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进民退”的杂谈
有关“国进民退”的杂谈
近几年,中国经济界多有语出惊人之举。很多时候,大多数民众一般看不懂经济界各知名人士到底说出了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总是在一头雾水中间,接受着他们口吐莲花似的喷出新的汉语词汇。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很多经济学研究人员更适合从事汉语言方面的工作。比如:“冰棍”说、“靓女先嫁”说、“弱势群体”说、“先富后富”论、关于房地产的“丈母娘”论、“土地流转”论等,不一而足。最近比较出名的是关于“国进民退”这个新说法,可喜的很,这个新词汇已经收入网络上最为出名的词汇解释专家“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
百度百科指出,国进民退:经济学语汇,一般用于表示某领域国有资产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有识者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很强的“逆市场化”取向,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产生偏离。为了能够定量描述近年来逐渐凸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中国企业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2002年和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进行了计算。2002年,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0%;2007年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5%,下降了近10%,说明经济发展总体上仍是“国退民进”的态势。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出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的情况。而在《中国企业家》调查中提出的“哪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中选率在10%以上的行业从高到低依次是石油石化、航空、钢铁、煤炭、金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要慎下“国进民退”的结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他认为,市场竞争之下,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国进”还是“国退”,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寻求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据《中国企业家》了解,商界与学界一些人士之所以对“国进民退”感觉强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有经济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且集中度越来越高,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由于其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比较引人注目。二是这些行业大都是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且伴随着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利润迅速增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
说实在的,不管“国进民退”也好,“民进国退”也好,我等草民是根本摸不着门路的。只是生生在所谓“逆市场化”取向中,莫名地使自己的思想兜着圈子。分也好,合也好,聚聚散散谁知道!精英的理论,自有精英们的道道,我等草民既不好妄自菲薄,也只能当作娱乐来调节一下情绪。
无独有偶。你若想细查“什么是国进民退”,百度也确实神通广大,早在2005年,它原本已使我们茅塞顿开了。百度知道曰:“台湾国民党在这次“三合一”选举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而民进党则节节败退丢了很多的席位,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也引咎欧辞职了,所以,从客观上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噢,原来国进民退还是个多意词!如此以来,经济学界的娱乐效果更是明显,人们也便心情顺畅了。其实,经济界的学者们给出的经济词汇概念,你只管听他们自己的定义,或看百度的说明就行了,万不可妄加猜测,以至于自寻烦恼。比如:国进民退,你千万不要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工商业改造;土地流转或者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你就千万不要理解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就国进民退来说,大多数人既然模糊了“国”的确切含义,自然也就不知道“民”之所指。道之不同,也只有各走各的,进进退退无所谓,摸到哪儿是哪儿。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