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坚值钱的不是影评水平而是央视身份
郭志坚值钱的不是影评水平而是央视身份
司马平邦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让子弹飞》的文章《央视主播批〈让子弹飞〉:全片充斥粗口和色情》,好像是一张报纸上的新闻。
对一部电影,的好坏,的喜恶,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让子弹飞》也一样。
没人有能人要求所有的观众对一部电影,如《让子弹飞》都喜欢,但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让子弹飞》――观众到底喜不喜欢《让子弹飞》?这有触手可及的那些热烈的议论为证。
用昨天参加一个电视剧的研讨会,会前有个业内专家说,《让子弹飞》票房热得可怖,所以,他决定一定要骂一骂,给电影降降温。
其实,他还没看,就决定骂了,这就是我们的专家。
郭志坚是央视主播,说实话如果不是看到条新闻,我还不知道,因为我很少看电视节目,这条新闻引用了郭志坚博客里的话:
充斥全片的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我这个普通观众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我不是电影专家,绝不敢对电影的艺术水准妄加评论,不过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知道,好电影里的硬汉形象绝不是用满嘴脏话塑造出来的,电影的吸引力也不是靠展示当众剖腹和把手放在女性敏感部位,更别说用山西话喊的下流语言,这些只能让观众感觉极不舒服。
据说郭志坚还在博客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们国家的电影没有分级制度,一部电影只要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核就可以进入院线向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播映,但试问当一个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看了这些“拳头加枕头”的画面之后,是否会给他们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的冲动,我很担心!票房重要,责任更重要!
郭志坚的评论发在个人博客上,被平面媒体拿出来放大,我看他评论中引用“拳头加枕头”,会联想起1990年代初中国电影评论仍然处于幼稚时期的那种学院范儿风格,更有意思的是,郭志坚在博客中说,正因为有了上述的“担忧”和“极不舒服”,他没有看完《让子弹飞》就提前退场。
我不知道,在退场时,我是说如果他真的退场了,他是否注意到身边有没有观众跟着他一起退场,他退场时是否注意到其他的观众在干什么?是在笑?还是在骂?还是在睡觉?
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充满了导演个人风格的商业电影,必然不全是服务于所谓“主旋律”要求的东西(央视就是做件事的嘛),郭志坚最有意思的是要回过头来质疑中国没有分级制度而让这部电影可以进入院线――而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中国电影虽然还没有分线,但这部电影的出现又恰恰证明中国电影在诸多领域包括审杰制度领域的进步,如果让央视一套的给中国电影院线做审查,是不是郭志坚先生最想看到的呢?
或者郭先生看央视一套的节目太多了,或者郭先生已经许多许多年不进电影院看电影了,所以,他对电影的要求,还有他所想代表的那部分青少年对电影的要求,我看只是“1990年代初+央视一套”的标准,郭先生可以自己衡量一下,现在中国,符合你这样标准的观众还有几个?你让姜文先生、制片方和国家电影管理机构是为你这个概念下的那几个观众服务?还是为当下那些活生生、真实实的绝大多数观众服务呢?
郭先生在博客中很煽情地说“我很担心!票房重要,责任更重要!”,这话听着却怎么觉得这么可笑呢,你根本都不了解现在的观众到底是哪些人,他们的欣赏水平到了什么程度,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趣在哪里,你还瞎为他们担心什么呢?
其实,我也知道,平面媒体拿来郭志坚的博客打《让子弹飞》,并不在于他的影评写得有多么出色,而在于他有一个的“央视主播”的身份,这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耳。
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央电视台的打工仔,在他个人博客上的简短发言也要被媒体放大一下,我们的媒体什么时候可以不随随便便习惯性地见到权威就崇拜,见到权力就下拜?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