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市场与政府的一场博弈

2025-02-1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三十年来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经济危机使我们大梦初醒,我们突然发现不但中国通过出口实物商品向外转移商品过剩的路越来越难走,而且全球都如此。我们曾梦想这种好事能坚持100年,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了大问题。我们突然还发现原来内需也是能变钱的,是有效率的,是多么重要的。
二十多年来,企业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的指挥下,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不断地向社会输出相对过剩的积累,直至今日呈泛滥之势。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那是假的,我们发现了问题,只是对此束手无策才是真的。代表正义公平的有形之手实际上退出了微观经济层面,宏观调控只在宏观经济领域对微观经济产生间接的作用,其效果不足以抵御相对过剩的泛滥之灾。
经济诸多方面的结构调整中,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是引起诸多结构失衡的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它的问题也就无从解决。我们缺乏从微观解决此问题的工具,是因为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只有减人增效的方式而没有增人增效的方式。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的失衡逐渐引起消费结构的失衡,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衡,积累至今,最终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现在反过来已经影响到企业效益与生存,这是个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再也不能绕着问题走了。
今日之失衡是当年过于迷信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照搬西方经济发展的套路所致。这种结果与共产党的执政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人们可以接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的是然后共同富裕起来,但三十年过去了,问题越来越严重,共同富裕遥遥无期,这是大多数人不愿接受的,这种结果不但失去民心而且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进行大的机制性改革与创新,不重视一次分配的调节工具而只在二次分配的调节工具内进行些加加减减的调整,将会丧失掉宝贵的战略转变时机。不但社会稳定会成为大问题,而且经济高速发展也难以为继。
市场机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商品过剩,结构失衡。这种失衡是从微观经济的万万千千的企业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宏观调控可以用水来土掩的方式防止经济洪水的泛滥,但长此以往上游的水土流失势必形成下游的人间天河,不但危机四伏防不胜防,而且其势不可持续。我们只有从微观经济的层面防止失衡的积累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我们有实现这一目标的疏堵工具吗?我们有使企业增人增效的盈利方式吗?如果我们能够使所有的企业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又给员工增加收入,那我们就能够在一次分配的层面进行这种转变,我们就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否则就无法完成这种转变。这种工具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调节工具库中是没有的。如果有,怎会出现今天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变的问题,而是用什么工具进行调节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微观经济进行有效调节的有形工具,这种转变只会流于形式或穿着新鞋走老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是西方经济学百年未解的两难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机制性的缺陷,非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可以奏效的。企业要求微观效益,政府要求宏观稳定,企业究竟是听市场的还是听政府的,这是一场市场与政府的博弈。企业如果仅仅只有通过减人增效来实现盈利,在这场博弈中市场一定胜利而政府一定败北。反之,如果企业不仅仅具有通过减人增效来实现盈利的途径,而且还具有不减人增效及增人增效的途径来实现盈利,那这场博弈就是个双赢的结局,经济危机就真的可以离中国而去了。这是实现转变的核心所在,不可轻视。
是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同样无解呢?中国特色究竟体现在机制层面上,体制层面上,政策层面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呢?我们是不是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禁锢,打开思路,调动亿万民众及各类专家的爱国热忱,进行理论创新,不拘一格选方案 ,群策群力攻难关呢!
有道是我们往往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的。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标签:我们   失衡   问题   企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