社会中低阶层对它望洋兴叹。买房如同背负一座大山。在它的重压之下,不少的人失去了生命的快乐;同时,整个社会也因之而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房地产业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发展这一产业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为了通过操纵和抬高它的价格赚更多的钱,拉动自己的GDP和政府财政多增长几个百分点,以证实自己的骄人政绩;而应是为了社会底层百姓的安居,让更多的人有自己的房子住,实现这一产业产品的使用价值。
问题是有不少的地方一把手在这种产业的价值定位上都掉进了“钱眼”之中。在它们的政绩观中,通过这一产业赚更多的钱,把自己的GDP数据粉饰得更好看、更有助于自己的升迁,才是最大的硬道理。至于民生等其它方面的要求,都可以“顾全大局”地放一放。
自从一、二线城市的楼价飞涨引发全社会的诘难和愤怒之后,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重拳调控可谓就越发忙乎起来了。一会儿密集调研,一会儿出台政策。可结局又如何呢?经过近几个月的忙乎,房价有没有调控下来?没有,简直就是白忙乎。房价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依然在我行我素,依然在克隆着自己的价格刚性。通过开发商的囤积惜售与政府调控的装腔作势,中国的房价总是按照自己的价格刚性,不断地冲向更高的价位。这样的价位是保持开发商丰厚利润之所系,也更是拉高地方GDP与政府财政增长数据之所依。房地产绑架了这种政府的财政与GDP的增长,没办法解这个套。调控楼市,不过是政府迫于社会民怨,以自己的惺惺作态,糊弄糊弄一下自己的国民而已。开发商扮演着黑脸,政府扮演着白脸。它们清楚地很,抬高房价是两者之共命。所以,不要指望明年的房价能降下来,能够止住上涨的势头就不错了。
如果有足够的首付金购买现房,就不要再迟疑了。买一套自住,还是比较划算的。目前,政府正在通过通货膨胀和开发商的囤积惜售暗中催逼着自己的国民接纳这种高位的房价。在这种房价的向上刚性中,越是拖着不买,就越是不划算。今年50万不买,拖到明年再买,就可能要花60万。为什么购买房子能赚大钱,其因就在于此。面对这种屡调不降的房价,作为一国总理,也犯起了难。撼山易,撼这种下行阻力极大的房价难!调控作用仅仅在于暂时性地阻止一下这种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头,并没有能力扭转这种房价的向上刚性。只要没有什么过重的还贷压力,现在买房还是比较明智的。
通过这种供求自发调节的楼市,只能解决这种收入较高阶层的购房问题。它将失灵于社会的中低阶层,这些阶层的购房需要政府的救济和特供。
指望这种供求自发调节的楼市调剂好现有房产存量的有效配置与使用价值的实现问题,这是历届中国政府所持续犯下的一个最大失误。产生这种失误,其根在于中国的权力精英对市场经济作用与效能的一知半解。市场不是万能的。它的自发均衡与需求调节,在那些较刚性的需求中就不再怎么灵验了。比如,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需求,就是这样一种刚性的东西,无论价格怎么飞涨,这种需求在量上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这样的需求是价格所紧缩不下来的。
农民工对返乡过年的车票需求,也是这样一种较刚性的需求。每一年的春运,发改委都想通过这种车票的涨价来紧缩这种返乡过年的需求,以此缓解铁路的这种超负荷运输。可几乎每一年缓解这种铁路紧张运输的计划都是落空的。无论票价怎么涨,也还是阻挡不了农民工的返乡过年,需求量一点也没有紧缩下来。通过这种铁路运输的紧张供给,涨价的动议通过了,铁路的春运增收了,而农民工却被狠狠地盘剥了一把。这说明了什么?价格并不是紧缩需求的万能钥匙。对于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需求,价格的紧缩作用是失灵的。中国的权力精英总是执迷于这种市场价格的万能调节,以为只要抬高价格就能把需求紧缩下来。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反比关系,仅仅在那些非必需的消费需求中才是灵敏的。比如上调汽油价格,有车一族就可能减少它的日常消费需求,寻求其它更经济的替代办法。如果换成生活必需品,比如米面油,则无论怎么上调价格,它的消费需求也是紧缩不下来的。面对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节减其它方面的开支和需求。
所以,中国的权力精英不去千方百计地增加产品的供给,而老是想通过价格和信贷对需求的紧缩作用调节这种楼市存量的需求配置与价值实现问题,这实则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阻止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头,增加它的供给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当然,也还可以采取转移需求的办法。需求减少了,供求就会自动地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重建起自己的均衡。
解决社会不同阶层的住房问题,中国的权力精英们必须采取这种多元化的战略。高收入人群的自购房交由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中低阶层的住房则通过政府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培育进行救济。政府要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战略,有区别地保障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能买起房的就买,不能买起的就租。只有把这种商品房市场上的庞大需求,通过这种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政策的救济转移到这种更划算的廉租市场上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率才可能通过这种需求的自发紧缩和有序转移而尽快地回落下来。更多的需求都被转移到这种更划算的廉租市场上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不直线地下跌起来,那才怪呢!
