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穿开裆裤,告别新闻1+1-2
掐指一算,从2008年3月24日22:00“新闻1+1”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亮相,已经是半年有余,对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来说。也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也可以说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属于新鲜的生命,有着天生的活力,不可否认的也就有着固有的稚嫩。
单就节目的外在形式来说,这个节目其实不是央视首创,凤凰卫视很多的新闻类的节目都采取了主持人和专家或者是嘉宾之间的“问答”的形式,以期对某一新闻事件,国际形势,公共话题,突发事件,政策法规等来进一步的阐释,也就类似报刊业中的“深度报道”,而不是简单的消息。这样可以让受众能翔实的了解相关新闻事件,政策法规的背景,更接近真相,脉络清晰。
虽不是首创,但并不影响“新闻1+1”继续用这种形势,做好媒体传播讯息的功能。以新闻观察员身份出镜的白岩松,和董倩作为搭档,就开始了这个典型的纯观点解析式的评论节目①,然而什么是新闻观察员?观察的范围有多广,深入的角度有多深?这些疑问,都有待去解释。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权威的界定。必然的,就有诸多的问题的产生,白岩松在对新闻事件,政策法规等解析的依据是什么?是单单的个人观点,当然可以。因为公民的言论是自由的。但作为传媒的时候,必定对受众会进行导向。这种导向的好坏也就直接相应影响到受众的认知。笔者虽不完全赞同新闻报道就是把新闻事件公众于世,让受众根据事实背景和事件本身来自我分析。但尽量的减去人为的主观倾向性,特别是不确定的倾向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如果白岩松,是以记者的身份进行点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在哪?
如果说白岩松是在某个领域的权威,充分掌握了这个领域的发言权,这实属于一件幸事。受众也就有理由相信,他接受的是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讯息。可是要是“万金油”试的点评,每每,受众都是听到的白岩松的“我个人认为”“我觉得”,这个很容易就成为了“白言堂”。于是,新闻观察员的定义在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没有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包罗万象的对他说了解的新闻,政策法规进行全方位的界定。
不知道“新闻1+1”是为了,说明白岩松和董倩各自有不同的新闻观点而取名,还是说的是“1个男人+1个女人”?但不管怎么看,都只是“新闻1+0”或者是“新闻1+1/2”。这个并不是说性别的差异,女性只有一半,毛泽东早就说过了“男女半边天”。而在这个节目中,董倩的作用就是仅仅就是为白岩松开路,象征性的做出提示,很少会阐明自己的观点,更不会有观点上的交火,思想上的碰撞。结果就是只听到了,白岩松一家之言。这样的节目很容易在某些观点上的线性,单向,片面。即使,偶尔会看到董倩持有不同的见解,从没有看到,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过。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董倩不能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新闻解析进行反馈。编码与译码之间,在这样的节目中,本应该很好的反应,就因为单方面的缺失,是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白岩松在节目中不自觉的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非小圈子),那么白岩松的解析就是“加工与解释”。所以,这样看来董倩的作用实在是称不上是“1”,顶多就是1/2.
如果是为了,节目的需要做1/2也不失风采,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可是就算受众想兼听,也只能听到一种声音,无法致使这种解析全面的,深入的进行。新闻分析不是辩论,不需要明显的正反两方,但如果能从反方的角度提出思考,对了事实本身的解析和从受众角度的及时反馈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样看来,白岩松和董倩应该剪开裤管,各有方向。
这样看来,“新闻1+1”实属取名的错误。
①《从“新闻1+1”节目开播看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 唐晓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