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地震灾后重建,建什么?怎么建?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四川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是一件大事,但是,建什么,怎么建,则没有模式,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灾后肯定要建,建的好,则灾民虽然受灾,震得一无所有,但因为建的好,建的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发家致富,成为他人的样板,当然,人们肯定欢迎这样的灾后重建,更是生存与发展的新起点,如果建的不好,是依样画葫芦,隐患照旧,问题照旧,看不到发展趋势,那么,白费国人的爱心,白费国家即将投资的700亿重建资金。

为了灾后重建的问题,新华网,人民网都发出了邀请,诚恳希望网友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看怎么建的好,于是就有了写这个帖子的想法,不管是有用没用,是废话还是实话,觉得都应该说出来,以表示本人对灾区重建的关心,或者说谈点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的依据吧。没有到灾区去,那么就凭空想像,想到哪就说到哪吧!

灾区重建,建什么,怎么建呢?我想第一个,应该从千秋万代计,搞好居住选址工作。据地震地质分析,汶川一带,是地震断裂带,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特别是映秀镇,是地震可能发生的中心。那么这个断裂带直径到底有多宽,纵向到底有多长,地质学家没有谈到,只是个判断和分析,既然如此,似映秀这样的位置就不可再做新址来重建了,如果还在这一带选址,显然是缺乏人性化,不是以人为本了。似这样的地方,宁可让其荒芜人烟,也不可以再建新居了。

第二,重建重点在农村,因为农村覆盖面积大,人口分散,居住地理环境复杂,那么重建考虑的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十一五计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但是,十一五计划将过去了,当初谈到,为建设新农村,得投资15万亿资金,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个计划看来基本是落空了,那么,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建,是局部的,是完全按照十一五计划来实施的吧?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实施,那么,就要将山区相对分散的乡村,变为相对集中的村庄,同时,交通是大问题,是不是可以将新址选在较为方便的地方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将会对灾区谋划了永远的福祉。

第三,靠谁来建?目前,关于如何建设灾区的问题,不少人货倾向开发商来建,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开发商一建,他们就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就无形中加大了成本,无偿援助可以,如果计入成本加利润,这无疑给农民增加了新的负担,农民住不起这样的房子。而从目前农村的建筑业来说,多年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部分是搞建筑的,此时,应该鼓励这样的技术工人回乡参加重建工作,因为他们熟悉地形,肯吃苦,有奉献精神,特别他们因为都被地震过,有共同的感受,让他们将学到的技术用于自身的重建,要经济,实惠,可以保证质量。

第四,农村的土地使用管理必须打破过去的模式。农村分田到户后,基本是单干的模式,土地管理也是条块分割的,此次重建应该考虑以后防震抗震的需要,要重新格式化,重新规划划分,也就是说,重新洗牌,过去的划分管理范围一律无效,对适应建新农村住宅区的地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人口相对集中,同时,对重建的环境保护,污染的处理,有相应的措施,要大力建设沼气池,以提供燃料、照明,大力发展太阳能,以热力供应,同时,建立无线电卫星电话和卫星电视,减少对有线的依赖等等。

第五,在建筑质量上下功夫,在技术指导上用力气。当前,建筑质量问题是人们最头痛的问题,比如,灾区重建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力,但是,建筑材料的保障有谁来监督呢?因此,要充实农村建筑材料供应的质量监督队伍,要切实保证农村建筑材料符合建筑标准要求,对混进农村建筑市场的劣质材料,要拉网式检查,过滤,坚决给不法奸商以沉重的打击。确实保证农村建筑质量过关。在技术指导上,技术监督部门要对建前报告,建中检查指导,建后验收,对不合格的建筑,要拆除重建,防止那些伪劣建筑再现农村建筑,技术人员要走出去,科技人员要给农民请进来。

第六,要在精神文明上给予重建。可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虽然残酷无情,给一些人的家庭震的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但是,有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援助,虽然是一张白纸,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可以一切重新开始。但是,这个重建,绝对不是房子上简单意义上的重建,不是单一环境上的重建,不是物质上的大量投入意义上的重建,而是思想上的重建,精神面貌上的重建,农民、农业、农村对外形象的重建。这个重建,要建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集体主义精神,要建设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要对外宣示,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震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并让人叹服。有人提出,要在灾区办社会主义新特区,意思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农村搞得社会主义不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像资本主义,说不上是什么主义,只有少数的村如南街村,华西村,刘庄村等过去没有分田到户,或者是分田到户后又重新恢复为集体的管理形式的村,应该向这些村看齐,不能还像以前那么单干了,不能仍然是那样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顾各了,既然灾区重建,不是灾区的功劳,是全国人民捐款,国家拨款建的,那么,就理应当建设成为有着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趋势的内核和外在形象,有着代表未来中国新农村发展方向的一种样板,以提供人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捐款,心系灾区,同样,重建以后,人们仍然心系灾区,会抽着时间到那里去看一看,走一走,那么,更要求重建的新农村,要有大手笔,不是小里小气,不仅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特征,具有农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新农村,而且还要建设成具有旅游特点的新农村,那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灾区重建,要建什么,怎么建,也许轮廓就出来了。

标签:重建   农村   灾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