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评“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

2025-02-1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评“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

剑云拨雾

新闻摘要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今年正式启动此项改革。新的试点方案与企业职工目前推行的方案基本上一致,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那么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肯定会下降”。

这则消息一出,有人就紧锣密鼓,摇唇鼓舌,歌功颂德,散布什么《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是割尾巴之举》。说什么: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在人事体制领域留下的一条尾巴”,“ 当计划经济已经全面被改革掉的今天,事业单位这一存在就显得明显不合时宜。”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这一刀其实是要割去计划经济最后的尾巴”,旨在把“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云云。

“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真是割尾巴之举吗?”不,而是完全相反。理由如下:

第一,“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 混淆事业企业性质,错上加错,雪上加霜,本末倒置,荒谬绝伦。

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公共管理、公益性和公共服务的性质,而事业单位则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服务的性质,而且许多事业单位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而且,政府要实施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有些事情也不得不通过事业单位来进行。例如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义务教育的推行等等。由于公益性和公共服务事业大都不能用货币来量化,也不能搞等价交换,例如一些教育(如义务教育)、科研(国防、航天科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事业单位,是不能改为企业,推向市场搞自负盈亏和实行商品化的。这是包括西方市场经济或自由经济程度比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也是不能完全切割的。国家对这些事业单位非但不推向市场,相反还要出资保障,让它生存和发展。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纠正的,拨乱反正的,就是“精蝇”主导的所谓“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文化产业化”腐败化改革。这些“精蝇”主导的所谓“改革”已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道德沦丧,而不是错上加错,雪上加霜,本末倒置,搞什么把“社会事业企业化”的荒谬绝伦改革。

第二,“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缺乏常识,其欲把社会主义事业“私有化”之用心极其险恶!

《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是割尾巴之举》文章,胡说什么把“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而“精蝇”主导的所谓“企业化”本质是“民营化”“私有化”的代名词,同义语。所以,《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的本质,其背后言不由衷,隐藏很深的真实意图,险恶用心——就是继续强制推行“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文化产业化”——而本质是“私有化”的腐败化改革。这是精蝇改革教绑架人民国家犯下的又一新罪行!


当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包括人事制度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事业单位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地方。一些事业单位过分依赖财政,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了过多过滥的情况和一些腐败现象。一些事业单位虽然不能象企业那样以盈利为目的,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有些经济条件及收入比较好的事业单位,甚至还希望脱离财政的控制和管理,搞“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这些,无疑在制度上是需要加以改革、改进和完善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由就全盘否定事业单位的性质、作用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不能认为“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在人事体制领域留下的一条尾巴”,是 “下决心割掉这个尾巴的时候了。”

再说,今天“计划经济已经全面被改革掉”这根本不是事实。计划经济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仍然存在。邓小平早就说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见邓小平92年南巡讲话),“是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页),与事业单位的存在和设置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搞不搞计划经济或搞不搞市场经济,一些事业单位都客观存在。

《砍向事业单位的这一刀》一文说:“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在人事体制领域留下的一条尾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 “当计划经济已经全面被改革掉的今天,事业单位这一存在就显得明显不合时宜”了。因此,“这条尾巴继续留下来,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不协调,而且会成为不小的麻烦和负担”……。

这些荒谬辩护之说,既无事实根据,也不符合逻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