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把三十年的历史回顾改为六十年的历史回顾
建议三十年回顾改为六十年回顾
中国共产党的在公元一九四九年开始了对中国大陆的执政.毛泽东之后到现在的三十年只不过是个历史的转折.但执政者还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只不过是对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前三十年的否定.
如果要把这两个三十年隔裂开来,那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合法性.因为,中国现在还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党领导,如果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善,那么就成为一个政党推翻另一个政党,或者说是一个政党和平演变为另一个政党.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开始,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把前三十年与后三十隔裂开来,我们现在从事的一些主要的社会事业将没有一个完整的从开始到成功的过程.没有一个从理论能说的通的说法.从农村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到大规模的工业基础建设.都有举不完的事例.下面就随随便便举例说明:
1. 比如最近公安部周永康号召向全国推广,也就是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搞起来的诸暨枫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验.就是一个六十年回顾的例子;从毛泽东六三年的批示推广到现在已四十五年,可见,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的.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浙江省委24日在浙江绍兴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周永康强调,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认真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坚持抓源头、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在全国推广。“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是“枫桥经验”的形象概括。
2. 杂交水稻的推广时间表:
杂交水稻从发现研究与推广,时间夸度也是很大的,要总结改革开放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不能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所以我们在回顾时也不能只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三十年.杂交水稻就是一个例子.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怀着好奇的心理,第二年春天,他把收获的这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表明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很有耐心,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试验。
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在稻田里惊喜地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杂志发表,首次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培育杂交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攻城拔寨
1970年11月23日,根据袁隆平的指导,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如获至宝,因为这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成为现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杂交稻培育已经宣告成功。
这一年,已是袁隆平当“农民”的第9个年头!
趁热打铁,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大田生产试验。看着试验田比周围水稻植株高出一大截,袁隆平心里格外高兴,似乎看到了杂交稻增产的绝对优势。然而,1个月过后,他的算盘再次落空了,试验田水稻“只长草,不结谷”。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可惜人不吃草,要是人吃草,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太可观了!”
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
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
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
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3. 中国航天工程时间表:
当我们在为中国航天事业欢呼的时候,我们的回顾如果停留在三十年的时间范围内,我们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回顾和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1960年,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
1966年10月27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此后,我国用洲际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几十颗科学实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全部成功。
八十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日趋成熟。1980年5月18日,我国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的战略火箭准确命中目标。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人地球静止轨道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火箭技术的最新成就。......
1984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通讯卫星送上了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自亚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伴随着卫星发射的需要,我国的运载火箭的种类逐步增多。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二捆、长三捆相继问世,并发射国际卫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
2001年10月9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做报告时指出,随着航天三大领域的逐渐统一,我国将加强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
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搭载着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宇宙飞船的升空,将是建国以来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中国最大的一次科学实验。这是中国航天新世纪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厚礼。
2002年3月22日22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4月1日16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顺利完成原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开展的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空间环境探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品种已呈系列化,小到几十公斤,大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五吨重的卫星,都可以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