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茅于轼先生,你不能这样乱说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茅于轼先生,你不能这样乱说

潇湘古月 于2008-09-02 强国论坛

茅于轼先生在他的宏文《三十年前的中国》中,愤恨地说:“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全民学大寨,口号一个接一个,政策加强再加强,可是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真是耸人听闻!

---他的其他话真不真实我不知道,但这句话却明显是有假的!

我记事前的情况我不知道,我不敢说。

说一点我记事后所亲历或懂事后所听说的事:

我们家在湖南中部,属于丘陵地区,解放以前,以至于解放后的前几年,确切地说是大跃进以前,只种一季水稻。亩产一般在400—600斤(市斤)左右徘徊(有些山冲里的田,我们那里叫“干鱼脑壳”,一遇到干旱,颗粒无收就是必然的。这样的田,有的人家可能种点拖泥豆,但大部分时间收成也不行)。当时属于靠天吃饭的低水平自然农业经济时代,当时还没有生产队。尽管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村做到了耕者有其田,虽然经过初级社、高级社,土地相对有些集中,但水利建设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他科学种田的手段当然就更开展不起来了,何况那时也没有什么科学种田手段,好多人在大跃进和文革以前,连“科学”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科学”这个词,大部分农民是从他们那些读农中的子女那里第一次听说的,所以,农田的产量很低也是必然的。

水利建设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民仍然安于原来的粗放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是没有人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再一方面是,当时土地还分散在一些户数很少的低价社、高级社里,如果要修建水塘,就要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有的要废掉一些人的道路,有的要废掉一些人的山地,有的甚至要废掉有一些人的部分田地;如果要修大型水库和大型水渠,牵扯的人可能就会更多。如果要搞水利建设,得利的当然高兴,利益小的或没有利益甚至还要出力气的,可能就不干了,甚至还要出来阻止。你说没有水利这一起码的生产条件,农业怎么会发展呢?

中国搞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我们那里的生产水平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那个水平。

所以,要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首先必须搞水利建设。而要搞水利建设,就必须首先冲破小农经济的樊篱。

如何冲破小农经济的樊篱?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并号召农民为大家(当时叫集体---现在香港和台湾好像叫团队)最终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向自然开战!!

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公有,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才不会牺牲任何个人的土地,使得任何失去土地的人,仍然与大家一起有田可种,而不至于像解放前一样流离失所。

这就有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

据说,这期间全国就修了许多许多的大型水库,许多许多的大型渠道,小塘小坝和小型渠道与河流的修建与改造就无法统计了。

我们家所在的乡,在大跃进期间,就修了至少6个水库。说来也怪,原来非常懒散的人,在那时居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非常勤劳而积极了。当然,偷奸耍滑的人、居他功为己有的人也依然存在,而且一直快乐到了现在。当然,那时也有过左的行为,比如为了为加快建设速度而邀功,有的干部就对干活慢的人,进行打骂;也有的干部,贪大求全,而出现不科学的抉择,造成了不必要的劳动与物质浪费。。。。。。正像后来“反五风”时所指出的那样!

有了水,我们那里就开始推广两季稻了,有的地方在晚稻田里还种上了油菜和紫云英(一种特别好的可以作有机肥的植物),有的田里还种上了麦子。种油菜和麦子及留下当种子的紫云英田,一般用来当晚稻的秧田。那时,一到开春,我们那里到处黄灿灿的,油菜花和紫云英花散发的芬芳太令人陶醉了,现在,晚稻后,田里却什么也不种了!

全国有名的韶山灌渠(华国锋在湖南时组织修建的,虽然取了这个名字,但当时,连支流也没有到韶山)的支流,也在文革期间连到了我们那里,我们那里就更是水旱无忧了。

本人出生较晚,没有参加韶山灌渠主渠和大水库的建设,但参加了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有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同时进行的利于拖拉机进队进田的机耕路的建设。韶山灌渠通到我们家门前的大坝里的支流,就是我和我的乡亲们一起手挖肩挑出来的,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为我参加了这些建设而自豪,尽管当时年少,感到干活时有些劳累,甚至痛苦。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里的田变成种双季稻以后,加上大量出现的农业技术员(每个大队都有),及新稻种(开始是农垦—58,产量非常高,也好吃,可惜后来退化了,当然后来又不断出现了其他新的品种)的不断出现,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粮食产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到1976年前后,早稻单产由原来的500多斤,提高到了600-750斤左右;晚稻单产则由500斤左右,提高到了700-800斤左右。当时(1977-1980年前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正在我们那里开始制种,我亲自参加过用竹竿将雄性水稻的花粉赶到过雌性水稻上面的劳动。

试想,一个地方,经历过大跃进、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不是“全民学大寨”,我们那里的农业学大寨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新建或维修水利设施,或平整农田与进行机耕路建设,或开荒造田与开荒造林建设。现在看来,相对而言,开荒造田的事少一些,成绩也不大)、科学种田运动,亩产量由1958年前的400—600斤,变到了1976年的1300-1500斤左右,粮食不知是不是增加了?

当时,干什么事都是全国一盘棋,我们那里应该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吧。

我想请聪明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拍着良心真实地算一算,中国的粮食产量,真的是几十年始终没有上去吗?

标签:我们   那里   建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