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金融问题的实质分析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即使在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最后还是出现了因为支付能力不足而引发的次贷惨案。显然源头还是在于购买力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当然另一个主因就是高杠杆率的金融失控。他们互为因果,因为前期购买力充足,房价才会上涨,因为高杠杆率的投机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才会导致房价高涨,最终让工资涨得太慢的购房者失去支付能力。而借贷消费只是在延缓经济周期的到来。

在探讨危机问题时,我们不得不谈三个要素,一是普通消费者的收入与购买力, 二是货币政策,贬值,与流运性过剩,三是生产领域的过剩。

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表现为货币政策,货币贬值与流动性过剩在美国,而生产领域的过剩跑到中国来了。所以一旦生产过剩就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倒闭,美国收缩流动性。而对中国产品的总需求包括美国,欧洲等等,所以如果只是美国需求收缩,我们的影响还不会太大,但如果欧洲与其它地区的需求也萎缩了,那么中国这个大生产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购买力主要是工资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因为绝大部分是工资收入与中小私营业主收入,这构成对大部分农业与工业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决定性的购买力。所以对于普通物品的生产过剩,我们只考虑普通收入者,而不考虑大私营业主或职业经理人之类高收入群体,因为他们反映中等与中等以下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情况。

因为两个基本的经济原理,货币必然会贬值:一是剩余价值向大中型私营企业主集中,他们手中过多的货币就会转化为投资,并进而使资本类产品价格上涨,如房屋与股票等,而普通人同样要去购买这些物品,所以在普通人群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表现为购买力相对下降了。二是货币的发行必须快于经济的发展,由于无法精确知道到底经济需要多少货币,所以只能多发直到出现流动性过剩与通胀才会停止,在经济的上升时期不允许出现货币供应不足的情况,这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现代社会由于纸币是低成本等价物,想发多少就发多少,那么必然会出现等价物过多的情况,所以这也导致货币追逐商品,商品价格上升,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缩水。如果再加上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流通中的货币将更多。当然低成本的货币在需求相对足够的时候可以刺激投资与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增长。但如果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相对于价格严重缩水,那么更多的发行货币并降低利率只会带来滞胀,因为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恢复,反而因为危机更加减少了。 那么可能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多发货币,或过度降低货币的使用成本到利率1%以下,而是降低产品价格适应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 ,显然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不可能让企业多发工资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物价水平,也就是通缩的方式来使供给与需求能力需找均衡点,所以工厂不只是要减少产量,更重要的是要压低价格,或寻找低成本替代品来让供需找到平衡点。显然这种寻找供给与需求均衡点的运动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找到为止。

为何欧美严重依赖亚洲的低成本制造,我想一方面是资本家要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会导致其国内失业增加,从而使全社会收入减少而购买力不足,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第三产业的比例对于一国的经济是有极限的,超过70%可能难以为继。制造被相对空心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一部分是在中国,一部是在美国的消费者,那么长时间的过多的剩余价值的抽取导致中国的工人与美国的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都没有实质的上升,因为就业不充分,美国劳动力的议价能力也没有那么强,那么工资增长就追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追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再加上美国利用期铸币的权力而大量发行美元,由于美元是国际流通媒介,所以美国更难准确知道每一时刻到底需要多少美元,在国际社会能承受的限度内,他们会加快印刷这种你低本的媒价,正如《货币战争》所描述的一样,多发美元也可以摊薄美国的债务,让美国的借债消费能继续下去。

比如美国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30000美无增加到2007的35000美元(只是假设),表面上来看收入是在增长的,但实际上这种收入的增长并不能抵消货币的贬值与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速度,如房子从20万美元涨到了40万美元,涨了一倍,而收入只涨了17%,而且美元的过多发行引起的美元贬值反而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了20-40%,那么美国民众的购买力在不断的下滑,这也是为何美国人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反而超过收入的速度在消费。或许他们过得潇洒,为维持以前一样或更高的消费水准,他们不得不举债度日,总不能被人说日子怎么越过越回去了吧,所以只能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管它明天是睡大街还是喝西北风。

