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历史发明家”袁腾飞!
在不久之前,咱家从网上看到,袁老师您的某本书,也同样见到网络上无数人追捧。咱家就感到很好奇。
之后,咱家也愿意成为您的追捧者。因为,咱家看到网络上对此书评价甚高。这样便使得咱家对袁老师的那本书产生了拜读的愿望。故此,咱家便开始翻阅这本书。
咱家会宋史,于是便先翻到袁老师所写的宋史部份。结果,让咱家吃惊的是,袁老师居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历史硬伤。每处历史硬伤都是常识性错误。
坦诚的说,有的错误确实使得咱家感到惊讶,似乎不像是在一个历史老师身上应该发生的事情。且不说对相关史料如何广泛搜罗,仔细消化,就是连今人早已提供的研究成果,也未注意吸收利用。以下是从袁老师某书中看出的几处历史硬伤,咱家列举数处,与诸君共勉。顺便七问“历史发明家”袁腾飞老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袁老师发明并且创造历史的呢?稍后答案为您揭晓!
一问!袁老师语:“杨业兵败被俘,关在昊天塔,绝食殉国而死。”
敢问袁老师,您所言的昊天塔是什么东西?您能解释一下吗?还有,您觉得戏说之言也可信之?什么是正史,什么是戏说。袁老师,您是否知道呢?
事实上,杨业根本不是死在什么昊天塔,那完全是戏说之言罢了。《宋史杨业传》有所记载:“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么一说,杨业根本没有死于昊天塔。这或许是袁老师将戏说当作正史来说的一次低级错误。咱家感觉,如果袁老师您能够多多了解一下宋史,看看人物列传。那么,相信袁老师也就不会将戏说与正史混为一谈了。更不会发明出如此雷人的说法。
不可否认,戏说上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儿,不过,这是在讲正史,如果历史要是多出了像您这样的“历史发明家”,那么,咱家可以感到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悲剧啊。
二问!袁老师语:“三川口之战宋军是10万人,全军覆没,三统帅都被活捉了。好水川之战宋军也是10万人,全军覆没,主帅任福战死。”
敢问,袁老师,这三川口之战,宋军真的有十万人吗?袁老师不知道是如何考证的宋军兵力数量。不过,咱家到是从《长编》中卷一二六,康定元年正月。《九朝编年备要》卷十一。《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卷二八八,《范雍传》、魏泰《东轩笔录》卷九中都以两万人马为主。所以,咱家颇为好奇,袁老师所考究的十万宋军究竟是如何考究而来的呢?莫非又是袁老师自己发明出来的?
还有,好水川之战,袁老师不仅又一次考究错误兵力,而且又来了句全军覆没,究竟是不是袁老师考证的那样呢?这一次,宋军的战斗的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阵亡数目则有5种重要史料可以证明,《宋史夏国传》一万三百人阵亡,而《长编》则是六千余,《宋史本纪》的《任福传》则说六千余,《温公笔记》野史说阵亡六千七百。
可以说,不论是阵亡多少人,这跟袁老师所说的全军覆没还是有所差距,或者说袁老师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全军覆没?历史这东东是需要史料考证,而不是随意让您来发明创造的。
三问!袁老师语:“金军二次南下,赵构主动请缨去金营议和,走到半路,被人拦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招兵买马,起兵勤王,招来军队也不去勤王。”
不错,赵构确实打算第二次前往金营,也确实被老百姓拦下了。但是,拦下之后呢?就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招兵买马?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甚至有点荒诞不经的味道。
事实上,《宋史》第二十三《钦宗本纪》上面写的很明确“己酉,遣冯澥、曹辅与宗室仲温、士讠布使金军请和。命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速领兵入卫。”
这则说明什么?康王赵构并非以自己名义招兵买马,而是经过他老哥宋钦宗的首肯才以兵马元帅自居,从而招兵买马组建勤王之师的。
如果,这还不能证明袁老师在此犯下的错误,那么,咱家这里还有两条无可辩驳的依据。
首先,请观之《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闰月,耿南仲驰至相,见帝致辞,以面受钦宗之旨,尽起河北兵入卫,帝乃同南仲募兵勤王。初,朝廷闻金兵渡河,欲拜帝为元帅。至是,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复申元帅之议,尚书右仆射何拟诏书以进,钦宗遣阁门祗候秦仔持蜡诏至相,拜帝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
其次,请观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己酉,遣合门祇候秦仔等八人持亲笔蜡书缒城诣相州拜王,河北兵马大元帅赵甡之遗史载,帛书云:“奉圣旨访知州郡纠合军民共欲起义,此祖宗涵养之俗天地神祗所当佑助,檄到日康王可充兵马大元帅同力协谋以济大功。”
最后,由此可见,以上三条史料都说明康王赵构是并非是自己招兵买马,故此,袁老师此处的错误,实在给人一种满口胡说的感觉。
有的时候,希望袁老师能够明白,发明东西很高尚,很无私。但不需要在历史上做文章。否则,历史事实又该如何而来呢?
