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转基因的是与非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转基因的是与非  

一、何谓转基因?  

转基因,就是将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转基因可分为植物转基因和动物转基因。  

二、转基因食品  

向农作物体的遗传细胞核内的DNA螺旋结构内注入特定转基因物质,使之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通常是注入转Bt基因和转Ht基因,转Bt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的特性。转Ht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抗除草剂的特性。利用这种具有基因改变的生物的果实或个体生产出的食品,因其包含了转基因成分,称其为转基因食品。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油,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的饲料等。  

三、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四、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1、美国的研究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咨询机构———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在2010年4月1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转基因作物给美国农民带来了重大的环境和经济利益,但是对转基因技术的过度应用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构成威胁。  

该报告指出,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将会减少化学药物的喷洒或使用危害性更小的化学药物。转基因种子带来了很多好处,如生产成本更低、产量更高或者其他好处,而通常情况下农民所付出的成本会小于这些好处带来的收益。但报告也指出,目前农民过度使用转基因作物也许会降低杀虫剂的效用,并且可能会增加对环境的破坏性。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需要美国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2、英国的研究  

英国的权威杂志《自然》说,英国政府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结果表明,与种植普通油菜籽的田地相比,种植这种油菜籽的田地中的蝴蝶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蜜蜂数量则减少了一半。研究人员担心,因为连锁反应,食物链上方的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1997-1998年,英国等实验分析发现转基因食品导致某些动物健康异常和种植区域出现异常。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2、1997德国农民克劳纳开始种植先正达Bt-176玉米试验田,头三年,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当2001年,他将这种玉米用来喂养母牛时,牛开始剧烈腹泻并停止产奶,最后,他总共损失了70头牛。   

  3、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Pusztai)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4、1998年,欧盟国家通过法律,把转基因农产品作业严格限制在实验室环境或封闭区域之内。   

  5、1999年,美国康耐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6、2000年到2001年,转基因种植区域发现生态环境出现异常获得更多证实,譬如,转基因玉米品种本身尚未发现异常,但其周围野生生态环境出现异常,而转基因甜菜等品种的野外试验显示其本身和环境都发现异常。为此,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国家的政府农业部门紧急成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对转基因种植区开始全天候的严密监控措施。   

  7、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踢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8、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9、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10、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 马科娃 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没有食用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11、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12、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13、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14、2008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一个长期实验。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   

  15、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16、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等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在法国的永久废除。   

17、2009年12月一期《生物科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能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其它器官受损。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一种设计能抗广谱除草剂(即所谓的Roundup-ready),另外两种含有细菌衍生蛋白质,具有杀虫剂特性。这项研究利用了孟山都自己的原始数据。  

六、各国对待转基因的态度  

1、美国,严管也堵不住漏洞。美国目前的法规是,转基因作物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农作物分开。比如,抗虫的转基因玉米必须种植在其他玉米 400米 远的地方,种植时间要与附近其他农作物错开2周,或早于或晚于2周。目的是保证它们不会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引起基因漂移。这种规定也适用于其他一些转基因作物,如小米、水稻、大麦、甘蔗等。如果违背上述规定,将面临25万美元罚款(对单位)和5年以上监禁(对个人)。  

这种法规无论在专业人员还是一般人看来都感到比较严厉。但是不断出现的事实却表明,这些法规可能并不管用,转基因不仅可以进入环境,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饭碗。   

首先,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间隔距离并不管用。比如,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野油菜花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达到3公里之远,而且污染率并不随距离的增远而减弱,也就是说在这3公里范围内,花粉转移的概率是一样的大。对照美国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只有 400米 的间隔,就能毫不费力地判断转基因作物是否会随花粉飘移而转移。而美国制定这个 400米 距离的背景是,假设基因污染的可能性降到0.1%。但是,澳大利亚的研究实际说明,基因污染风险不会因距离加大而减小。   

另外,不知不觉的基因污染还有另一种现象。一些没有预料到的转基因可能进入人们的食物链。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Prodigene公司申请种植一种含有鸡蛋蛋白质(实际上是一种抗生素蛋白)的玉米。这种抗生素蛋白可以杀死或抑制26种昆虫。由于申报种植这种作物的目的是,生产出含有鸡蛋蛋白质的玉米,而不是为了杀死昆虫,因而在审批上就不会考虑这种转基因事实上具有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这种蛋白质也并没有被划为一类药物,因此可以不受相关法规(关于药物化农作物的法规)的制约,审批者也不会考虑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而且不会想到这种蛋白质吃进人体后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尽管它只是对昆虫有杀害作用。   

这种情况说明,无论种植者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找到目前转基因法规的漏洞,从而让许多意想不到的转基因出现在人们的食物中和生态环境中。   

对这种情况做另一种证明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在申请转基因作物试验时的避实就虚。比如,有些公司会以对基因技术保密为由,给某种需要试验的转基因一个代号,并作出一种粗略的描述,如S基因编码人类的一种激素,它对无脊椎动物无害等等。这样,在审批时就会让人摸不着虚实,而一旦批准,有谁会保证这样的基因不会扩散,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呢?   

2、欧盟,严格控制。除了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情有独钟外,世界各国都对转基因食品心有疑虑,其中欧洲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态度最为积极。欧洲议会规定,只要含有0.5%的转基因就确定为转基因食物。但是一些生物技术产业对此评价为“不现实”。一个叫做欧洲生物的工业集团说,欧洲议会的行为是对新技术的歧视,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阻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同时又对安全起不到丝毫作用。但是英国伦敦消费者协会却欢迎欧洲议会的这些决定。该组织的雷切尔·苏通说,理所当然地,随着测试技术的改善,贴上转基因标签的域值水平应当逐渐降低。   

3、非洲,挨饿也不吃。尽管非洲一直闹饥荒,但一些国家还是拒绝了美国援助的转基因玉米。乍一看非洲一些国家在饥饿之下拒绝转基因食品是有些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并没有解决。这种怀疑并非仅仅是对转基因食品对人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食品是否是消除贫困和解决全球人口吃饭问题的适宜手段,支持者当然会竭尽全力让公众相信转基因食品的无害,特别是在欧洲这种说服会异常艰难。但是这一技术对全球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影响正在日益增强。这便产生两种结果,在富裕国家可以使粮食更为丰富因而压低价格,而在最穷的国家则削弱其农业生产。   

在撒哈拉以南,南非是唯一能适应市场的商业需求而培育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其他国家目前只能被迫在紧急情况(如饥荒)下,有效地接受这一技术,但是对他们无法做到知情同意。   

另一方面,美国的援助机构并不能防止这些转基因食物被送到黑市销售,而那些没有受灾地区的人也可能得到这些种子并在当地播种。因而这些转基因作物很可能在违约情况下进入当地的农田。   

非洲当地对转基因作物蔓延后的贸易担心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欧洲消费者一直拒绝转基因食品,许多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已经全面为转基因食品贴标签。因此一些非洲国家已被欧盟视为非转基因食品的出口来源。非洲人也认为他们赚钱的非转基因食品市场在欧洲,因此他们愿意保留自己的选择。   

七、中国对待转基因应持慎之又慎的态度  

综合各项事例及各国研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对环境和生物链的破坏是再清楚不过了,应最大可能限制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而不是去打理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一旦这个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非洲人宁肯挨饿也不吃转基因玉米,而中国队粮食能自给自足,何必再趟这趟浑水呢?如果某些部门或官员非要这样做,肯定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标签:基因   玉米   作物   技术   食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