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拐点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拐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运行了将近30年,令世人侧目,叹为奇迹。分析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譬如讲,工业化体系的基本建立,科技的快速进步,抗美援朝、珍宝岛等战役打下了中国周边数十年的安宁,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广泛友好联系,进入联合国,尼克松访华与美国、日本建交等等为中国开拓了广阔的外交空间。二、市场化改革允许个人追求私利,让一部分人先富,确实调动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三、对外开放,引进了外资,带动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代,大量高耗、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向海外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恰逢其会进行了改革开放,加上中国为吸引外资提供了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外资蜂拥而至,不进都难。四、人口红利,五六十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到改革开放刚好进入劳动适龄期,这部分人兄弟姐妹多,赡养老人的负担相对轻,又碰上实行计划生育抚养子女的负担也轻,容易承受低收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的这部分人,仍然是现今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另外,中国公民的吃苦耐劳、保守忍耐、委曲求全和高储蓄也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国人谁不希望经济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希望代替不了现实,估计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将在08-09年出现拐点,奥运会恐怕将是中国最后一场盛宴。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生产力已经达到顶点,最后一块是城市土地开发,房地产业发展制造了GDP的最后一次疯狂。

这种改革既吃光改革前30的老本,也即将吃光子孙后代的资源,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按理讲或者就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起飞后连续一段时期发展比吧,应该让大部分人民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中国却只造就了一小撮富翁,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2006年农村按贫困线每人每年693元的标准,农村共有贫困人口21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近五年由2002年的770万人,增加至2006年的847万人,失业率由4%增加至4.1%。如果按世界银行发表的2003年的数字,贫困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标准,中国城乡共有贫困人口214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6.6%。按同样的贫困线标准,联合国发表的2005年数字,中国城乡共有贫困人口2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纽约时报》2006年2月26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据称在百分之七以上(实际增长率9%以上),但富人财富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穷人,致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日发布的世界《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从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了2.4%”,经济的发展,并没给全体居民的实际收入带来相应提高。世界银行的《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国家统计局的机关报《中国信息报》报导,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而同年美国为0.408,日本为0.249,韩国为0.316,印度为0.325。《纽约时报》据此评论说:“中国大陆的贫富不均状况,已经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据《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最高20%收入户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2.3%,最低20%收入户所占比重为5.5%。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20%富有的居民占去66%,20%低收入居民只占1.3%两者相差50倍以上。利益如此分化,明显的事实是改革再也不可能形成共识。

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数字,2002年居民消费率为43.7 %,比1978年的48.8 %,还要低3个半百分点。2006年为36.4%。五年比重又下降了7.3%。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推动的。目前投资率已达到43%以上。从投资和消费指数相比,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消费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5.9%,这个速度高于消费增长10.5%。这意味着,我国普通公众并没有通过相应地提高消费来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福祉,我国的经济仍然在为GDP的增长而增长的怪圈中盘旋。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投资、出口在今年前三季度对经济贡献分别为37%、41.6%和21.4%。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偏低,投资的贡献率明显偏高。国内老百姓不是不想提高消费,而是无力消费,一个是因为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长期低于GDP增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讲: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年收入是3.9万亿元,今年恐怕要达到5万亿元”,企业利润也大幅度增长,“去年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是31%”。可见GDP中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占去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占的是小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约为21001元,比2005年增长14.4%;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按说企业职工工资也该以大致相同的幅度水涨船高。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事实是企业生产一线工人收入过低,长期没有实质性增长,而企业管理层的工资收入水平则是年年暴涨,如国企老总年薪动辄逾百万,且一切开销也基本是由企业负担,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期权、政府的各种奖励以及数量惊人的灰色收入等,作为中国制造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工资增长更是缓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4年,老百姓的收入,1997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仅增长8.0%,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5%。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在12年间,仅提高了68元,而当时全国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基本上都处于400-600元之间。另一个原因是老百姓缺乏社会保障,在“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老百姓采取的策略只能是再苦也要留点钱以备关键之须。尤其是在农村,2005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442万人,只占农村总人口的7.3%,还有上千万贫困人口还缺少最低生活保障。

由于内需不足,只有将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2006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7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2.7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占了生产总值的65%。过分依赖出口使中国经济面临许多风险。受次贷危机影响,如果明年美国经济继续衰退,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幅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出口下降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不一定是坏消息,但对企业来说则肯定是场灾难。出口产品内销肯定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果国内市场上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甚至会大幅下降,果真如此,若企业借银行的债还不起,银行的坏账率也会跟着上升。如果美联储继续放松银根,会对国际期货市场产生影响。而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上扬又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往往是以美元定价和交易的,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化及美元资产价值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宗商品的期货的价格。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低端产品,面临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维持出口产品的低价竞争优势。但同时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却又是中国企业无法控制的,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扬又大大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这是推动中国近期物价指数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这种出口战略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我们所购买的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每天都在忍受美元贬值的痛苦,同时,1.4万亿的外汇储备要按汇率换成人民币,必然会增加基础货币的发放,央行虽然采取了对冲措施,但未必能够对冲的干净。为了解决巨额贸易顺差,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迫人民币升值,这又造成大量国际热钱为赌人民币升值,通过各种途径涌入中国,大肆炒作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从而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吹大,如果房地产股市泡沫不挤出,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攀升是难以避免的。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比去年同比上升了6.9%。尽管这个数字创下了最近十一年来的新高,但仍然是市场预期之内。在11月的CPI公布之前,有研究机构就表明,11月份的CPI将上升到6.8%。而且从今年下半年CPI指数的变动来看,7月份上升5.6%,8月份6.5%,9月份 6.2%,10月份6.5%,基本上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从11月份有关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由偏快趋向过热已经非常明显: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数达6.5%,创下10年来的新高,固定资产投资也刷新年内新高。在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1个指标均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这些都突出表明,如果不加以遏制,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的局面将难以避免。从A股市场短期内从1000点左右涨到5、6000点,市盈率达60倍以上,炒股者过亿,到房地产价格轮番上涨,老百姓望楼兴叹,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低收入者难忍煎熬,已经预示着巨大危机的逼近,中央为化解危机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宣布,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准备金率调高1%,此前已经5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能否解决因近年来外贸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造成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引发的需求旺盛,国际石油、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大幅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2006年开始以股票、房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高涨引发的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等等造成的这一轮通胀压力?很明显,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很难解决问题,本来国有企业是抵御危机的有力保证,但是现在的国有企业已经被利益集团和买办势力所挟持,根本靠不住,粮食、石油、电力等哪一个国有企业不要求涨价。

这是新自由主义误导中国改革的必然结果,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波动,在遇到内外交困时就会爆发危机。估计08年左右,因物价上涨、资产泡沫破裂,引发危机,危机造成的危害可能使中国退回到2000年左右,但不会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相信胡温领导的党中央能够掌握全局,有能力摆平这场危机,真正的危险在于后胡温时代,那时社会包括党内利益集团争夺激烈,可能的结果是各方达成妥协,阿斗上台,控制能力将全面弱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国家益发脆弱,一发不可收拾……,但愿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不要让此前的“改革”按照它的惯性往下滑,但愿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我们不是反对改革,而是需要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用科学发展观来矫正改革。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标签:中国   经济   增长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