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云淡水暖:也说为什么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也说:为什么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

  

  

  

   云淡水暖

  

  

  

  

  

  新浪博客栏目的编辑,每天会用大字标题推出一篇重点博文,当然是五花八门,草民猜测,重点推荐的关键是话题要热门,而以新浪一贯的价值观取向,像叶永烈为小山智利喊冤那样的的文字,就很能聚集人气,草民有一次点进去看过,浏览者数以十万,回复者数以千计,叶先生被无数恶毒、不恶毒的语言咒骂、驳斥,草民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叶先生可能被痛骂而快乐着,毕竟有那么多人在看热闹,消解了叶先生的落寞心理,二是新浪网获得了宝贵的流量,毕竟门户网站是靠流量吃饭的。所以,有一段时间,叶永烈先生连续推出相关博文,新浪连续推荐为重点,网民连续大骂不已,很是皆大欢喜。

  

  

  

  今日(11月14日),草民上班休息时扫了一下,见到今天编辑推荐的重点博文题目是“为什么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草民对其中的3个关键词:“许多”、“百姓”、“真诚”感到很有意思,怎么判断是“百姓”在“怀念过去”?怎么衡量是“许多百姓”在“怀念过去”,又如何知道这种“怀念过去”是“真诚的”。因为按照目下媒体热烈的30周年专题,大小内容,都以“过去”作参照物,过去怎么怎么么不堪,现在怎么怎么辉煌,“许多百姓”的感悟从何而来呢?

  

  

  

  博主名叫石述思,博客冠以“老石说”,检索一下,“《工人日》要闻版主编、资深媒体策划人,”,且业绩也骄人:央视对话、经济半小时、大家、艺术人生等栏目、央视财富论坛、APC、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的策划及总撰稿,北京电视台名牌栏目身边的前期策划以及长期担任东方卫视名牌谈话节目头脑风暴总策划之一。多次担任凤凰卫视及地方电视台谈话主要嘉宾,以及环球企业家等商业杂志年度活动的评委。那么,石述思先生的价值取向和话语平台,基本可以框定了。

  

  

  

  看石先生的描述,是11日晚上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名人堂》节目的录制,估计是作为嘉宾或“名人”受邀,谈论的话题“有些悲凉”,是关于企业裁员的。石先生描述了回家时与出租汽车司机的对谈,有感而发,所以情节,“真诚地怀念过去”者,是那司机师傅,“正确导向”者,是石先生。对话敬录如下

  

  

  

  司机:【还是过去好呀。我记得小时侯我们的社会简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遇到困难大家彼此之间都热心帮忙,哪像现在,不害你就够意思了。…】

  

  

  

  石先生导向:【过去穷呀,挣得少呀,生活也单调呀。】

  

  

  

  司机:【您以为现在普通人不穷呀,10年前我挣四五千,现在也就两三千,而且每天拉活超过14个小时,可物价年年涨,孩子学费年年涨,根本不够花。】

  

  

  

  石先生导向:【过去挣得更少,工资几十年没变过。】

  

  

  

  司机:【但那时侯看病国家管,房子单位分,退休也有人管,孩子上学也不用花太多钱。再说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也没有这么大差距呀。】

  

  

  

  石先生导向:【可是那时是计划经济,有权力的人照样活的很不错,照样有鱼有肉,穷人买东西全要凭票,不仅买不起,还经常要啥没啥。】

  

  

  

  司机:【可是那时也没今天这么多贪官呢。刘青山、张子善才贪了一万多就被毛主席给毙了,他们还是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呢。】

  

  

  

  石先生导向:【你必须承认现在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不少。】(注意,用“必须”俩字儿了)

  

  

  

  司机:【但我还是觉得过去更幸福。】(对“必须”不屑)

  

  

  

  石先生总结:【他最后说这番话时眼神充满着对遥远的已逝岁月的憧憬。我不完全认同这个善良热情的司机的观念,但我深深地被他对过去也就是改革开放前及初期的真诚怀念触动。】

  

  

  

