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司马南:对网络“关、停、并、删”现象的一则分析

2025-02-1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要阳明山,不要马鞍山

——对网络“关、停、并、删”现象的一则分析

司马南

关于“还权于民”口号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司马南笨拙地思考着,写下了万余言的学习心得,藉此参加湖南人发起的伟大的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水平虽然差了点,态度不可谓不端正。
奈何,大约不和某些人的口味吧,昨夜秋寒,孤文瑟瑟,坚挺未几,终告不抵。三更时分,磨刀霍霍,夜黑风高,拙文遭戮。藏之诸论坛里的《“还权于民”万言书》是夜即告全军覆没,比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完蛋得都快;今晨又被删一遍,笔者凤凰博报中的两篇文章当即飘到爪哇国;中午再次被删,腾讯博客两文不翼而飞,搜狐一文不见踪影,新浪博客该文留言全部奇怪地显示为0。
呜呼,人在江湖漂啊,为何挨菜刀呀?
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组织或个人声称对此事负责。
截至发稿时为止,当事人略有失眠,情绪基本稳定,网上秩序良好。
当事人表态说,删文,没啥大不了的,当编辑出身的人,这辈子不知道删了多少人的文章,今天轮到自己,应该的,应该的……
不过,当编辑,删文章,有删亦有增,或增或删,或删或增,悉由文章内容决定,并非个人任性而为。而且,之所以增或删,编辑常常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长胡子且有拈胡子习惯的编辑老伯,“拈断数根须”的说法,怕不是瞎话。
今天互联网时代了,纸媒文字编辑的老习惯,业已不适应今天的新情况。互联网上诸位大人删文章,不再需要“拈须”类多余动作,指头微动,鼠标轻点,任你洋洋万言,万言洋洋,统统灰飞烟灭——好家伙,大规模杀伤性删文,不露半点痕迹。
写博客这几个月,多次遭遇“关、停、并、删”,苦辣酸甜咸,五味杂陈。
——所谓“关”,第一种情况指的是,文章根本就发不进去。人家直接拒绝你进入,七窍生烟,无处讲理,据说此类情况与金钱无关,乃道不同不相为谋使然,盖人以群分所致。
第二种情况,不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不交钱,不刷卡,他也不让你进去。黄色网站实行这个办法最坚决最彻底。笔者犹豫过多少次,欲体验李银河教授替我们争取的“下流权利”,仅差临门一脚的功夫,终不敢把号码交出去。我以为,在黄色网站大门口,唱唱“还权于民”或“我家大门常打开”的秧歌调,倒有些必要。
——所谓“停”,这学问可就深了,非写博三个月以上不能理解。许多网友都发现,在拟就一篇文章发于网上,正小有得意,探访回馈的时候,忽而发现,不知为什么,自己的文章独立寒秋,伶仃楚楚,既无跟帖,也无流量,仿佛“死”在哪里,与世隔绝了。多数人会选择“自顶一下”,结果发现,顶无所顶。哈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夫经验告曰,尊文被“锁”了。锁者,禁闭也,由内而欲外之,不准动;由外而欲内之,不得入。本人的文章,在某旗帜鲜明的那几家反体制派的网站,经常被“停”,独享此殊荣。
——所谓“并”,这种情况甚为蹊跷,疑有人在暗中帮助您做义务劳动,您的文章并没有发在某网,可是,一早起来发现,大作竟然该网顶置,不尴不尬地高高在上。尊文一本正经,严肃有余,“并”在他人文中,也或文下,尊文面目全非,调性具变,遂哭笑不得亦奈何不得。假如仅仅是借您尊文,玩一次“标题党”,还属幸运,就怕他将尊文大卸N块,变作材料,任由人家组织,阁下大名赫然竖作招牌。
著作权不奢望了,老脸总得要吧。可是,人家这一“并”,责任人,脸藏暗处,不要也就不要了,尊脸十五月亮般,挂在明处,哪里丢得起。丢不起,也丢了,这就是网上令人无奈的事实。文坛尊如王蒙,酷似王朔,学界猛似李银河,深若赵汀阳,谁人没有如此遭遇?
——所谓“删”,譬如笔者昨今遭遇,兹不赘述。查黄历,今天九九重阳节,遂遍插茱萸,登高一望,积郁之心,豁然开朗。阿Q哥心态,养性且怡人:“当年我删别人,删得比你多多啦!”
纵横天下,检讨自己,依仁德,据法度,吾观删文者,盖分两类耳:
一为“阳明山”(阳光下明着删),光明正大于网上执法,当删之,必删之,真名实姓,笃定自若,守土有责,尽忠而为。若交警之于马路,若法官之于堂上。而某人打个招呼,便行屠戮的删文之举,与贪赃枉法何异?与诈谖私刑何异?
二为“马鞍山”(妈妈的,暗中删),对互联网世界实行必要的管理,捍卫国家利益,击浊扬善,春风化雨,“何其正”也。暗中设哨,未尝不可,但大刑伺候,午门问斩,宜予公示。此权力(POWER),系公权力,不能应某些人所倡,不分青红皂白“还权于民”,但是,公权力服务大众,廉洁高效,于法有据,驱除灯下黑,势在必行。
此外,既然奉删除大法,工作就应该认真。昨至今,笔者博文遭反复删除,此刻仍有残文挂在网上。可谓“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漏鱼”。
刚才,我分别以《1872年德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和《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悉为马克思爷爷代表作,共产党宣言一书中的原话)为题,将笔者被删掉的博文又发了一遍。倘若,明天仍然被删,我会第一时间再上传。
如此较劲,为什么?
因为笔者相信,遵守法律,无害公序良俗,平和地探讨“还权于民”的文字被删,这是某个环节的技术性失误造成的,与体制无关,;因为笔者相信,在鄢烈山、党国英们借着讨论“还权于民”的口号,主张驾鹤西去衔来普世价值的大作铺满纸媒,占据互联网的时候,一缕微弱的挣扎叹息声,不应该消失!(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标签:文章   笔者   情况   编辑   网上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