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批评贱卖农行可能推后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传农行可能推后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每经记者 王涛 发自上海 [2008-7-15 ]
昨日《南华早报》援引不具名人士的消息报道,因舆论批评其他国有银行向海外投资者低价售股,中国农业银行可能推后在其首次公开售股(IPO)前,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计划,并且IPO可能最早于明年初进行。
农行称未获“推后”消息
昨日,农业银行总行新闻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农行上市正在顺利推进中,但并未获悉报道中所提到的消息。农行上市的方案还在论证,在方案尚未获批的情况下,后续工作还无法确定。
农行副行长杨琨5月份曾在上海透露,农行正围绕股改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有望在近期内完成注资、剥离、挂牌等一系列工作,进入IPO。
国有银行改制从一开始就受到“贱卖论”的困扰,尤其是美国银行在行使入股建行时的巨额期权的时候,贱卖论再次甚嚣尘上。
7月6日由中国社科院和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上,数十位学术精英集体反驳“贱卖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不同时间、不同状况的资产价格不具有可比性。
农行成“贱卖论”新焦点
国有银行究竟有没有贱卖?这一争论一直争论不休。当年工行亦曾因为受“国有银行贱卖论”影响,向高盛提出加价,最终使高盛多付出了8000万美元。而四大行中惟一尚未改制的农行成为双方争论的下一个焦点。而《南华早报》的报中也称因为国有银行向海外投资者低价售股而推迟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建议农行未来并不一定非要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而是首先应该向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开放。”知名经济评论员余丰慧认为,农行的股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路径。
余丰慧认为相比那些已经改制的国有银行,农行的盈利其实更多,根本不需要再吸收外国战略投资者。不过,太平洋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李伟平认为,从单纯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角度而言,应该是利大于弊。首先是能够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更重要的是,国内银行可以学习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以及金融创新的能力。
李伟平认为,海外战略投资者在内地银行业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不是得益于这两年的牛市,可能并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