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牢记这样的历史:“昼伏夜行”的“满洲开拓团”
这次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是立在“中日友好园林”里的,这个“中日友好园林”是很早就建立的,立碑则是最近的事情。
本网友在楼下已经介绍过,这座“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的序言是这样说的: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开拓团民15000余人集结方正,欲取道回国。因饥寒流疾,有5000余人殁于荒郊野外,简而掩埋。其间历经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设‘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将尸骨埋于墓中。1984年,‘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迁移至此。墓中亡者多无姓名,经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将墓中亡者姓名刻录,一为告之日本后人,其先人长眠于此,勿以忘之;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乃人性之根本;三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
不知详情的人看了这个序言,多半会以为这也是一群“中日战争受害者”吧。那么,这个“日本开拓团”当年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这个“日本开拓团”当年究竟干没干坏事,在五年前的这篇文章《方正的中日友好园林》里隐含着答案:
“说起日本人公墓的由来,时间还要返回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之后,尚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开拓团民纷纷结队出走,寻找回国途径。佳木斯附近的桦南、桦川和汤原等县的开拓团民,昼伏夜行,跋山涉水,与林口、依兰等县的开拓团民汇合,一起拟经方正县去珠河县(现尚志市)取道哈尔滨回国。”
这里最“出彩”的是“昼伏夜行”这个词。如果没干过坏事,心里没鬼,为何要“昼伏夜行”呢?
“日本开拓团”当年是如何“开拓”的呢?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的解说词里,专门有一段介绍了这种“殖民开拓”:
“解说:从1933年起,日本在伪满实行了鸦片专卖制度。日本当局用鸦片来腐蚀城市里的百姓,在农村他们采取了一种武装移民开拓的方式。
张一波,辽宁省委党校的教授。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搜集日本在伪满时期有关武装移民开拓的证据和地点。
张一波[辽宁省委党校教授]:日本人有个计划,是要把它四分之一的人移到东北来,移到满洲来,他叫“满洲”,那将把中国灭文灭种,都变成了日本人,彻底成了日本的国土,那是太危险了。
解说:这里是辽宁省黑山县的小东农场,王雨楼原先只是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接到了一个通知。命令他必须搬到“集团部落”去,因为这块地已经归日本开拓团所有。遭遇飞来横祸的王雨楼的父亲,一时急火攻心,竟得了急病。
王雨楼[时为辽宁省黑山县农民]:我父亲五天的病,火症死的。我上亲戚家去亲戚不敢招待。这警察知道,小日本指挥警察不让招待,这地也都给我没收了,不给我了,都被小鬼子收回去了,这么回事。房子烧了,家败人亡,妻子离散。
解说:后来,在辽宁一带,出现了一个被日本人称为“草上飞”的义勇军战士,日本人曾经出重金悬赏,这个人就是王雨楼。几年之后,王雨楼因为他的骁勇善战,在黑山一带名声大震。
“集团部落”是日本当局用来监视民众的基本方法,他们强迫分散在各地的农民群众到由日伪军警直接控制的地区集中居住,就连农民种地也不能走出4公里之外。由于“集团部落”环境恶劣,1936年仅通化、金川和柳河三个地方传染病患者就有7026人,其中死亡595人。1934年,抚顺县冻死、饿死、病死的人和被日军杀害的人就占当地人口的30%以上。整个东北因为“集团部落”受害者达500万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6。
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世代赖以为生的土地,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只能以“满洲国”公民的名义来到矿区,成为日本人掠夺资源的工具。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张顺亭和他的老伙伴来到了阜新孙家湾矿的一个纪念馆前。
张顺亭[辽宁阜新矿务局退休工人]:我轻易不到这儿来,我一到这边来,我控制不住,心里相当悲惨。
解说:张顺亭和他老伙伴面对着这个“万人坑”纪念馆,在寒风中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也没有进去。
解放后,人们在阜新南山孙家湾万人坑发掘了一小部分的尸骨。万人坑里的尸骨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事实是,这一具尸骨正匍匐爬行,伸出右手希望能爬出尸骨堆积的大山,但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动作;这一具尸骨张着大嘴,在呼喊中窒息死去。
在这个万人坑里,就有着张顺亭和他老伙伴的亲人。时间久远流逝,现在他们已经无法从这累累的尸骨中找到自己亲人的遗骸。
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间,日本从东北掠夺煤炭2. 4亿吨,以60多年前的生产技术而言,在那个完全以手工操作的原始矿区内,能出现这样惊人的开采量,惟一可以做出解释的是,日本人当时采取一种以人换煤的掠夺性开采方式。”
“1934年,抚顺县冻死、饿死、病死的人和被日军杀害的人就占当地人口的30%以上。整个东北因为“集团部落”受害者达500万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6”。这些血淋淋的“满洲开拓”历史,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牢记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