从这一点上看,政府每每通过自己的组合重拳打压开发商的囤积惜售以及社会资金的投机炒作,这都是什么治本之策。真正的治本之策就是这种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培育。培育这种专门救济社会中低阶层住房需求的廉租市场,这应该是中国房地产业一个较长期的发展战略。富人买房、穷人租房,这就是解决中低阶层不堪房价重压而沦为房奴的一条正道,也更是释放中低阶层消费需求、解决中国内需长期不振的一条正道。
从此以后,中低阶层不用再为买房自住犯难了,它们可以选择更经济、更划算的租房途径解决自己的住房需求了。被这种房价重压所紧缩起来的需求,又会通过这种低廉的租房自住途径而重新释放到中国的经济体中,由此而拉动其它非住房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伴随这种需求增长的将是更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中国内需不振的魔咒也将由此而解开。
征收房产税、抬高二三套购房的首付率等组合调控,这只能暂时性地挤兑出一些楼市中的投机泡沫。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头,不能老是在商品的流通、消费环节上想办法。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扩大性的再生产,增加政府保障房的有效供给,在房地产业上开辟第二战场,即面向中低阶层的廉租市场,通过廉租政策的救济,把更多的中低阶层吸引到这种更划算、更实用的廉租市场上来。只有把这种庞大的需求转移到廉租市场上来,才可能催生出这种房价下行的压力。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政府终于认识到了这种房地产业的发展正道了,并试图通过这种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培育,解决社会中低阶层越来越迫在眉睫的住房问题了。
据“北京12月3日电,2011年中国保障房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将高达1000万套,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2.4%。以此计算,2011年保障房住房工程投资或将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而计划新增的420万套住房中,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这预示着保障房建设的黄金期即将来临。”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政府确实在采纳这种多元化的战略,解决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住房需求问题了。千千万万的社会中低阶层家庭都要感谢党的这种英明啊!
其实,也早就该这样做了。中国的房地产业本就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通过高价位的商品房市场拉动GDP和政府财政的合意增长;通过救济性的保障房和廉租市场满足中低阶层的住房需求。社会各个阶层都能通过这种多元化的途径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整个社会才可能摆脱这种房价的重压而相互和谐起来,千千万万的人才可能摆脱这种房奴的厄运而重新找回生命的快乐和破灭的理想。
买得起的买,买不起的租,中国的房地产业必须坚持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两条腿走路。
目前,以高收入人群为消费对象的商品房供给已经严重地饱和了,它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到长期的停滞之中。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必须更多、主要地指向这种政府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开发上。这个牛耳必须紧紧抓住。如果这种政府保障房的增供能够以每年1000万套的速度搞下去,更多的中低阶层才可能不再为自己的住房犯愁,才可能通过自己的租房而过上轻松愉快的生活。
让更多的人沦为可怜的房奴,这应该是政府的一种悲哀,也更是对其为民职责的离经叛道。记住这一点吧,切实抓好这种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开发,这才是未来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条正道,它将承载着社会底层亿万人民的住房希望。
总之,中央明年拟投资1.4万亿人民币建1000万套保障房,这将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起点。只要把这种产业的主要投资连续性地用于这种保障房的增供和廉租市场的开发上,中低阶层摆脱这种房价的重压以及房奴的厄运,也许是真的有点指望了。
2010年12月21日 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