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剧组见面会
下午在床上睡觉,忽然醒来看了一下手机。朋友发来短信说,下午有《恰同学少年》剧组的见面会,问我是否参加?我犹豫了一下。还有个一万字的报告要写,但却没有头绪,不知如何下笔;导师昨晚发信过来,对我的论文严厉批评了一通,让我大改。这两个事就够让人烦了。其实我并不是很困,但坐着想那些烦人的报告和论文,还不如在睡梦中消耗时光。于是倒头呼呼大睡——实际上却不能安心,连梦也是惊心动魄,累了一头汗。这个见面会有什么意义?虽然是我所喜欢的《恰同学少年》的剧组见面会,但会不会也搞成一场明星的作秀?我心里没底。后来一想,还是去看看吧,这部戏确实还不错,而且这次活动是在举办,想必不会过于浮浅。
下午六点半左右来到,见面会还没开始。据说七点半开始,嘉宾有《恰》剧导演,孔昭授、毛泽东和蔡和森的扮演者。时间尚早,我便在书店里随便翻些书看看,中间还和几个朋友聊了几句。有朋友说,又是好久没见我了。是啊,最近又连续几周没参加中心的学习和活动了。虽然有毕业论文的借口,但我自己的懒散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想想有些惭愧!
七点半,嘉宾到齐了。主持人导演周国瑾首先谈了一下自己看过《恰》剧后的感受,然后逐一介绍嘉宾。周国瑾看过这部剧后确实很振奋,也很感动。她还提到了自己年轻时在西藏锻炼生活的经历,那也是一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人生阅历。介绍嘉宾时,她特意说明了每位嘉宾为了参加这个见面会都作出了一定的牺牲。比如孔昭授的扮演者郭东文录了一天的音,晚上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参加见面会;蔡和森的扮演者徐亮特地从海拉尔飞过来。观众们对此都有些感动,给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各位嘉宾简要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导演嘉娜说,这部剧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思。今天能和各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刚好弥补了以前剧组主要是面对媒体的这种缺陷。三位演员说得很少,希望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一步和观众交流。
然后,主持人周国瑾女士提议我们共同起立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在高昂激越的朗诵声中,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青春的光芒,似乎回到了剧中那个让人激情澎湃的时代。朗诵完毕,大家刚坐好,就有人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了。首先站起来的是北航的一位同学。他谈了自己和他们社团看过《恰》剧后的感受,以及他们为《恰》剧所作的宣传。他和他们社团的同学都被《恰》剧所鼓舞,希望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人、为社会多考虑一下,而不是沉浸于自己个人的小圈子里。后面又有几个同学接着发了言,大体上都是谈《恰》剧对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恰》剧的热播,确实影响和感动了一批人。他们从这部剧里看到,我们,尤其是大学生,完全可以过一种不同于整天打游戏、泡网络的无聊生活,完全可以从空虚、郁闷、自私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去关注更多人的生活,为他们做点什么,一点一点去改变这个社会中不合理的一切现象。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青年才俊在学校里所作的事情,激励和激发了许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是《恰》剧给我们启示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难道只能是整天埋头于书本,而辛苦所学却很少能应用于实践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吗?我们所学难道只是为了应付一场场考试,于人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却没有些许改变的作用吗?《恰》剧提供了另外一种有关教育的出路。在大家发言的过程中,通过向剧组成员的提问,这一个个问题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见面会刚开始时,我就在想,有关这部剧,有关这部剧给予我的启示,我该提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终于,等我基本想好问题后,便举起手来要求发言。当我站起来后,我说道:“周导,其实我注意到今天我们这里有三代年轻人。第一代是毛泽东、蔡和森他们这一批成长于民国初年的年轻人,第二代是像您这样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第三代就是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成长于世纪之交的年轻人。毛泽东、蔡和森这一代年轻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可是他们却胸怀远大的理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生于新中国,长于红旗下,成长于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社会背景下。可是,你们在文革岁月中对理想进行了狂热的宣泄,甚至达到一种极端的程度。直到今天,当你们这代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是一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简直完全背离了你们最初的理想。而我们这一代呢,我们成长于今天这种环境下,当我们在社会上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会迎来怎样一个社会呢?”接着我还就《恰》剧中毛泽东对于汤芗茗的态度与历史真实不符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嘉娜导演很快做出了回应,她说,剧组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只是为了主要人物毛泽东形象的丰满,所以对这一事实进行了艺术处理。我继续说道:“其实我提出这一点,并非批评剧组的做法。我也很喜欢这部剧,并从中深受启发。