四问!袁老师语:“义军里面最著名的是八字军,据说,结营联寨100多处,发展到70多万人。当然他毕竟是人民武装,跟正规军可能还有差距。八字军的70多万人,每个人在脸上刺着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
我不禁感到可笑,甚至于苦笑。咱家要问,袁老师这七十多万人马的概念是从何而来?
《宋史•王彦传》:“金人以为大军至,率数万众薄彦垒,围之数匝。彦以众寡不敌,溃围出。诸将散归,彦独保共城西山,遣腹心结两河豪杰,图再举。金人购求彦急,彦虑变,夜寝屡迁。其部曲觉之,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无他意。彦益感励,抚爱士卒,与同甘苦。未几,两河响应,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皆附之,众十余万,绵亘数百里,皆受彦约束。金人患之,召其首领,俾以大兵破彦垒。”
上面明明只写着十余万人马,而袁老师又何故将十余万改为七十多万呢?如果觉得这条史料还不够充实,那么,请再看《三朝北盟会编》198《卷王彦行状》中:“我曹所以弃妻子冒百死以从公者,感公之忠愤期雪国家之耻尔,今使公寝不安,席我则非人乃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诚节。公益自感厣大布威信与士卒同甘苦。未几两河响庆招集忠义民兵首领,如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一十九寨人十馀万众”
这说明什么?莫非袁老师真正成为了历史发明家?很多事件、结果都是袁老师一手发明出来的?
五问!袁老师语:“结果现在岳飞的部队居然被称为“岳家军”,你不是“赵家军”这个就太可怕了,两家人能好吗。而且岳飞的部队“岳家军”占了宋军几乎一半,宋军当时40万,“岳家军”就占了20万,要造反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请袁老师认真详细的摸一下以下这些史料。否则,闹出了笑话可就不好了。《要录》卷137绍兴十年七月乙卯及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 卷19《赴桂阳军拟奏事札子第三》,《云麓漫钞》卷7,罗大经《鹤林玉露》乙 编卷2《旌忠庄》。
岳家军,本是南宋初年的一种来自民间的称呼。然而,分隶属于张俊的,则是张家军、分隶属于韩世忠的,则是韩家军、分隶属于刘光世的,则是刘家军、分隶属于杨沂中的,则是杨家军。那么,请问袁老师,这高宗赵构的禁卫部队都姓杨了,他怎么不急呢?
而后,袁老师所谓岳家军有了二十万人马?咱家就觉得万分奇怪。岳飞何时有了二十万人马?这不胡说八道吗?!岳飞何来二十万人马?不知道袁老师是否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出处呢?这史料又是从何而来?
咱家斗胆给袁老师亮出几条史料来看看,也不知道是咱家没摸过史料,还是袁老师没摸过史料?
首先,《鄂国金佗稡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上说:“故少保岳飞倾提十万之众,留屯沔、鄂,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勋。”
其次,《三朝北盟会编》卷206载岳飞入狱后说:“吾尝统十万军,今日乃知狱吏之贵也!”
