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的几个不明不白
《百年潮···》的几个不明不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华民族才走上科学正确的道路。以前的方式方法道路都失败了,毛主席不是凭空而落的英雄,毛主席就说他认为必须走俄国的马克思社会主义之路。
周恩来: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因此,学习毛泽东必须全面地学习,从他的历史发展来学习,不要只看今天的成就伟大而不看历史的发展。事实不讲清楚,逻辑就不通,文章可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戊戌变法先驱康有为,曾在《三月十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痛心疾首:“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怎么到了“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的地步了?中国的进步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失败和代价是近现代最大的,连日本明治维新都不如了?中华人民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发现中国传统的弊端,发现孔家店的祸国殃民,愚昧中华,所以打倒孔家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从此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了。
事实不讲清楚,逻辑就不通,文章可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大寨当年可是实打实的艰苦奋斗,为党为民的,所以受到一些关照扶持,这都成了假典型。就是至今,大寨群众也是好样的。
小岗村呢?真相是不会永远被掩藏的。
大寨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支援国家。小岗村是靠政府支援,这样的典型能学吗?大包干的好汉在央视公然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华民族的精神需要这样的典型吗?
小岗村出名后,从此中国有了严重的三农问题,还有留守儿童。
本来,现在国家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什么不宣传华西村?为什么不宣传各地的第一村?为什么不宣传现代化农业的先进典型村?
这些反映我国农村农业农民进步的事情为什么不宣传?为什么不配合党的农业现代化方向战略?
沈浩在小岗村是不容易的,这些经历终究无法掩藏的,最能揭示小岗村真相。
另摘引某大学生的:我在小岗村的见闻
你会发现这条外村援助修建的(而非小岗人以自己之力修建的)规整的大路非常肮脏,各种家禽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哪怕是我那不通气的鼻子,也能隐隐的嗅出一丝丝的恶臭,所以这个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垃圾粪便不难使人感到:这里的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或者说对这个村集体缺乏归属感。
据他{村民}说,小岗村的村民关系都不太好,都各自为营,劳作方面自不必说,自从分田单干后,自家只管自家的两亩三分地,而且生活方面也很少来往,邻里之间很少走动。这样冷漠的村庄我还是很少见到的···
当我们问及在大包干纪念馆所了解到的近年来被外界广为称道的所谓“发展成果”——蘑菇大棚时,这位中年男子随口否认,随即便激动地向我们描述其中的玄机,真真的让我们咋舌。他口中的蘑菇大棚,并非如宣传中所讲的那样是来到小岗工作的大学生们自主创业的项目,而是官员们为了糊弄上级视察而专门搞出来的一个面子工程,因此它的生命周期也自然就会随着上级们的离开而终止,受益的也仅仅是与干部们关系好的一些人。当我问起哪些人与干部们的关系好,这位朴实的农民居然给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地上明明跑着一只鸡,当官的偏偏说是鸭子,然后跟着说“是鸭子”的就可以得到好处,坚持说“是鸡”的就得不到任何好处。当课本上的指鹿为马硬生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心灵上的刺痛。这位农民大哥说村上的贫富差距很大,小岗村的人本就是懒,而且自私,因为村子是个名村,国家扶持的也多,很多机构都投资或者捐赠东西,而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大多是那些说鸭的人。后来又问到沈浩的死,他的说法让我们始料未及,完全是颠覆性的说法,究竟谁是谁非,我想时间会澄清一切的。
后来,我们又去了当年按下血手印的“十八户之一,我们采访的是那家的儿媳妇。她常年在外打工,膝下有儿有女,可就是懒得管教,家中很是脏乱,作为一个主妇,她似乎认为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她说她受够了这个村子,受够了这个村子里的每个人。当她说到沈浩的三个情妇的时候,神情是那样的自然,语气是那样的平和,似乎这是个再也正常不过得事情了。哪个官不贪?这是她觉着最是真理的一句话。我没有太多的兴趣了,也就走了。
小岗村的村民们也许永远向往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永远不会知道怎么去得到。各自为营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去利用集体的力量,哪怕儿子和父亲都不能合作,这样要是能得到美好的生活,那我们倡导的艰苦奋斗岂不是成为笑谈了?
虽然对小岗村的调研只进行了大半天的时间,但这其中的所见所闻却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与主流的话语叙述完全不同的世界,并且也足够引起我们这样的反思: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小岗村多年来始终享受着全国任何其它农村根本无法想见的特殊优厚的财政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是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这是不是对“一包就灵”神话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驳斥?而那些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等)的村庄,是不是为我们反思中国农村三十年来的“分田单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