我提出这个问题,只是提醒大家,电视剧对于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它和历史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如果完全沉浸于电视剧所营造的这种理想化的氛围,并以此去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很可能会经常碰壁,从而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实际情况和艺术作品展现给我们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这样,我们才能既怀抱理想,而又能认识到实际情况中的艰难险阻,并一点一点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当我讲完时,如释重负,我感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需要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提出来了。我刚坐下,马上就有一位北大的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主要谈的是崇高与优雅的问题。他指出,崇高的东西我们只能欣赏,却不能模仿;而优雅的东西,则既可以欣赏,更可以模仿。《恰》剧之不同于以往表现毛泽东的影视剧,正在于它展示给我们的是毛泽东优雅的一面,而并非崇高的一面。而它的巨大成功也正在于此。它使得许多青少年从中看到,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做。
后来陆续又有很多人就自己观剧后的感受,作了发言。大家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还都集中在理想问题、教育问题等方面。这一阶段,观众和嘉宾的互动渐渐多了起来,许多人问到了导演和演员们在拍这部剧时如何去成功地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拍过这部剧之后的感想。嘉娜导演和演员都提到自己最初接到这部戏时,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这似乎是一部表现主旋律的戏,他们既担心拍不好,又担心拍出来没有市场。看过剧本后,他们都欣然接受了这部戏的拍摄。因为这部戏所反映的时代,是毛泽东在一师上学时期,那时他的身上还没有伟人的光环,因此给导演和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大。此外,编剧的成功,也深深打动了导演和演员们。孔昭绶的扮演者郭东文说,当时看过剧本,他对编剧说,这个剧本以我的能力一个字都不能改动了。而他以前总是会对一些剧本作出自己的改动的。
至于如何成功地塑造这些角色,导演和演员们向我们介绍了拍剧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以及拍剧过程中相互的鼓励与指正。拍剧前,所有演员都被集中起来练毛笔字、朗诵唐诗宋词、跑步、游泳锻炼身体等。导演对演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外出也要提前请假。看得出来,为了能让今天的演员们融入到民国初年那种环境中,导演颇费了一番心思,而演员们也都下了不小的功夫。在拍戏中,演员们也经受了许多严峻的考验。拍陶斯咏生日那天毛泽东和蔡和森雨中游山的戏时,演员们在雨中整整呆了十个小时,而那时还是湖南的冬天。刚开始,蔡和森的扮演者徐亮还觉得无所谓,可以忍受。可从第三个小时开始,他就有点冻得受不了了。心里想着怎么还不结束啊,浑身直打哆嗦。到第五个小时,他甚至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加之那天他刚好感冒了,身体很虚弱。到最后,他简直在心里恨起导演来。而等到拍完收工时,导演也感动了,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地哭泣。听完这段叙述,我心里也颇为震惊,导演和演员们为了这部戏的成功,确实也付出了很多很多。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都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拍完这部戏后,导演和演员们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变得积极起来,他们也深受“修学储能”这一理念的启发。而更多的人,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为了保持观众对于剧中形象的那份美好的印象,甚至已经拒接了很多广告商和制片人、导演的邀请。他们不再不加选择地去接戏,不再纯粹为了钱去拍戏。徐亮提到,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拒接了一个四十万的广告,这让他们剧组的其他人也都很受鼓舞和启发。而他自己,也刚刚拒绝了一部戏。
在交流中,演员们都承认,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剧中人物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孔昭绶的扮演者郭东文就认为,孔昭绶的教育理念和纪墨鸿的教育理念其实是两个极端。剧中虽然肯定的是孔的理念,但是现实中很多从事教育的人却无法真正做到。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倒是纪的做法。而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则认为,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要妄想着去改变什么东西,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真正有能力时,再去试图改变一些东西。这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演戏毕竟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它不可能让人一下子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能力。
不知不觉中,已经晚上十点了。卢欢最后一个站起来发了言。他说,很感谢《恰》剧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在这部剧的感召下,汇聚到一起。“恰同学少年读书会”为这些少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提高的平台,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他希望更多的人看过这部剧后,能切实地从事一些改变现实的事情。比如,关注农村的同学可以加入到支农的行列中来,关心农民工生存状况的人可以为他们的维权尽一份力量,对环境问题担忧的同学可以从事环保的事业,等等。卢欢的发言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周国瑾导演提议全场起立,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最后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铿锵有力、激动人心的文字,不仅从每个人口里发出,还深深地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化作今后永远不断回响的阵阵心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