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靠“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吗?
靠“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吗?
黎阳
2008.2.4.
看到一篇高论:“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打个赌好吗?”
看了这题目,越想越糊涂:既然“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那大家耐心坐下,静静地等待“市场经济”发挥威力就行了,何必现在“全国一盘棋”、举国上下忙成一团火急火燎地急着救灾呢?
等看了“精英”的高谈阔论,才发现人家对“战胜雪灾”的定义实在巧妙:“不管有多大雪,到了夏天,一切冰雪消融,道路畅通,需要防患的该是洪灾了,所以,不管什么经济体制,我敢打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敢情“战胜雪灾”“诀窍”是“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等到夏天”——这就是说,“战胜雪灾”没有时间性。不管拖多久,只要实现“道路畅通”(再加上电路畅通)就可以宣布“战胜雪灾”、“抗灾获得伟大胜利”、“得胜还朝”。只要“等到夏天”,这一切不就全“迎刃而解”了?
照此逻辑,那“战胜雪灾”没个不成功的——只要路通了,电来了,滞留旅客回家了,那就大功告成了,可以欢呼“伟大胜利”和“英明领导”了——最坏的情况不过是等到春暖花开、“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至于损失、代价、牺牲、教训等等自然“忽略不计”。如此“战胜雪灾”还有不胜利的?如此胜利还有不伟大的?如此赌博还有不稳赢的?着实好算计。
不过作者似乎也意识到如此“赌博”过于荒唐,于是接下来来了一番莫名其妙的画蛇添足,想证明“市场经济”能在“第一时间把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可惜越说越跑题——题目是“战胜雪灾”,实际讲的呢?
——“认识不足,是发生所有次生灾害的根本原因”——这讲的是灾害原因,不是如何救灾。
——“其实,市场经济更能够实现保持道路畅通”—— 这讲的是如何预防,不是如何救灾。
——“销灾减灾,完全是有没有减灾预案的问题,减灾预案,可以是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技术手段、组织手段、强迫手段、征用手段、紧急状态手段,只要有预案,就有用不完的手段,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没有什么关系!”——这讲的是如何预案,仍然不是如何救灾。
……
说了这么多,全是文不对题,没有一样在证明“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这个大主题。
其实作者并非语文低能,实在是因为他想做一件极其艰巨的事:指鹿为马,说黑为白,难怪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尽量把读者“忽悠”过去。然而这可能吗?
市场经济只为谋利。市场经济只讲“理性”。市场经济不认人。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这是“主流经济学家”们这么多年来再三再四强调的“金科玉律”。而救灾是不谋利的,是要认人的,是要动情的,是不计报酬的,是要赔本的。——用“只为赚钱”的手段做“不为赚钱”的事,用“不准赔本”的原则干“注定赔本”的买卖——如何下手?
只有一个办法:把“救灾”变成一项“有利可图”的“买卖”:任凭“看不见的手”大发“国难财”—— “乘人之危”、“奇货可居”、“囤积居奇”、“物价飞涨”、“敲诈勒索”、“见死不救”……如果能闹到几包方便面能换一个媳妇、几桶汽油能换一间房的地步,那就更妙了,那必定“刺激”供应大幅度上涨,到那时灾害不就迎刃而解了?
可惜有一个问题:人是要吃饭的。“看不见的手”发挥出威力需要多久?人不吃不喝饥寒交迫能熬多久?没钱没权断粮断水买不起高价生命必需品的普通老百姓能活到“看不见的手”大显神通的那一天吗?——当然,满脑子“利润”、GDP、“唯利是图”、“不相信眼泪”的“市场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家”和“学者型官员”们不需要操心这些。他们可以不当回事,舒舒服服轻轻松松高谈阔论:“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打个赌好吗?” 然而老百姓的命却摆在那里,经得起当你的“赌博筹码”和“改革代价”吗?
理工出身且有职业道德的必定先查过五十年的资料才敢得出“五十年不遇的雪灾”这一结论。文科出身的或虽理工出身却早学会“按需要说话”的就没有这么大包袱,更不必这么罗唆费事:舌头这么一转就是“五十年不遇”,舌头再那么一转就成了“百年不遇”。如果还嫌不够,保险立马能用舌头给你转出个“千年不遇”以至“史无前例”来——反正全靠满嘴里跑舌头,不过举手之劳——不,卷舌之劳。难怪如今学文科的“学者型官员”那么吃香:“舞文弄墨”、“信口开
河”比“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省事得多,实用得多——只有这样的才懂得如何“文过饰非”和“颠倒黑白”——此乃如今当官的“诀窍”,也是用官的“诀窍”。
附录: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战胜雪灾,打个赌好吗?
2008-02-02
芒刺儿
不管有多大雪,到了夏天,一切冰雪消融,道路畅通,需要防患的该是洪灾了,所以,不管什么经济体制,我敢打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当然,这不是说理的打赌行为,我们要讨论的是在第一时间把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才是战胜灾害最有力的措施。
有网左跳了出来,说因为市场经济使灾害扩大。也许他们臆想中,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国家的,人民公社是国家的,人民过着有组织的生活,只要一声令下,全体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会到马路上清除积雪,保持道路畅通。听起来似乎有道理。
问题来了,谁下达这个命令?
如果说这次南方的冰冻灾害有所扩大,是政府准备不够充分,认识不足,行动迟缓造成的,这也是应该批评的。
那么,计划经济怎么就能实现准备充分、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呢?于情于理,都没有证据支持。认识不足,是发生所有次生灾害的根本原因,这已经被证实。
其实,市场经济更能够实现保持道路畅通,比如,可以这样许诺,高速沿线的村庄,只要出现超过20mm的降雪,村民可以直接上路清扫积雪,每清扫1米,给5元钱,分段划分责任路段,以下雪为令,有雪必扫,扫雪必有报酬。交管部门把握好时间放行车辆,避开扫雪时间,既保证了道路畅通,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民扫雪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通过收费站收取,谁通行,谁受益,谁出钱。要么,大家都不清扫马路,你在路上等个十天半个月,让积雪自然溶化,看看那头合适?
这是笔者给出的完全经济手段,一样可以解决道路畅通,比计划经济时期让农民出义务工、一平二调的措施更公平。比那些逼着农民,靠阶级斗争督促农民的手段更具操作性。
销灾减灾,完全是有没有减灾预案的问题,减灾预案,可以是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技术手段、组织手段、强迫手段、征用手段、紧急状态手段,只要有预案,就有用不完的手段,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要打得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照样能够战胜雪灾。如果谁能够说出具体的办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让旁人自觉自愿地投身销灾减灾斗争,而不是强迫命令,并符合计划经济的特征,我一定认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