最后,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7载:“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当百。”
在此,啥岳家军不是赵家军就太可怕以及岳家军兵力在二十万左右的说法,更显的荒诞不经。咱家可以有理有据的断言,岳家军的称呼是来自民间,且并不是岳家军这一种称呼,也有韩家军、张家军的称呼。至于岳家军的兵力,咱家认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那么,袁老师虽极力加以辩解,那面对史料的佐证,袁老师的辩解似乎也是枉然的。
六问!袁老师语:“有一次上朝,他跟皇上说,早立太子,东宫虚悬不好。皇上还不到30岁呢,春秋正盛,着什么急立太子?皇上非常不高兴,说这种事不是你应该说的,你武将不该管这个,宰相都不管这事你管得着吗,打你的仗去。岳飞一听,你不听我的,爷不玩了,退休回家。”
首先,岳飞辞职不干主要在《宋史》《高宗本纪》中出现:“夏四月癸巳,筑太庙于建康,以临安府太庙为圣祖殿。戊戌,修浚建康城池。丁未,岳飞乞解官持余服,遂弃军去,诏不许。戊申,日中有黑子。庚戌,以张浚累陈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遂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实监其军。壬子,张浚如太平州、淮西视师。庚申,以信阳军隶京西路。罢淮南提点司,东西两路各置转运兼提点刑狱、提举茶盐常平事。”由此证明,是绍兴七年四月份,这是岳飞辞职的时间。
其次,在《高宗本纪》上还说:“六月辛卯朔,改上惠恭皇后谥曰显恭皇后。岳飞入见。壬辰,命岁辰戌月祀大火,配以阏伯。乙未,罢江、淮营田司,令诸路安抚、转运司兼领其事。丙申,以《重修神宗实录》去取未当,命史馆复加考订。丁酉,岳飞引过自劾,诏放罪,慰谕之。戊戌,命刘锜兼都督府咨议军事,率兵戍庐州。乙巳,沈与求薨。召王德以所部兵赴行在。遣吕祉如淮西抚谕诸军。丙辰,诏吴玠、李迨共议四川经费,赡军恤民。岳飞复职。”这无疑证明了,岳飞复职的时间是绍兴七年六月份。
而岳飞的建议立储时间则是绍兴八年,《鄂王行实编年》卷五系于绍兴八年秋(按为九月岳飞入觐之时)。
更何况,《续资治通鉴》卷118赵构与岳飞对话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而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记载:“起复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以亲兵赴行在翌日内殿引对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人无知者及对风动纸摇飞声战不能句。上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色落而退,参谋官薛弼继进。上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由此看来,岳飞是辞职在先,而建议立储在后。两个事情不能混为一谈。袁老师把这个次序搞颠倒了,所以立论不成立,属于戏说。
七问!袁老师语:“当然灭金的时候宋军主要给人送粮,就干点这个。”
请问,袁老师您是否有读过宋史?如果没读过最多是水平不够,但如果读过而这样说。那么,实在让咱家为孟老爷子感到悲哀。请袁老师认真看看《宋史》可否?下面是《孟珙传》:“端平元年正月辛丑,黑气压城上,日无光,降者言:“城中绝粮已三月,鞍靴败鼓皆糜煮,且听以老弱互食,诸军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斩败军全队,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众。”珙下令诸军衔枚,分运云梯布城下。己酉,珙帅师向南门,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将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万众竞登,大战城上,降其丞相乌古论栲栳,杀其元帅兀林达及偏裨二百人。门西开,招倴盏入,江海执其参政张天纲以归。珙问守绪所在,天纲曰:“城危时即取宝玉置小室,环以草,号泣自经,曰‘死便火我’,烟焰未绝。”珙与倴盏分守绪骨,得金谥宝、玉带、金银印牌有差。还军襄阳,特授武功郎、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统制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孟珙老爷子若是知道你如此“歌颂”他。把他“发明”成了个运输队大队长。估摸着孟老爷子八成要在棺材里面哭泣起来的。
以上便是袁老师的多处历史硬伤,咱家在此更正一下,顺便与诸君共勉!当然,学术争鸣,贵乎各抒己见,袁老师您完全应当表述己见。但将己见作为一种“发明”,只怕咱家有些不同意您的观点。您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了。
既然,袁老师的这些论述不见于我们已知的所有可靠史料,那我就在想:莫非“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历史发明学?
历史方面贵乎不同意见的争论,您有不同的看法,恭请您商榷、指证。此外,咱家必需重审,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您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不丢人,然而,不懂装懂才丢人。
也许,咱家以上之言有冒犯之处,不过,确实句句实话。祈求原谅,但咱家对袁老师的态度还是真诚的,先生也是喜好宋史的人,咱家愿与先生多多商榷、指证一些历史硬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