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推动土地流转,过剩的“流民”咋办

2025-02-1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推动土地流转,过剩的“流民”咋办

  

胡显达

  

经过这么多年的累积,被1995年江泽民的《安徽讲话》所搁置起来的重新集中土地的动议,终于在这次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摆上了议事日程。外界普遍预测这次全会将对农村土地权的配置和农业经营模式的演进作出重大变革。  

 9月30日 胡锦涛专程来到安徽考察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情况,很可能听到了不少农民自发出来的土地重新集中的呼声。就连这个当年率先发起家庭承包经营的小岗村都极力希望中央尽快推动土地的重新集中,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看来中国的第四次土地权的配置变革真到了该启动的时候了。而要把这次土地的重新集中在一些农民自愿的地方搞起来,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就是其中的关键和要害所在。只有让土地的承包权在农村流转起来,不想种地而想出租给种粮大户去种的农民,才能在城市安心地以打工谋生;而想种地的农民才可能重新获得大块的土地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正因为如此,胡锦涛通过这次安徽的考察决定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要讨论的农村经济改革先定下一个新土改的基调——“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世界先进农业经营方式接轨。”

  

然而,推动这种土地的流转,势必要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更多过剩。除了年迈体衰的妇女老人继续滞留在农村之外,年轻力壮的农民必将蜂拥到城市打工谋生。这将对本就脆弱的劳务市场产生致命的冲击,让整个劳工阶层在工资的集体谈判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如果因此造成城市就业的艰难和城乡经济比较收益的倒挂,这些蜂拥到城市的“流民”也可能产生可怕的“回流”,而扰乱那些种粮大户的正常经营。

  

在胡锦涛的新土改即将造成更多的农民与自己眷恋的土地分离之际,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十八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而给整个农民阶层造成的伤痛——拖儿带女的背井离乡与颠簸流离的凄惨生活。虽然,中国这次的新土改与十八世纪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而逼迫农民与土地分离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十八世纪英国农民与土地分离的血泪史,至少对我们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至少不能再让自己的农民走着英国农民的弯路吧!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依然远远吸纳不了这次农村的新土改而挤兑出来的庞大流民就业大军。小块土地的家庭经营依然是中国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农业的规模经营固然有效率,但稳定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绝对必须的。要是动了这个根本,就可能引发整个农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农村稳,天下稳。农村乱,天下乱。正因为如此,如何妥善安置这些新土改产生的流民顺利地再就业,就成为了决定这次农村土地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为了搞好这次土地的重新集中,中国的决策者尚需从以下层面进行配套设计。

  

1、坚决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就改,无条件的地方就稳,凡事都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

  

2、 坚持农民自愿、流转公平的原则,推动这次土地的重新集中。在那些大多数人以外出打工为主业,小块土地的经营可有可无的地方率先发动。外出打工的比较收益让他们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意愿也极为强烈一些,只要在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中也能获得合理的土地租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基本上都能成交。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和保护打工农民的这种要求,不能代替租赁双方的自由协商而决定土地的出让租金。也不能依靠政府的拉郎配而强行推动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  

3、 要赋予和保护因城市打工谋生困难的农民到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自由和权力。城市就业的流离和动荡,市场经济高涨与萧条的更替轮回,社会保障的低层次覆盖,实难保证打工农民一直获得着较高的比较收益。一旦打工谋生困难起来,小块土地的家庭经营就是他们的避难港湾。不赋予和保护打工农民的这种自由和权力,就无法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土地的重新集中就可能受到这种后顾之忧的扰乱。  

4、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各种农民首创的形式结合起来使用。土地使用权的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分红、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并成为农业经营的合作伙伴等形式,可能被不同情况的农民采用。政府要把这些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意愿摸排清楚,在灵活推动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  

5、 采用优惠的政策推动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对于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去的农民给予就业或创业、购房上的资金、贷款、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提高这些农民及其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上的社会保障额度和覆盖面,确保他们即使失去小块土地的家庭经营,也能通过其他就业渠道、政府的财政补贴、较高额度的社会保障过上体面的生活。  

6、 加快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  

7、 继续保持城乡就业比较收益差距,吸引更多农民让渡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而到城镇经济中打工谋生。

  

总之,政府的新土改只要肯为出让自己土地使用权的农民配置起更多的就业、生活、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就可能在那些以打工为主业的农村率先推动起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而在那些缺乏一技之长,仍以小块土地的家庭经营谋生为主的农村,则需保持这种家庭承包制的稳定与存续,决不能一窝蜂地搞起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推动这种土地的重新集中,要像邓小平那样,把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置于首位的考虑。否则,就可能重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所走过的一段弯路。  

标签:土地   农民   重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