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建设是绝然对立的吗?----对徐崇温先生的不同意见
革命与建设是绝然对立的吗?----对徐崇温先生的不同意见
回延安
革命与建设不是绝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继续革命与建设,也是这样。至于在革
命进程中,在继续革命进程中,出现一些“左”的和右的错误,不是促进了而是扰乱了建设,那是毫不奇
怪的,甚至也是不可避免的,谁能要求在一场伟大的革命和继续革命中不出现一些“左”的和右的错误与
偏差呢?难道徐崇温先生自己就是一贯正确从无偏差的吗?显然不是嘛。
因此,以在革命进程中,在继续革命进程中,出现一些“左”的和右的错误,不是促进了而是扰乱了建设
为借口,全盘否定革命和继续革命,那不是共产党人的做法,那是国民党的做法,那是走资派、资改派的
做法。
不错,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其思想框架的确是如徐崇温先生所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实行“第二次结合”,这个“第二次结合”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恐怕不能这
样说。因为主席明确地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引文见《徐崇温: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下同)。就是随后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
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也不能说明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是什么“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因为很明显,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护和发展的生产力决不会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买
办资本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占有的生产力,而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
义革命不正是这样做的吗?而要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就必然要抓革命、促生产,革命与生产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完整的革命与生产相互促进的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路线,而不可能是什么
片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也就是说,主席的路线,阶级斗争是手段,促生产发展、促新生产力的获得进而彻底战胜帝国主义资产阶
级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是目的。手段和目的是相统一的,也就是革命和建设、斗争和
生产是相统一的,而不是绝然对立的。
生产力总是具体的生产力。没有孤立的抽象的生产力。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在手推
磨时代,生产力具有封建主义性质,在蒸汽磨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甚至智能机器人时代之初,生
产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或者说,具有资本家阶级性质。
前苏联和中国,在其社会主义时期,其社会生产力作为没有资本家的却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生产力,也都
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资产阶级的局限。所谓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这样的生产力,就是这样的带有资产
阶级性质的生产力,共产党人发展这样的生产力,不以阶级斗争为纲行吗?不抓革命行吗?不行!那一定
会走到邪路上去!就是按照邓小平的标准,“十个如果”,现在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几十年来的实践不
足以证明这一点吗?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真理,如今的惨状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真理。
要知道我们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客观上带有资产阶级性质,主席正是触到了这一点,才毅然放弃了
八大那个浅薄庸俗到了极点的“主要矛盾”提法。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度使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但是,客观上的生产
力所带有的资产阶级性质和帝国主义的存在,决定了资产阶级而且是最坏的附庸的资产阶级在新生的社会
主义国家里还有重新产生的可能。如果不以阶级斗争为纲,如果不抓革命促生产,如果对仍然存在的特权
和法权不加以限制,则经济建设必然会走到邪路上去。
共产党人可以搞没有资本家的却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不可以搞“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
工业”?如徐文所说,在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新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问题上,针对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上海出现“地下工厂”的情况,毛泽东在1956年12月7日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
指出,上海出现地下工厂是“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
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又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
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把“这叫新经济政策”。
可见,新经济政策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阶级斗争为纲,放弃了这个纲去搞新经济政
策,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而必然是资产阶级右派买办资产资产阶级的新经济政策。
即使在主席还没有明确提出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主席也不存在徐崇温先生牵强附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的思想,因为很明显,主席从来没有片面地提过单独地强调过什么“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总是“经
济、技术、文化”并重的,并列的。因此,在毛泽东的思想中原本就没有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框
架,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框架提出后,这一思想框架也不是什么改变了毛泽东探索的方向,也不是意
味着什么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入了歧途。
恰恰与徐崇温的论断相反,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提出,抓革命促生产路线的确立,正是主席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不断发展成熟的表现。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为毛泽东主义的标志。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别的,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促新生产力的获得。
背离了这条道路会是什么下场?就是今天这样的最坏的附庸的资本主义下场。就是环境资源大破坏,两极
分化到极点,民族矛盾大激化,阶级矛盾似火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