也就是剩余价值累积与货币过量发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与货币贬值会直接让增速缓慢的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逐步下降,在美国长期长期的恐怖平衡是源于一直有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的低成本产品供给,否则他们的泡沫早就破了。这种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增长落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部分缘于货币贬值)会持续的将经济推向危险的边缘,那就是社会总购买力与社会总供给产品价格的差值越来越大,这种模型是可以建立的,唯一维系他们还没有断裂的条件就是高杠杆率的信贷系统,就象是胶水一样,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总供给价格被推向两端,而中间只能靠信贷这个胶水来拉着,杠杆越高就相当于将1公斤的胶水加点水,再通过计算力的最佳面积来涂布到两个表面以获得最大的拉力来维持两块不彻底断开。那么加太多水后,胶水的粘力也在下降,在力的作用下,总有一天还是得彻底断开。也就是说美国的总需求实际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在下降,但依靠金融系统的借款,社会总需求表面上是与总供给平衡的,但这是一种恐怖平衡,断裂的条件在于一是金融借贷的杠杆率达到极限,二是社会总价格突然上冲(如房价突然暴涨,中国的出口商品因为美元贬值,期货投机引起原材料暴涨与劳动法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而超过20%),显然这种突然的价格上涨,一下让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倒退了,那么这种貌似强大的体系突然就崩塌了,于是很多人惊讶富强的美国怎么了?可以说,即使在民主政体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制止经济危机,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使资本家可以跨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当然他们并不太关注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将钱赚到手是第一大目标。

在这金融这一杠杆之中,美国贷款能力的极限是由全球的流动资本来撑起来的,包括美国跨国资本集团的庞大剩余利润,包括欧洲资本家们的剩余利润,也包括亚洲的,全都在华尔街寻求更高的利润,由此我们可以再推论,金融杠杆率的大小决定于在金融市场的过剩流动资金的多少,因为在高风险的投资中,只要有资金来认购,那么就种杠杆率就被市场认可了,所以从长期来说,美国政府也无法监督金融的杠杆率,只要市场认可,政府很难干涉,你认为风险太大,但很多人抱着钱在门口等着买呢,你说能不让人家去买吗?那买家可能还要骂你挡财路,如同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一样,政府最后还是要让步吧。如中国的房市,中央政府早就认为高了,不断调,但总是有人去买,你说政府难道下一命令不允许你去购房????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出了高价有人认购是合理的,原则上政府无权干涉。但显然,政府的责任是监控社会总收入与社会供给总价格的变动比率是否合理,以及货币贬值的速度是否合理,不能以加强监管来压制交易与风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要从机体的本身来控制,哪果一个人只有吃一碗饭的能力,如果不断加量,吃了7,8碗,结果胃给撑爆了。

这次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总需购买力与供给总价格失衡,是购买力跟不上供应品总价格的正常经济问题,所以最后必须反馈到实体经济之中,也是经济全球化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危机,其本质仍然是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中国的总体产能加上价格相对于全球的市场的购买力来说已经过剩了,只能等待其购买力的回暖,还要主动降低产品价格以使供给总价格与购买力向平衡点靠近,这么一说,有人双要讲这不是靠低劳动力与污染环境来发展吗?但我们要看到我们走上了这条路,目前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内需,需要长达数10年的调整,急于拉出内需是不现实的,我的观点,目前去适应危机,长期来说,要实现经济转型。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是否合理呢?既然是美国与欧洲的购买力相对于价格下降了,那么我们鼓励内需是对的,因为这可以消化部分产能,但社会总供给价格是全体产品的价格,包括房子,车子,教育,医疗等,要全部价格都下调才能让相对缩水的总购买力相对于价格上升或至少持平,这样才能维持至少目前的消费产品的能力,如果一味的维持价格,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社会总购买力将越来越低,需求越来越少。而通过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增加社会总收入,有可能使物价上涨,这样社会总需求就会相对于供给的总价格而更少了,那么经济的下滑是可以预期的。经济一定会通过寻找供给与购买力的平衡来形成调整,这可能是以挤出多余产能(其实未必是绝对过多的产能,只是相对于价格与购买力来说暂时多出,将来还用得上),如果国际社会的需求回暖较快,再加上价格的下降,那么全球范围内寻找供给与需求均衡点的时间可能要短很多,毕竟国际化不能倒退,国际分工已经形成,要依靠中国自己来消化这么大的产能,可能需要多花更长的时间。

美国的购买力要恢复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它必须完成初步的调整以找到均衡点,要让中国过多的产能得以消化,扩大内需是必需的,国际社会的需求回暖也是必需的,因为我们的产能是为全球准备的。那么总体物价的下降也是必须的,也就是中国必须选择通缩来压低产品价格,以让总供给价格与购买力逐步接近,最终找到均衡,当然找到均衡就是另一次失衡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必要的方式。一味的维持高价格不符合经济调节的内在逻辑。当然适当的利用货币成本降低货币的使用成本也是必需的,但不能过多的增加社会的货币流量,不应超过社会的总需求,要适当步步下调。货币的过量增多,只会延缓供给与需求找到平衡点,也可能造成滞胀。

所以要维持高价的想法不得不因为形势所逼而放弃,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正在放弃维持高房价的努力,显然维持高价这种想法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很不理智,而且相当妄想狂,虽说人定胜天,但首先要服从天道,何为天道,在混乱的表象中找出规律,总有一条隐藏在纷繁复杂中的小径可以为人所发现,顺应自然之力才可以成正道。

标签:购买力   美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