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砸出来的风险
四万亿砸出来的风险
2008年11月初,政府公布了10条经济刺激措施,宣布09、10年两年内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维持GDP年8%的增长目标。投资执行的原则是:快、重、准、实。投资速度快并不难办到,但投资力度是否足够、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投资效率是否够高却令人担心。此次危机显然是建国以来所遇到的最没有准备的一次巨大挑战。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占到GDP的38%,贡献GDP的约25%。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尽人皆知。然而,根据海关总署于2008年12月10日发布的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开始显示对外贸易的下滑。11月份出口1149.87亿美元,同比负增长2.2%。而更大规模的贸易下滑还在09年的第一、二季度。在此背景下,拉动内需是最有希望的措施。然而,面临收入下降、失业威胁,中国百姓已经开始削减消费,拉动内需的重担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政府的肩膀上。
4万亿的投资有六个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具体的分配如下:
1)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是 2,800亿元
2)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大体是 3,700亿元;
3)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的投资是 18,000亿元;
4)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投资是 400亿元;
5) 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是 3,500亿元;
6)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投资是 1,600亿元;
7) 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的投资是 10,000亿元。
从投资结构上来看,直接关系民生的投资,主要是保障性住宅和医疗卫生,占到不足10%。大量的投资用在铁路、公路等基础公共设施上。本轮投资计划显然还没有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看做此轮投资计划的重点,而是希望在产业链较长的行业内重点突破。但是,如果投资不能最终刺激老百姓消费,投资的效果难以维持、投资的质量也有相当的问题。四万亿计划提出是在我国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此后,危机不断加重。4万亿够不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快速判断和解答。
4万亿的投资能够拉动GDP增加多少?据部分经济学家估计,在正常年景,1元的投入将在来年带来0.5元的收入,也就是带来额外8000万的国民收入,将增加GDP两到三个点。从而保证GDP8%的增幅。显然,这是一个理论值。然而大家都清楚,在萧条时期,因为预期的下降和微观经济体面临的严峻外在压力,乘数效应会大打折扣。另外,高要素价格,如土地金等,会否使本意用于刺激经济和拉动需求的投资转一个手又回到政府手中,巨额资金的相当部分仅仅是在不同的政府和部门之间做了个重新分配。
最后,投资的有效监督该如何办?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国家冒了引致大范围贪污腐败的风险。虽然国家制定了“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的原则,并且在项目决策、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调度协调等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充分发扬民主,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扎实做好新增中央投资的组织实施,但效果难以乐观。庞大的资金一旦在政府各级机关和单位流转下去,业以建立的或明或暗的灰色纽带就会高效率地开始工作。四川地震捐赠款尚且有人敢于贪污,更何况对雪片般飞舞的大大小小的工程款项。而要建立有效监督,在短期内政府也是有心而无力。这么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投资在短时间内迅速铺开,建国以来还是头遭,规章制度和监督机构的缺乏使监督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决策当局还需要对地方政府操纵统计数据的可能性保持警惕。资金的使用需要干净,用于国家决策的经济数据更需要干净。
所以,从投入的整体力度、结构、效率三个方面来看,四万亿投资的风险非同小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