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归来》之“辛辣、睿智的幽默”

2025-02-20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草民从网刊上看到一条评论,全文如下:“砖头猛:某甲促到泪点了:甲看完电影《归来》返家,徒遇乙。乙:干吗去了?甲:看《归来》去了。乙:演的啥意思?甲:歌颂文革的。乙:不对呀,我听说是揭露文革的。甲:尽扯淡。我爷爷被迫下岗捡破烂,奶奶得大病看不起挺着,我爸找不上工作摆地摊,我32岁了结不起婚。电影中主人公跟我们一家比,幸运多了。(5月22日17:53)”。

  “精英”们从根本上瞧不起主要靠卖苦力为生的老百姓,也瞧不起大大小小的非“精英”范畴的知识分子。西化派“精英”们的观点和思想是顽固的,也是有不少人愿意接受的,这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疾患,而根治它的良药似乎没有,从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证实这一点。一部电影《归来》,竟然让堂堂“一报”总结出来10大“泪点”,岂不显得太搞笑,也太失态和可哀?“一报”的立足点究竟在哪里呢?所以,就有人针对着幽默了一把。这得益于现实的幽默,倒使我笑出了眼泪,真的。可见,非“精英”并非个个都是不开化的傻瓜,其中不乏针砭时弊的幽默家。而且,辛辣又睿智的民间幽默家似乎更懂得历史与现实。

  也许,《归来》的编剧和导演也会幽默,也写得出幽默的台词,但《归来》的主题决定了不能幽默,它必须告诉人们:“往事不堪回事,但却不能忘却!”它也必须创作出“10大泪点”,让无知和偏见的人们一道痛苦地流泪,以达到《归来》所期待的目的。此目的当然是部分地达到了,但上述那条极为幽默的评论,却大煞了《归来》的目的和“一报”《10大泪点》归纳者的风景。其实,《归来》中那一家人的“痛苦”,在现时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未必是真正的痛苦;即便算作为痛苦,也未必比今天更多的家庭真正的痛苦来得更痛苦,举例就不必了吧。《归来》揭露了一个时代的“罪错”,等于“暴露”了新中国的上半身,但偏偏又置下半身于不顾,而任由人们来拍打赤裸裸的屁股啰。“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用幽默的话语来比较和鉴别“上、下”,这就是民间幽默家对《归来》的有力反击。

  幽默是一种艺术,高雅的语言艺术,不是人人都会幽默的,草民就不会。我们不屑于无聊的幽默,那是低级的东西。毛主席、鲁迅先生等都精通于幽默,堪称幽默大师。而在民间却也藏龙卧虎,给痞子们以讽刺,给同伴们以喜乐的民间幽默家大有人在。“精英”们往往小觑小人物们,但小人物们往往也是精英”们最感头疼的最大群体,可以得罪小人物们一时,却不能得罪小人物们长期、永久,历史将光荣的使命赋予了小人物们,企图阻止历史车轮前进的“精英”们到头来只能是向隅而泣,决没有别的什么结果。

  说到这里,草民记起了一首描写民国末期金圆券泛滥的打油诗:“走进茅房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中摸出百元钞,擦擦屁股蛮合适。”这样的历史总是不该忘却的,而颠倒黑白的“砖家”们偏偏有意患上了“历史健忘症”,把红的描绘成白的,把白的描绘成黑的,把一家置于一国之上。网络上还在宣传什么“生离死别,旷世之恋”,无奈乎有网友要将《归来》幽默一把了。

  2014.7.25

  

标签:幽默   归来   精英   痛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