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北大——你怎么了?

2025-02-19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北大思想,启发了一代人,创造了北大无数的辉煌。在一个世纪中,北大先后三次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历史的进程产生直接与深远的影响,这些至今还为我们津津乐道。

近年我们看到许多北大的所谓学者,拿着国家的高薪,冒天下之大不韪,经常冒出些惊人言论。这些人只会拍国家领导马屁,用着他们所谓的逻辑,而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痛心,而且还是出自北大的所谓精英,让我们不禁感觉心寒,北大——你究竟怎么了?

在这许多争议中,北大的经济、法律两系尤其惹人注目。

林某某一个所谓的传奇人物,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台湾政治大学硕士、陆军官校毕业,仕途坦荡,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投奔大陆,而且是突破当时高度戒备的金门防线来到大陆,这件事不能不说有点不一般,而且可以说是马上就“安排”进入北大,吴渺火的前车之鉴仍犹在耳,在那个年代,这不得不说有点传奇。刚进北大就有一个研究农业的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佐利克主,来到中国,然后就开始了他“曲线救国”的路线,芝加哥大学、世界银行顾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经济系客座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等等,可以看到其辉煌的历程都是从国外开始的,且不说其妻如何能离台辗转美国相聚。87年回国后,仅仅担任北大经济系副教授,然后两篇在国外发表的文章《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大大提升其影响力,然后就步步高升,在国内一些大学部门任职,列数种种,只是想说的是他是非常“幸运”的。

与海外归来的学者不同,许多人都在各自的行业成为领军者的比比皆是,我想问下此君对中国的促进成就在哪里体现,反而他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自然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相反,遵循这种发展战略会使我国资本快速积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程度逐渐降低,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可以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而较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似乎在变相否定我国的赶超理论。

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事实上我国牺牲了资源、生产了廉价产品,换来了外汇,然后这些外汇除了每年以8%的速度蒸发外,什么也做不了。

真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这位教授,出了个这么个理论,不知他目的何在。悲哉北大!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北大教授的高论:

张维迎——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

建议先查下他是否腐败,或者被腐败。

厉以宁——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建议取消他的福利,看看他是否除了养老还买了其他保险吗。

5.12时出了个置学生安危于不顾还自诩坦率的“范跑跑”。

后来又冒出来个贪污腐败损害千万股民利益的王益。

房地产界有很多开发商都是北大出身,官商勾结就不必说了,大的有直辖X市x湖的吴某某,小的有三流省属市的荣x的史某某,不能说他们跟林某某之流所做相同,但外资通过“他们”绑架中国经济,影响了区域的市场经济发展,其实一个虚一个实,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得非常“默契”。

在经济浪潮里,这些个时常爆发惊人言论的北大主流教授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精英。

惜哉,北大!

这还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过来的北大吗?这还是领导中国主流学派的北大吗?这还是能就中国于危难之中的北大吗?这成了一个充满无间、腐败、无聊的所在。

痛哉,北大!

还我北大,还我一个真实的北大!

标签:北大   中国   相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