  一个司机能够代表什么呢,石先生判断了一下“他们代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他们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没有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普通百姓。”,看来,石先生所在的精英阶层也认识到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不太买他们话语的账的现实,所以被“触动”了。

  

  

  

  但精英阶层的视角是不一样的,石先生以吴敬琏大师的观点立论【吴敬链先生最近反复提到的三种反对改革开放的力量: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一种是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这三种力量都在影响和争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的支持。他们是群众基础。】,然后下结论说【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都明白: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问题根本不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没确立带来的。但广大公众普遍不知道。】

  

  

  

  原来,在吴敬琏大师们为代表的精英阶层眼里,“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的“为什么”,是“上当受骗”,受谁的“骗”呢?“三种力量”,而这“三种力量”却像堂吉诃德大战的那架“风车”一般荒谬。

  

  

  

  其一,“许多老百姓”对“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们,恨之入骨,通过“转制”吞噬国有、集体资产,强行使数千万职工下岗失业,砸掉人家饭碗,为自己腾出获利空间的的就是这帮人,老婆儿子办公司,闷声发大财的还是这帮人,“许多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怎么可能成为这些人的“群众基础”呢。

  

  

  

  其二,什么叫做“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这些“残存实力”的现实形态在何处,现在,所有的平面、视频、音频主流媒体上,哪里有半句为“计划经济”说好话的声音,“计划经济”就意味着贫穷、懒惰、落后,这是30年来反复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皇甫平…们所描述的特征。而具有“计划经济”的经济实体,基本无存,“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没有计划经济的基本平台,何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这些“残存实力”吃什么?喝西北风?

  

  

  

  其三,“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从何说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旗帜已经飘扬了30年,“既要效率,也要公平”的说法是最近的事儿,原先的“兼顾公平”所表达出来的“片面”恐怕更为严重吧。还有,怎么会“片面强调公平”者就变成“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了呢,“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居然与“片面强调公平”的划为一类,就是说制造了最大的不公平的,与坚决“激进”地反对不公平的,居然一党,简直啼笑皆非。

  

  

  

  看来,在“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眼里,“广大公众”有些“愚笨”,居然不知道“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问题根本不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没确立带来的。”,但是,“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也许应该听说了,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来的“两房”(房利美、放低美)救赎方案,被美国卡托研究院(Cato Institute)中国问题专家詹姆斯·多恩(James Dorn)斥责为“裙带资本主义”,就是说,在美国国会两院中,“两房”有太多的“裙带”,“是因为为了赢得国会议员支持并保持它们的特权地位”。美国算不算“彻底开放”的?美国算不算“法治的市场经济”。

  

  

  

  草民以为,石述思先生很大可能性是把自己划入了“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之列,或者至少是“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拥趸,也许,石先生所遇到的那位司机师傅,并非“大多数百姓”中的“大多数”,但是,偶尔的一次对话,“有良知”的就被“触及”了一下,进而马上联想到“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这说明,尽管石先生代表“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在主流媒体上策划了许多许多正确引导的话题、节目,但是还是对民众的状态不怎么摸底,或者说,“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隐约有些“惶恐”,尽管站在主流平台的聚光灯下,总觉得底气不足。

  

  

  

  所以,才有了关于“三种反对改革开放的力量: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一种是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这三种力量都在影响和争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的支持。他们是群众基础。”,也许,“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确实觉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是一个可观的“群众基础”,但是,怎么说服这些普通观众,他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和“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利益不受损或者少受损是合理合法的呢。

  

  

  

  不过,“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关于“广大公众普遍不知道。”的论断令人不敢苟同,都30年了,关于怎样才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反差的判断,并非“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专利,广大公众有眼睛、有耳朵、有大脑,不要总是以为站在高台上的就是“诸葛亮”,广大公众都是“刘阿斗”。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在镜子中看到不同的侧面,所谓“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并不全面,事物不是如此地绝对的,如果“过去”的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值得“怀念”呢,就像“过去”的一些极端的、不好的东西被扬弃一样。比如,过去的牛奶中、鸡蛋中、鱼虾中,就不含三聚氰胺,这几样被“怀念”一下,未尝不可。

标签:过去   先生   怀念   许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