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覆盖了这个小山村,如何恢复生产?怎样重建家园?——灾区归来谈感受(5)
山崩覆盖了这个小山村,如何恢复生产?怎样重建家园?——灾区归来谈感受(5)
风云啸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两个大学生志愿者朋友带着我,去走访那个时在云雾中缭绕的小山村。
从乡镇公路下来,一个窄窄的人行吊桥横跨在峡谷上,一米宽,七、八十米长,铁板、铁管、钢丝搭建而成,摇摇晃晃。过了吊桥,弯弯曲曲的山道就通往那里。
山道陡峭,往往一边挨者不高的崖壁,一边是几米下的山坡。上上下下,往往只容一人。上山和下山的人一般在转弯处错开。一次,上边有人扛着东西走下来,我看着前面路旁有棵树,就抱住树一旋,要从外侧旋到前边。谁知一只脚踩空,但还是旋了过去。有惊无失。
朋友告诉我:这里几十年前到处都是茂盛的竹子,最粗壮的,截下来能直接做水桶。我看了看周围,山坡上种满了玉米,没有空地。看来震后生产恢复的很好。
气喘吁吁,四五十分钟到了小村所在山坡。山崩覆盖宽度约三千米,纵向有一千米,厚度约二、三十米或以上,不等。小村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家园就湮没在这崩翻下来的山体里,据说当时叫喊声、呼号声持续两秒钟,之后一片寂静。翻下来的山体是泥石质的,上面左一片右一片的点缀着新发的野草。山体没有覆盖的地方,延伸着几道地裂缝。
朋友告诉我:这里共约150户,轻损7户,重损5户,坍塌约10户,其余全被掩埋。由于成年人多出去打工,儿童在乡驻地上学,所以得以保全。死亡130多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现在,村中的幸存者就安置在山下的帐篷区里。
我问:这脚下翻过来的山坡能种庄稼吗?他说:肥力小,看来难。桑树大概可以,这里养蚕。只是回收慢,怕一家一户没这个力量。我问:集体化?他说:应该有一个协调过渡期。他接着说:高粱好些,能在贫瘠的地上生长。玉米也许能勉强。我说:看,长了这么多野草。野草多起来,过一年田的肥力也就增加一些。
山坡上,有几家零零散散幸存的房子。我们看了两家,都是危房,只剩下了框架和木料。几个点上有老百姓在忙。一个人对我们喊:这里有乌木!说明这里从前就发生过地震。
我们走过去。乌木是一个树根,有一米多粗,十几米外还有树干。应该是很多年前的品种,叫不出名字。山民拿斧头砍下一片,闻一闻,有香气。我说:爱护好它吧,有纪念意义。这时几个点的山民都过来,我们就聊。
我问:你们在忙什么啊?他们说:搜些木料,以后建房用。我问:你们希望移民到别村呢,还是回来?一个说:回来吧,别村也没有地种。另一个说:怕这里以后还山崩啊,上面说这里是断裂带。我看了看周围,问:那边和那边,平整,山崩涉及不到,能作为你们以后建房子的地方吗?一个山民说:我们这里从前通公路,被山崩埋了。如果政府把公路通上来,把附近的小堰塞河塘疏通,再派个推土机帮助平整平整房基,我回来住。我想:以这里为生活区,周围耕地较多,用水也容易,开展农业生产的确比较方便,只是,安全系数问题,真的要研究研究。他们又说:要是乡领导能上来看看就好了,我们受灾这么重,也没见过他们。
总结一下,就是:这里能够由一家一户恢复的生产,总体恢复的很好。需要集体组织才能恢复的方面,有些方面还没有来得及做。山民希望一些公益设施恢复快一些,以利他们重建家园。他们希望知道总体的落脚方向,不要象传说的那样,要5-8年才能住上房子。他们希望地方政府更加具体的关心他们。
我们三个志愿者又交流了一下,去前面的小瀑布处接了瓶矿物质丰富的山泉水,就回去了。下山的时候我小心翼翼,慢的不得了。路过的山民说:山路要跑,稀饭要搅。于是改为小步快节奏,果然安全迅速。带路的大学生朋友说他准备打电话给地震博物馆,汇报乌木的情况,添一样文物。我鼓励他做好这件事。
下得山来,回望山上,仍是郁郁葱葱,一团生机。我想:这是自然的伟大,人类的伟大。我们要敬惜这种伟大。
二○○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